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理论研究

2021-07-21于文丰

公关世界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三下乡理论研究社会实践

摘要: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不仅是进行大学生教育的重要步骤,也是让大学生更加符合当前的社会建设需求的关键一步。依据当前的社会实践理论对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课程的不断完善,提升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促进大学生素质水平与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三下乡,社会实践,理论研究

一、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理论基础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发展是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保持步调相同的[1]。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紧密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同于人的片面发展,全面发展指的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得到普遍充分的发展。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的核心[2]。生活决定教育。想要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教育。教育是为了生活的需要,为了生活前进的需要。只有在生活中获得的教育才可以称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核心其实是生活,文字和书籍只是生活的载体和工具,并不能代表生活本身。教育以生活为基础。没有与现实生活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3.杜威在做中学的教育观点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3]。这三个观点密切相关,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杜威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看法。“做中学”提倡从经验中积累知识,从实际操作中学习。它要求学生亲自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接触具体的事物,通过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亲自解决问题。因为学生可以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趣的活动中学到东西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现状分析

1.意识:学校教育的片面化

学校对学生“三下乡”的重视程度与规划准备不够。随着考试周的临近,大多数学生忙于复习考试,没有时间充分规划和选择去实践的地点、行程和形式。匆忙选题,盲目跟风。此外在一些团队中缺乏相应知识的也是一个大问题。尤其是一些大一、大二的学生,由于其自身入学时间较短,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尚不牢固,对于自身知识水平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果学生不能根据自身知识水平选择一个合理的实践内容,就会导致学生在进行下乡实践过程中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导致当前的学生下乡实践活动不能够实现教育目标,浪费人力与资源。

2.目标:实践目标的形式化

大多数高校只把“三下乡”作为一项任务,没有充分认识到“三下乡”活动在教育中的意义,早期缺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指导。通过了解一些“三下乡”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发现大多数团队每年都在更换人员和地点,很少有团队继续去一个地区或深入了解一个项目。一个团队去农村的时间大部分是5-7天,在这样较短的时间大学生很难做到对于当前村子现状的深入调研,了解当地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背后出现的原因,更不能够对村子当前的境况产生实质性的改善。

3.实施:服务内容的相似化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任务,包括了前期的准备中期的落实后期的评价总结只有在每一项工作中达到完美,才能够将“三下乡”的开展意义落到实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应该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和形式,总结和探索新的模式。但目前服务内容仍然没有发生改变;有的“三下乡”团队组织文艺演出,今年一播,明年二播节目永远不更新;还有一些“三下乡”组织进行文化宣传,但是宣传的内容不仅不贴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也没有将村民的认识水平考虑在内,忽略了当前村子的现状。出现一种虽然进行了较多的宣传但是整体宣传质量并不理想的现象。

4.工作:活动形式的单一化

“三下乡”活动的工作形式比较单一。一般就是组织学生去附近的敬老院去探望老人,充分发挥尊老爱老的中华传统,营造敬老院养老的社会环境,寻找老党员、老干部,倾听他们的红色故事。再就是去一些留守儿童家里了解其一年来的变化情况,为他们开展一系列有趣的活动,丰富他们的假期生活。或者是通过一些教育读本、文艺汇演、支教课程等达到一些教育知识的宣传和展览。这些活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应推陈出新。

5.成果:实践评价的机械化

对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是检验活动開展有效性的有效手段,高校在此方面并没有认识到足够的重要性,仅仅是依靠个人的实践报告和单位证明来评价存在着抄袭作弊,科研价值和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现象。62.4%的受访学生表示,这种方式是不科学的,因为在这种评估参考材料不具有较高的公信力。

三、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创新策略

1.规范教育培训指导

高校在组织“三下乡”培训时应首先了解参与者的基本情况和目标需求,作出针对性的培训训练。培训的内容要包含专业技能、心理学知识、研究方法、沟通技巧以及应急处理等。举行优秀三下乡经验交流会,形成一种常识有效的分享模式,而不是临时的紧急的训练。

在进行“三下乡”教师选拔和培训中要建设标准化、科学化的教师培养制度,让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中有专业知识手段,引导学生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根源探究。打造出一批具有专业技术知识水平、开阔视野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

2.突出目标育人实效

实践导师要有科学管理和指导的水平。首先教师应该制定良好的社会实践计划并对社会实践过程进行引导,使学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社会实践的内容要贴近专业,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智力优势。最后要服务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培养学生的劳动和奉献精神。

3.按需设项据项组团

在进行社会实践团队的组建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前社会实践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社会实践内容,并根据社会实践内容选择具有对应专业知识的社会实践教师以及学生构建成专业团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例如,在主要进行农业生产的村庄,可以根据当前村庄的需求制定出帮助村庄改善农作物种植技术的社会实践目的,之后根据当前的目的需求,选派具有农业专业技术的教师担任当前团队的指导教师,并根据学生的专业进行团队的组建,确保组建的团队能够与实践目的地的需求相对应,能够满足当前实践地点的实际需求。

4.创新实践活动形式

不断地推陈出新,对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创新,可以适当延长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更好地服务基层。鼓励学生与当地有关部门紧密联系,保持长期的联系回到学校后,进行定期回访及时反馈实际成果包括研究报告、受益农民计划、社会实践成果展示,不断创新实践活动形式。

5.完善项目评价机制

高校可以与当地政府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学生下乡后,下乡单位可以直接将对学生的评价上报学校。另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实干精神。让文字和摆拍照片等资料不再成为衡量学生下乡活动的成绩标准,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关注此项活动的过程,深刻理解活动的本质,以更纯粹的心态参与到下乡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邹广文,沈丹丹.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与人的存在方式——一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的考察[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000(001):177-183.

[2]张李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J].散文百家·国学教育,2016,000(002):151.

[3]孙震,党建伟.教育装备:教育情境构建的基本载体——论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对教育情境构建的启示[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9(12).

(作者简介:于文丰,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2019级学术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猜你喜欢

三下乡理论研究社会实践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与“三下乡”的比较与探讨
论学生党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性
浅析我国竞技健美操研究现状与趋势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