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入路PCI术治疗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分析

2021-07-21侯伟峰周兵宰石正刚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年11期
关键词:桡动脉入路卧床

侯伟峰,周兵宰,石正刚

(固始县信合医院心胸外科,河南 固始465200)

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疾病,且发病率较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1]。而心肌梗死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可最大限度的挽救存活心肌,减少梗死面积,并改善患者的心功能[2]。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是PCI术中常用的入路方式,均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组织灌流量,但关于二者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3]。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入路PCI术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行PCI术治疗的156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不同入路分为A组90例和B组66例。A组中男51例、女39例;年龄63~81(74.46±3.74)岁;合并高血压45例、糖尿病22例、肾功能不全4例。B组中男40例、女26例;年龄62~82(74.23±3.48)岁;合并高血压31例、糖尿病18例、肾功能不全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4];②发病时间≤6h;③对本研究药物不过敏。(2)排除标准:①精神障碍②合并病毒性肝炎、肝硬化;③合并急、慢性肾炎。

1.3 方法

1.3.1 A组采用桡动脉入路 患者取平卧位,选择右桡骨茎突近端桡动脉搏动最强处为手术穿刺点,置入6F动脉鞘管,给予4 000U肝素,导丝置入引导冠状动脉造影,根据结果行PCI术,完成后,拔出动脉鞘管,止血消毒。

1.3.2 B组采用股动脉入路 患者取平卧位,穿刺点选择右侧腹股沟韧带中点下2cm股动脉搏动处为穿刺点,以Seldinger穿刺法将6F动脉鞘管置入,其他操作与A组相同,术后4~6h将鞘管拔除,止血。术前1周两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生产厂家:河北金砖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3024268)100mg/天;口服氯吡格雷片(生产厂家: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93160)75mg/天;术后8个月,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12h/次,连续7天。

1.4 临床观察指标 (1)临床指标:统计两组穿刺时间、置管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2)心功能: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心功能,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LVESD、LVEF、LVEDD水平。(2)并发症: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下肢静脉血栓、动脉痉挛、局部血肿、体循环栓塞)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A组穿刺时间、置管时间长于B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1 两组心功能比较 术后,两组LVESD、LVEDD水平均低于术前,LVEF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LVESD、LVEDD、LVE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

术后卧床时间(h)A组穿刺时间(min)置管时间(min)手术时间(min)B组 t P 7.52±1.31 3.66±1.01 19.972 0.000 5.15±1.10 2.03±0.75 19.892 0.000 40.92±9.31 41.08±9.52 0.105 0.917 4.13±1.26 24.18±4.62 39.269 0.000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

LVESD(cm) LVEF(%) LVEDD(cm)术前A组B组 t P术后A组B组 t P 7.18±0.78 7.14±0.72 0.327 0.744 5.17±0.42*5.12±0.43*0.727 0.468 35.12±4.62 35.02±4.68 0.133 0.895 54.15±5.42*56.03±6.45*1.974 0.050 7.51±0.65 7.55±0.73 0.360 0.719 5.09±0.46*5.14±0.44*0.683 0.496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4%,低于B组的2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心肌梗死后发生左心室进行性扩张及外形改变为心室重构,包括心室容积、形状、心肌结构等方面,故对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室重构进行预防可有效减少心肌梗死后严重并发症发生[5]。PCI术是临床治疗心肌梗死的常用方法,血管再通率较高,且因股动脉血管粗大,较容易穿刺,以往术中多选择股动脉入路,但其易造成充血现象,如术中处理不当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进而对预后造成影响[6,7]。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穿刺时间、置管时间长于B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两组术后LVESD、LVEDD水平均低于术前,LVEF高于术前,但两组术后上述指标水平无统计学差异,表明PCI术中采用桡动脉入路与股动脉入路均可有效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且桡动脉入路并发症较少。因股动脉较粗,畸形较少,股动脉入路穿刺点常选择右侧腹股沟韧带下2cm处,操作较为简单,可穿刺时间较短,但若穿刺不当,易引发局部血肿等并发症发生,导致患者手术时间延长,增加术后卧床时间[8]。而桡动脉入路穿刺点常为右侧桡骨茎突桡动脉搏动最强处,较股动脉入路位置较浅,术后止血较为方便,且右壁有较为充足供血,不会因穿刺点栓塞导致组织坏死;同时桡动脉位置较浅,血管管径细,在出血后进行压迫止血较为容易,且桡动脉附近并无神经血管,不易引发神经血管损伤[9]。此外,上臂是桡动脉的入路途径,手术完成可将动脉管鞘拔出,手术结束可下床活动,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10]。但因桡动脉血管较细,易引发痉挛,操作难度较大,故在穿刺前应做Allen实验,保证良好的血供,较少操作造成的不良后果;其次,在术前应严格筛选手术禁忌症,对于桡动脉静脉短路、严重迂曲或变异,锁骨下动脉迂曲或主动脉严重硬化、桡动脉搏较弱或无搏动患者为绝对禁忌。

综上所述,心肌梗死患者PCI术中实施桡动脉入路与股动脉入路均可改善心功能,其中桡动脉入路穿刺时间较长,但术后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

猜你喜欢

桡动脉入路卧床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改良Henry入路治疗桡骨远端AO B型骨折的疗效分析
一种可升降卧床病人半自动转运车的研究与设计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正中入路手术和肌肉间隙入路治疗壮族人群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比较性研究
经桡动脉途径行外周血管介入手术的临床安全性分析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外周血管有哪些并发症该怎么处理
单一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疗效分析
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