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理论精髓

2021-07-25何文钜

广西民族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摘 要】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为发展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出了中国原创性贡献,其理论精髓可以从认识问题的逻辑思维框架进行理解和把握。“主线论”确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地位,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两源论”“中华民族共同体论”“历史方位论”阐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两个结合论”“争取人心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论”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基本政治制度的内在逻辑、最管用的工作方法和关键所在,回答“怎么办”的问题。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理论精髓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卓越的政治智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精髓

【作 者】何文钜,广西社会主义学院科研部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1)02-0031-0007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孜孜不倦的追求,共同的使命呼唤牢固的共有身份意识予以支撑。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揭示了各民族共有身份建设的深层机理,指明了新时代凝心聚力的必由之路,开拓了民族工作的理论新境界,为发展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出了中国原创性贡献。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科学内涵、价值意义和方法路径研究,郝时远的《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境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纳日碧力戈、李鹏程的《四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等进行了概括、总结和阐述,形成了一批较具厚重感的成果,为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和开展宣传教育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理论精髓是理论体系的的“根”与“魂”,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理论精髓,才能从政治上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和科学内涵,增强贯彻落实的政治自觉和政治能力,避免仅停留于宏观叙事的空泛化倾向或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同于一般民族工作的庸俗化倾向。基于认识问题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逻辑思维框架,可以从“主线论”“两源论”“中华民族共同体论”“历史方位论”“两个结合论”“争取人心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论”七个方面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理论精髓。

一、主线论:确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地位

2019年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3]。之后,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等场合,习近平多次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习近平的这一重要论述,厘清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理论关切,明确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方向,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到了治国理政的战略地位。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的实情,如何认识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近百年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理论界始终关切的问题,但在一段时间里曾存在以只承认跟国家重合的中华民族和否认中华民族的民族实体性为主要内容的认知,导致在少数研究中出现“片面一体化”或“片面多元化”的倾向。“片面一体化”观点只关注或强调中华民族的一体性,使得一些少数民族“被自外”于本应共建共享的行动之中,难以激活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片面多元化”观点则强调中华民族未来的“一体”是多民族复合而成、有机互动的“一体”,同样会形成消极影响。[4]这些分歧的存在,在一定意义上造成了人们对民族工作理解的“误差”,人们迫切要求寻得“最大公约数”。

“主线论”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纠正了一段时间里少数研究的错误认知,确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地位。中国自古就对民族关系有着高度的关注,无论在民族观还是在具体实践中,始终将民族事务置于国家“大一统”的场域之中进行治理,强调“天下一家”“和而不同”,中华民族自在实体的化生位育源远流长。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完成了从“自在”民族实体到“自觉”民族实体的转变。[5]3同时,通过加强民族国家或国家民族建设来增强民族凝聚力是近代以来世界上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的普遍倾向,我国在近代之后也开启了民族国家或国家民族建设的进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这一建设的延续与深化。二十世纪中叶以来,认同政治在民族国家或国家民族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打牢民族共同体的共有思想基础也显得越来越迫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世界则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这些历史性变化必然对新时代的民族工作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要求采取新的思想理念、工作方法予以应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到“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的重要地位,[7]就是昭示新时代民族工作要紧紧围绕这根主线谋篇布局、精准发力,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夯基铸魂。这在回应了时代变化要求的的同时,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的根本方向和根本遵循。

二、两源论:阐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成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指出:“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3]这一论述揭示了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的新规律,阐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及其动力机制有了更深层次认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与同化、异化、涵化形成的,各民族都在我国的疆域开拓、历史书写、文化创造、精神培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已经存在,黄河中游地区与下游地区的文化交融明显,浙江良渚与山东龙山等文化联系密切,西藏等地区已种植有黄河流域驯化的粟、黍等农作物。先秦时期,各民族、部落之间不断的碰撞与融会,“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3]。之后,民族的迁徙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频繁。我国的民族迁徙,总体上汉族由中原向周边地区迁移,少数民族大多数由东向西迁移,也有部分少数民族向南北方向迁移,如东北与内地之间的辽燕通道、蒙古高原与内地之间的云中通道等。[8]民族迁徙促进了各民族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尤其是文化上的同化、异化和涵化,进而交融汇聚为一体。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宋辽夏金元时期等历史时期各民族之间大规模的迁徙和交融,造就了中华文明一个又一个的高峰。在历经了近代历史上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和变迁后,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交流交流交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化,形成了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相互嵌套的鲜明特征和互动场域。这样的民族过程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断过流的文明,塑造了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共有精神家园和“心连心、一家亲”的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崇尚团结统一,认为“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9]561,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入主中原的民族,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正统和国家大一统的组成部分,反对分裂,维护中央集权。由此,中华民族演进史呈现各民族团结融合的壮美图景。各民族在团结统一的基础上交往交流交融,在相互尊重、交流互鉴、增进认同的螺旋上升轨道中交融汇聚一体。如已流行了300多年的廣西西林县“祭瑶娘”、云南省广南县“皇姑节”等习俗,都生动地阐释着各民族团结融合的图景。正是有了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我国的民族团结才积淀深厚、历久弥新,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才坚如磐石、行稳致远。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论:阐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

共同体理论是习近平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涵盖生态文明建设、网络强国、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在民族工作领域集中体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论”。共同体的概念在古希腊已经出现,发展至十九世纪中叶,共同体理论在欧洲产生。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共同体是个体或群体基于同一基本关系而联合的形式,真正的共同体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51,主张建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统一的民主集中制国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历史合力论”,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无产者才能够消灭各民族的隔离状态,只有觉醒的无产阶级才能够建立各民族的兄弟友爱”[11]67,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为己任,始终把增强中华民族整体性作为民族理论政策的价值追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在党的“二大”政治纲领中,中国共产党就提出要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件中,使用了“中华民族”“中国全民族”“中华五族”等概念,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团结各民族为一体,共同对付日寇”,[12]1显示当时的中共中央已经有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在1949年新政协会议上,周恩来提出,国家制度设计应该“把各民族团结成一个大家庭”[13]40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一再强调要“巩固各民族的团结”[12]243。邓小平提出要“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14]427。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强调要“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15]。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后,进一步深化了国人对中华民族的理解。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这一理论在政治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2000年江泽民在《共同构筑面向新世纪的中美关系》中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展现了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绚丽色彩。”[16]2005年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17]7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等多个场合论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基本图景和历史演进,创造性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论断,突出了中华民族建设的“一体性”和“共同性”。这是对西方狭隘民族主义的超越和对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中国范式的深刻阐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

四、历史方位论:阐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8]544习近平深刻洞察国内外历史经验和当今世界的大变局,多次就历史方位问题进行论述,深刻阐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维度看,习近平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9]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光辉历史的民族。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积贫积弱,被西方列强宰割凌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各民族在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失败后,终于汇聚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团结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各民族共同的追求,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提高。

从国际环境维度看,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对多民族的国家整合仍然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另一方面,世界面临的大变局是全方位的,在国际权力格局、科技发展和治理道路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国际权力格局上,虽然美国依然为世界第一大国,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的崛起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国际力量对比并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在科学技术上,世界各国对科学技术力量的认识更为深刻,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新技术、新产业层出不穷并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世界经济中心“东升西降”;在治理道路上,世界秩序存在失序风险,全球气候变化、新冠肺炎疫情、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等问题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必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深远影响。

从我国民族工作实践维度看,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民族工作成就举世瞩目,各民族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守望相助,共同性不断增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同时我国民族工作出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习近平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将之概括为“五个并存”,从机遇挑战、经济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民族关系、国家安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阐清了形势,道明了方位,统一了思想,凝聚了精气神。

五、两个结合论: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

基本政治制度的内在逻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国家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涵括各民族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强化和对国家政治制度认知的深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为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稳定的国家结构形式与制度框架。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就把“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20]663作为奋斗目标,主张“允许各少数民族有民族自治的权利”[21]1064,通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方式“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22]60。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内部明晰了“国族—民族”的双层结构,“在制度、法律和政策方面将少数民族视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进而在中华民族这个国家民族之内赋予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安排和權利保障”[23]。可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和国家进行民族国家建构的一个制度安排,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同向而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民族区域自治成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在此框架之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体现为对多元一体基本国情的把握和制度设计。“一体”主要体现为国家统一领导,强调团结统一;“多元”主要以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并依法保障其行使自治权为特点,强调对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际情况的重视和对少数民族特殊感受的观照,充分激发少数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者的辩证关系,国家统一领导是前提,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必须维护国家的团结统一。

苏东剧变特别是2008年西藏拉萨“3·14”事件、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之后,有人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比附为“苏联模式”,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会影响国家统一,“造成了民族工作领域的思想混乱和社会意识的自信缺失”[24]。针对这种现象,习近平深入阐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逻辑,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25],强调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26],深化了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内在逻辑。一方面,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是“两个坚持”的立足点。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祖产,团结统一是国家的最高利益和各民族的共同利益所在。“统一”是“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民族自治地方要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方面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在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内,各民族法律地位平等,共建共享各项事业发展成果。因此,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就是在顺应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基本国情的基础上,要求各民族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自觉维护国家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共建共享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荣耀;同时依法保障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支持和帮助民族自治地方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发展各项事业,充分激发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民族的因素,也包含区域的因素,是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习近平指出:“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这一点必须搞清楚,否则就会走到错误的方向上去。”[25]这些重要论述从理论和实践上廓清了少数人对民族区域自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关系的错误认识,精准地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基础。

六、争取人心论: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管用的工作方法

习近平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在我,各族人民就能众志成城”[25],做好民族工作“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26]。人心凝聚是民族的生命、力量和希望之所在,各民族团结一心就能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磅礴力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一致性的集体身份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说到底是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田上扎根,是推动各民族经过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交心过程,最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既是升华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有机组成部分意识的认知,也是从意识形态上筑牢中华民族认同的人心防线。纵观历史长河,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特别是在近代以来反对西方列强入侵、实现民族独立解放的共同斗争中,始终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绵延发展。反之,历史上的一些民族和国家,如苏联等因为人心离散而导致分崩离析,教训惨痛。

从社会心理学上看,争取人心就是争取认同,因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解决的是认同问题,这种认同又首先体现在文化认同上。[27]习近平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6]这一论述明确了“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工作中的特殊地位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突出了文化认同的中华属性,强调了中华民族精神秩序中“各民族”的多样性和“共有”的一致性的和谐统一,从而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新的时代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习近平还把“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民族工作的经验之一,要求“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3],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语境下进一步彰显了加强中华文化认同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意义。

围绕做好争取人心工作,习近平还从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阐述,拓宽了理论和实践工作的视野。从辩证思维的维度,提出民族工作要依靠物质和精神两种力量,要见物更要见人;从民族团结的维度,提出要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从宣传教育维度,提出要多做滴灌式宣传教育,注重网络工作,注重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增进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群众路线维度,提出要深交朋友,发挥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和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作用,尊重和适当随顺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从群策群力的维度,要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要“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1];从国际视野的维度,提出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争取人心工作的整体性、长期性、民族性、复杂性和国际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鑄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也指明了新时代争取人心工作的方法路径。

七、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论: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6]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既是我国的政治制度优势,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根本的保证。习近平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26]“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3]。总结中华民族复兴百年经验,得出最深刻的道理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没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民族工作就会失去主心骨和领航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就会离散式微。习近平的重要论述既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更是对历史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时代发展方位的深刻把握,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

围绕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彻落实,习近平的重要论述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是加强政治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人心工作,需要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打牢各民族共有思想政治基础。二是坚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自信。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自豪感的民族,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竭动力。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是照搬他国的模式,而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结果。这条道路尊重历史、符合国情、深得民心,是促进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道路。它的科学内涵,习近平概括为“八个坚持”。2019年全国民族团进进步表彰大会总结的“九个坚持”民族工作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科学内涵。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坚定信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三是构建民族工作大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各民主党派、各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各行各业等的共同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坚持好、健全好民委委员制度”[26]。在实践中则表现为“将民族工作放在统战工作大局下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归口中央统战部领导”[28]。习近平特别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强调发挥少数民族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民族地区的好干部要“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26]。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部署,擘画了路线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组织保障。

八、结 语

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是一个科学体系,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光辉,体现出五个鲜明特色。一是理论性。回答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二是科学性。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总结了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工作的百年经验,合乎我国的基本国情。三是系统性。“主线论”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两源论”“中华民族共同体论”“历史方位论”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两个结合论”“争取人心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论”回答“怎么办”的问题,是一个具有严密逻辑思维框架的有机整体。四是时代性。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深刻洞察世界格局、国际秩序和我国民族工作环境的深刻变化,理清了有关认识误区,明确了工作主线和根本方向,是新时代我国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五是民族性。充分汲取了中华文明的力量,弘扬了优良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我们要全面正确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和把握其理论精髓,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地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郝时远.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境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西部蒙古论坛,2020(3).

[2] 纳日碧力戈,李鹏程.四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广西民族研究,2020(1).

[3]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民族,2019(10).

[4] 郭亮,刘奇,龚永辉.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十年动态综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5]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17(11).

[7]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J].中国民族,2019(11).

[8] 杨建新.民族迁徙是解读我国民族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9] 〔东汉〕班固.汉书[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

[10]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毛泽东民族工作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3] 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第一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4] 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第二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5]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续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16] 江泽民.共同构筑面向新世纪的中美关系——在纽约美友好团体举行的午餐会上的演讲[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0(32).

[17]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民族工作文献选编:2003-2009年[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18]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9]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光明日报,2012-11-30(01).

[20]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2]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一[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

[23] 陈建樾.民族区域自治:中国共产党重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思考与行动[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4).

[24] 郝时远.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述论[N].中国民族报,2017-07-07(05).

[25] 丹珠昂奔.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前进——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体会[N].中国民族报,2014-11-07(05).

[26]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J].中国民族,2014(10).

[27] 王希恩.中华民族建设中的认同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

[28] 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4).

THE THEORETICAL ESSENCE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

He Wenju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forging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has made China's original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xist national theor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mainline theory" establishes the strategic position to forge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and answers the question of "what is it". The "two sources theory",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theory" and “historical orientation theory” clarify the historical logic,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logic of forging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of "why"; the "two combinations theory", "striving for people's heart theory" and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party's centralized and unified leadership theory” reveals the internal logic and the most effective working methods and the key points that have firmly forging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and the basic political system, which also the answer to "what to do" problem.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theoretical essence of the important exposition of forging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highlights the basic position of Marxist, a high degree of cultural awareness and outstanding political wisdom.

Keywords: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 theoretical essence

〔責任编辑:俸代瑜〕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浅析民族地区德育资源的开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当代价值
精准扶贫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分析
深化“五个认同”教育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索
从郭嵩焘的资本主义观看待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到自觉的转变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