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炎症因子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2021-07-22崔彩云魏桂莲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3期
关键词:阻塞性炎性气道

崔彩云,魏桂莲

(山西省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 呼吸科,山西 大同 037006)

0 引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持续性的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是全球第4大致死性疾病。临床统计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高达8.2%,且农村发生率高于城市,临床防治形势严峻[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一般认为由炎性细胞及相关炎性因子相互作用、相互诱导产生的气道炎症,发病过程中有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共同参与[2]。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均是重要的炎性因子,这些炎性因子在气道及肺组织内大量释放,导致气道狭窄、肺组织损伤、瘢痕组织形成等,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损伤肺功能。而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AECOPD)时,各类炎性因子水平明显升高,促进病情进行性发展,使得肺功能持续下降。本研究进一步分析A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炎症因子与肺功能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20年1~10月在山西省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治疗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作为观察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51~83岁,平均(69.2±8.9)岁;将同期门诊治疗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作为对照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50~85岁,平均(69.4±9.3)岁。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有COPD病史,长期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经胸部X线、肺功能等检查确诊为COPD;观察组有AECOPD表现,出现咳嗽、咯痰、呼吸困难等急性加重症状,部分可伴有呼吸衰竭;对照组病情稳定,处于COPD稳定期;排除肺结核、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精神或意识障碍等;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吸氧、抗感染、解除支气管痉挛、化痰、止咳等治疗,伴有呼吸衰竭者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入院后给予采集外周静脉血,完善肺功能检查,对照组患者于门诊就诊时给予采集静脉血,完善肺功能检查,所采集血液离心5 min,速度5000 r/min,取上清,-80℃保存,待测IL-6、IL-8、TNF-α、PCT,IL-6、IL-8、TNF-α、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PCT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试剂盒由武汉博士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3],具体操作过程严格按说明书进行,采用德国耶格肺功能仪检测患者肺功能(FEV1%预计值、FEV1/FVC)。

1.3 疗效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经治疗病情缓解后依据患者症状、急性加重风险及肺功能等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综合评估,依据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问卷(mMRC问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问卷(CAT)结果进行分组:A组:mMRC 0-1,CAT评分<10,上一年急性加重次数≤1次;B组:mMRC≥2,CAT评分≥10,上一年急性加重次数≤1次;C组:mMRC 0-1,CAT 评分<10,上一年急性加重次数≥2次;D组:mMRC2≥2,CAT评分≥10分,上一年急性加重次数次数≥2次。

1.4 观察指标。分别记录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IL-6、IL-8、TNF-α、PCT,肺功能FEV1%预计值、FEV1/FVC;记录不同分组的IL-6、IL-8、TNF-α、PCT水平。

1.5 统计学分析。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观察组及对照组炎性因子及肺功能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IL-6、IL-8、TNF-α、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肺功能FEV1%预计值、FEV1/FV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炎性因子及肺功能指标比较()

表1 两组炎性因子及肺功能指标比较()

组别 例数 IL-6(pg/mL) IL-8(pg/mL) TNF-α(pg/mL) PCT(μg/L) FEV1%预计值 FEV1/FVC观察组 60 78.13±20.54 81.95±21.63 22.68±7.89 9.63±2.51 38.25±4.86 52.68±8.24对照组 60 28.32±6.79 11.13±2.37 18.01±6.04 2.26±1.04 40.74±5.31 65.47±9.32 t-6.976 10.382 4.303 4.762 3.078 5.095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综合评估不同组别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D组患者血清IL-6、IL-8、TNF-α、PCT水平明显高于C组、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综合评估分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表2 综合评估分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组别 例数 IL-6(pg/mL)PCT(μg/L)IL-8(pg/mL)TNF-α(pg/mL)A组 21 63.02±10.67 65.11±12.98 16.25±4.79 6.72±1.43 B组 16 73.24±10.35 76.52±10.69 20.04±4.12 8.98±1.67 C组 13 90.10±17.86 92.84±18.56 27.46±5.53 10.69±2.03 D组 10 105.91±17.58114.73±23.18 32.94±6.81 13.71±2.65 F - 5.769 5.928 4.647 4.098 P -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为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是以持续存在的呼吸系统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其病程长,反复发作,且缺乏特效治疗手段,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阻止病情进展是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气道炎症是慢阻肺的重要发病机制也是其特征性的改变,多种炎症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及T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均参与慢阻肺气道炎症改变,上述细胞聚集于气道、肺实质及肺血管周围并释放大量炎性因子,浸润气道及肺组织,引发气道炎性改变以及不可逆性气流受限[4]。IL-6、IL-8、TNF-α均是气道炎症反应时主要的炎性因子,IL-6可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氧化反应,诱导急性期蛋白的合成,在炎症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可促进炎症的持续进展[5]。IL-8是一种重要的炎症调节因子,可以由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分泌,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介导炎症反应。TNF-α不仅能直接造成炎性损伤,还可介导其他炎性因子的分泌和释放,引发炎症级联反应。PCT在炎症发生时快速升高,且受到IL-6、IL-8、TNF-α等炎性因子的影响,与炎症程度呈正相关,在炎症消退后可快速下降,在COPD发病过程中,各种炎性因子持续浸润并对气道损伤产生重要作用,肺功能检查对于确定气流受限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COPD病情的加重,炎性因子的水平逐渐升高,对肺功能的损伤也逐渐增大。说明炎性因子与肺功能呈负相关。

综上所述,AECOPD患者炎症因子与肺功能存在一定相关性,临床可根据炎性因子水平评估肺功能损伤程度,有助于临床判断病情和预后。

猜你喜欢

阻塞性炎性气道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精细化护理管理对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并发症的影响
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局部枸橼酸抗凝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AKI患者NLRP-3及下游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84例儿童气道异物诊治分析
肺结核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分析
利奈唑胺片剂有效治疗气道支架相关肺部MRSA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