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与成人血液系统疾病的课程整合探讨

2021-07-22郝江丽刘晓莉杨彩凤张银芳樊海珊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3期
关键词:儿科学讲授贫血

郝江丽,刘晓莉,杨彩凤,张银芳,樊海珊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1)

0 引言

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医疗水平的提升,医学高等院校为了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不断加强教育改革和创新[1]。近年来,医学课程整合逐渐在我国各大医学高等院校开展并进行[2-3]。整合形式和内容各有不同,有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整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的整合[4]。我校目前基础部已有以器官系统为主的基础理论课整合,但临床医学各学科间仍然自成体系,相互之间不沟通,使许多相同教学内容在不同教研室授课时重复讲授。2019年我们将儿科学与内科学的血液系统疾病的重复部分章节进行有效地整合,再结合基础的整合与综合性形态学实验教学,做成完整系统的整合课件,用于临床教学,讨探儿童与成人系统疾病整合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作出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山西医科大学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部分学生进行试讲,共149人作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12月对此这部分学生进行试行讲授,授课时间为2学时。授课教师为儿科副教授。

1.2 方法。为了适应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儿童和成人血液系统疾病整合中,首先我们选择内容重复性较多的章节进行整合,例如缺铁性贫血这一节,按照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由儿科与血液科授课教师对第9版儿科学与第9版内科学教科书中血液系统的贫血内容进行梳理,结合第9版《诊断学》中贫血知识点,将血液系统中儿童和成人贫血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治中重复的部分有效整合,特点各自突出,共同制作出整合课件。授课教师为儿科副教授,在正式讲授之前,多次在儿科与血液科教研室授课教师中试讲,不断完善和总结整合课件及讲授方法,制订出教学方案[5]。

1.2.1 考核方法:采用形成性评价,由内基教研室、血液内科和儿科授课教师共同讨论和命题,题型包括单项和多项选择题以及简答题,考试内容涵盖血液系统疾病的大纲要求内容。课程结束后及进行考核,成绩评价如下:低于60分为不及格,60~79分为合格,80~89分为良好,90~100分为优秀。

1.2.2 调查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参加整合课程的同学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是否提高了学习基础知识的目的性、基础与临床联系是否更为紧密、是否减少了相关知识的重复讲授、是否节约了授课时间、对整合课件教师授课的满意度及原因。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由专人负责回收,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调查,当场回收。

2 结果

2.1 考试成绩。对采用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教学的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149人形成性评价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理论课程85%同学很好地掌握了教学要求,优秀率25%,最高分98分。见表1。

表1 考核成绩统计表

2.2 问卷调查结果比较。90.9%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基础知识的目的;98.5%的同学认为使基础与临床联系更为紧密;100%同学认为减少了相关知识的重复讲授,节约了授课时间;66.7%对儿童与成人血液系统课程的整合讲解满意,认为这种教学形式能使其对贫血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到最新进展能够得到很深刻的认识,同时又能对儿童与成人贫血的特点基本掌握,实现了知识联系贯通,33.3%的学生对整合课程讲解不满意,主要原因是认为课程整合没有相应的配套教材,认为儿科学与血液内科学老师两次讲解后记忆会更加深刻。见表2。

表2 学生对整合课程评价调查表(%)

3 讨论

这种将儿科学与内科学部分章节整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摒弃学科间重复的知识,有效地促进了临床学科之间的融合和渗透。强调了各个学科之间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效避免了临床学科之间脱节、教学内容重复等现象[6],同时节省了教学时间和教学成本[7]。

教学内容的确定是整合课程的首要环节。儿童和成人血液系统疾病整合过程中,首先我们选择内容重复性较多的章节进行整合,在各部分中又需要结合年龄因素的影响,例如缺铁性贫血,在流行病学和发病率方面强调不同年龄组的好发人群,发病机制统一讲解,病因方面需要强调各年龄阶段的发病的主要因素,临床表现在儿童和成人有相似,还需要强调各自的特征性表现。在辅助检查的整合方面,我们还结合了内科基础实验室提供的血涂片,骨髓涂片、染色及骨髓活检的标本,选择具有特征性表现的标本,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直观的看到结果,加深理论课程的学习,提升学习效率,最后在治疗方面强调儿童与成人常用的药物及治疗方案。这样的理论课程的整合讲解,使学生对缺铁性贫血的内容得到了完整系统的学习,在以后的临床实践处理问题时能够游刃有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课件的制作及教授教师的确定是实施整合课程的重要环节。在儿童和成人疾病整合过程中,儿科和血液科教研室抽取教学人员,组成整合团体实行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儿科和血液科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教师能够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中,对于重复的内容有效剔除,在系统化的内容体系中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突出重点,最终形完整化的课件,充分提高了教学效果;课件制作完成后,各教研室分别指定教师进行试讲,在试讲过程中进行讲授内容的分工,各位专家可以合理指出教师在讲授时的优缺点及不良习惯,共同帮助教授教师找到整合的最佳结合点,最后确定具体的教授教师。

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采用模拟考核法和问卷调查法。客观考核法可以直观的了解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但缺乏主观的评价,故在课程整合的实践中,需要坚持定期组织师生座谈并开展问卷调查,确保真实反映课程整合改革的实际状态,为课程整合改革及时提供真实的教学反馈信息,不断修订和完善课程整合方案。真实的教学反馈信息可以促进课程整合方案不断完善。在整合课堂讲授过程中增加临床教师讲解基础知识、医学伦理、人文关怀等环节,同时也将临床学科最新成果和临床经验融入医学课堂,可以让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拓宽了学生的临床视野,学术水平及诊疗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质量。

目前各大医学院校都在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我校的整合课程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临床学科之间的整合,由于各专业授课教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即使有整合意向,但缺乏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学生学习起来也不方便。以血液系统中贫血内容为例,教学涉及儿科学、血液学、内科基础实验室等相关教研室配合完成教学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各学科教师时间的协调,内容的增减,最后具体由哪个教研室负责讲解和具体实施等等,都需要有效的沟通协商确定。故整个教学过程中需建立小组,推选系统负责人,进行有效协调、合理安排,采用调查及考核的方法及时反馈信息,以确保良好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

另外,在课程整合过程中可以尝试采取PBL、CBL等不同的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儿科学与内科学课程整合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初步接触一些临床病例,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单位,对临床问题进行讨论,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临床医学之间的相互渗透性[8-9]。指导教师必须要了解整合课程的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临床病例,在集体备课时提前规划好讨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讨论提纲[10]。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11]。

学科整合PBL课程也是对现有改革教学方法的探索。医学PBL课程作为一种引导式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融入到整合课程的教学中,是教学改革中一种新型的模式和挑战。首先教师要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掌握控制课堂节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做到寓教于乐;其次,教师必须充分明确整合课程发热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引导学生将讨论的重点回归到教学目的。但需要注意PBL教学中的案例,一般都是分散在不同的时间分段讨论,由于医学生功课繁忙,间隔时间过长会造成造成病例内容之间的不连续,容易造成知识点的分散。因此,我们仍需要探索更为系统完善的教学法,提高学生的系统性知识概括和判断性分析的能力。

4 结论

儿童与成人疾病课程整合是教学理念的一种创新,对于重复性知识较多的章节进行整合可以使知识更加系统和完整。课程整合过程需要专门的教学团队,实行集体备课,经过多次试讲,整理出整合课件[12]。课程讲述结束后应有真实的反馈信息,才能不断完善整合课程方案。学科整合PBL课程也是对现有改革教学方法的探索。但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导致概括化知识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的缺乏,故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系统性知识的教学。

猜你喜欢

儿科学讲授贫血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蹲久了站起来眼前发黑就是贫血?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人不能“只靠吃米活着”——没有精神就是“贫血”
中小学生贫血原因调查与分析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
妊娠贫血与饮食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