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急诊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2021-07-22王红霞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3期
关键词:产科优质护理人员

王红霞

(内蒙古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0 引言

产科急诊患者疾病类型多与妊娠及分娩相关,其主要特点为起病急,病情复杂多变,临床表现多样[1]。产科急诊患者受外界环境及自身病情等因素影响,多伴有不良心理健康状态,极易产生恐惧、焦虑等异常情绪,导致其生理指标大幅度波动,极易诱发多种合并症,严重影响急诊治疗效果[2]。为确保产科急诊患者安全顺利的完成治疗,需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模式。优质护理服务是现阶段临床广泛推广的护理服务模式,其主要理念是以患者为核心,强调身心协同护理,关于该护理服务模式在产科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尚缺乏针对性研究分析[3]。本研究总结并分析我院患者各项基线资料,探究评估优质护理服务应用的相关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为本研究开展年限跨度区间值,抽选研究样本为此时间范围内收治72例产科急诊患者,依据护理干预模式差异将其划分为研究组(n=36)、对照组(n=36),全部患者均为妊娠或分娩相关疾病就诊,且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总结并分析两组各项基线资料,研究组年龄23~36岁,平均(28.56±3.72)岁,其中初产妇20例,经产妇16例。对照组年龄24~35岁,平均(28.41±3.79)岁,其中初产妇19例,经产妇17例。基线资料差异对本研究结论无不良影响(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行基础性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配合医师完成急诊治疗各项操作,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指导患者日常用药,并遵医嘱开展各项护理干预措施。研究组患者行优质护理服务,护理人员转变护理服务理念,优化护理干预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①设立优质护理服务小组:院内成立优质护理服务小组,护士长为小组负责人,选派高年资护理人员为组内成员,小组内召开会议,详细分析研究产科急诊护理存在的问题,并优化护理措施,制定完善的护理服务计划,确定护理人员工作职责。同时,组内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培训教育,强化护理人员服务意识,使其树立以患者为核心的理念,掌握身心协同护理的具体操作方案,以提高护理质量;②优质急诊救治护理服务:患者到院后护理人员需及时协助医师评估其病情,并启动危重孕产妇抢救应急方案,配合医师完成各类患者的救治。产科急诊患者生理指标波动幅度较大,病情变化复杂,为此护理人员需全程监测其生命体征,评估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指标是否存在异常,了解患者主诉症状,并及时反馈至医师。患者接受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依据不同治疗流程规范化完成皮肤组织消毒、擦拭会阴、穿刺输液、导尿等护理操作,协助患者完成采血等各项检查,以确保治疗顺利完成;③心理疏导:产科急诊患者分娩前多伴有宫缩、腹痛等症状,对胎儿生命安全存在严重担忧,导尿及采血化验等检查也可导致患者心理负担加重。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护理人员需实施有效的心理疏导,实施各项护理操作前均需详细告知患者操作的主要目的,保证动作柔和。进行各项检查期间需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主观感受,并告知其检查项目的必要性,给予针对性心理安抚。优质护理服务期间,护理人员需保持态度和蔼,为患者提供亲情化的护理服务,告知患者产科急诊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树立顺利完成分娩的信心,并告知患者不良情绪对分娩的影响,指导其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以缓解其不良情绪;④健康教育:大部分产科急诊患者对妊娠及分娩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加之机体不适感严重,导致其治疗依从性偏低。为此护理人员需在患者入院后实施健康教育,为患者讲解诱发其临床症状的原因及治疗方法,重点讲解分娩及妊娠的相关知识,介绍胎动计数、自由体位人分娩等内容,也可为患者讲解新生儿护理知识及相关注意事项。开展健康教育期间,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者的互动,解答其提出的各类问题,以提高产妇对分娩妊娠的认知水平,改善治疗依从性。同时,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告知其陪伴患者,利用家庭支持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状态;⑤环境、饮食及运动干预:产科急诊患者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严格消毒病房环境,保证室内整洁明亮,以提供居住舒适度。同时,护理人员需依据患者机体恢复情况为其制定饮食与运动计划,指导产妇食用高纤维及高蛋白食物,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待产妇生命体体征稳定后,可指导其进行慢走等小幅度运动,以加速机体恢复。

1.3 评价标准。对比两组护理干预前后HAMA评分、HAMD评分,得分与抑郁、焦虑程度成正比。利用本院调查表格评估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得分与护理质量成正比。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本次研究中计量资料为(),检验方法为t,计数资料为(%),检验方法为χ2,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护理干预前后HAMA评分、HAMD评分。护理干预前两组HAMA评分、HAMD评分无显著差异,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更具优势(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护理干预前后HAMA评分、HAMD评分()

表1 对比两组护理干预前后HAMA评分、HAMD评分()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HAMA评分 HAMD评分 HAMA评分 HAMD评分研究组 36 48.29±3.66 48.75±3.31 35.26±2.38 36.62±2.04对照组 36 48.26±3.58 48.73±3.34 40.19±2.15 41.18±2.26 t - 0.035 0.025 9.222 8.986 P - 0.972 0.979 0.001 0.001

2.2 对比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两组护理质量评分,研究组更具优势(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护理质量评分()

表2 对比两组护理质量评分()

组别 例数 护理技能 服务态度 护患沟通 护理文书研究组 36 94.45±2.88 93.32±1.75 92.18±1.07 95.66±1.43对照组 36 87.76±3.04 84.49±2.26 85.53±2.19 85.02±2.27 t - 9.585 18.535 16.369 23.795 P - 0.001 0.001 0.001 0.001

3 讨论

产科急诊患者疾病类型多为妊娠与分娩相关疾病,可导致宫缩及腹部疼痛等症状,患者对胎儿及自身安全存在忧虑,多伴有紧张恐惧等负面心理状态,加之疼痛等因素导致机体敏感,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较低[4]。为确保产科急诊患者顺利安全完成治疗,需对其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基础性产科急诊护理以疾病治疗护理配合为主要护理措施,缺乏对产妇心理状态的干预措施,无法满足其护理服务需求,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均有待提高[5-6]。优质护理服务是以患者为核心的人性化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将常规的疾病护理转变为身心协同护理干预,可最大程度上改善产妇的身心健康状态,有助于各类急诊治疗措施顺利实施,可改善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并能够有效解决常规护理方案存在的各类问题。本研究中,院内成立优质护理服务小组,依据产科急诊患者特点制定护理计划,明确护理责任,可确保产科急诊护理规范有序开展。具体护理干预期间,护理人员接诊患者后协助医师完成救治,并监测各项生理指标,可显著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在生理性护理干预的基础上,本研究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生活护理等措施,可满足患者多方面的护理服务需求,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身心状态[7-8]。

总结分析本研究,研究组患者护理干预后HAMA评分、HAMD评分及护理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可认为产科急诊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产科急诊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抑郁、焦虑心理状态,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全面推广应用。同时,本研究中患者样本量较少,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仍需持续研究。

猜你喜欢

产科优质护理人员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探讨产科护理中常见风险与预防和处理方法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