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整合策略探究

2021-07-20王玲玲

考试周刊 2021年50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初中语文策略

王玲玲

摘 要: 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学生来说,诗歌内容的学习不仅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审美和诗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文学创作过程中,诗歌是极具个人情感的语言表达形式。但是,正是因为包含着丰富的个人情感,学生在学习理解的过程中并不能完全准确地把握其中的情感,这影响了诗歌学习的效果。教师在日常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明晰当前教学现状,并积极地创新和完善诗歌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对诗歌的学习热情,提升诗歌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一、 引言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接触学习诗歌体裁的内容,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语文知识素养,同时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与审美能力。诗歌中饱含深情的语言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学习的语言美也更多更广地通过诗歌的形式得以展现。可以说,正是诗歌这种具有独特性的美感造就了语文学科教学的独特性,赋予了语文课程学习更多的美育价值。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主要困难点在于各种饱含深情的个人情感色彩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鉴于此,在授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传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策略,拉近学生与诗歌之间的距离,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带动诗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 当前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发展,语文课程的教学策略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各种现代化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的運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着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是在诗歌教学实践活动中,仍旧存在着一些现实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首先,当前诗歌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视朗读形式、忽略诗歌情感教学的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普及,语文课本教材中诗歌的形式也在日益地丰富和完善,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当代诗歌,在学习过程中大多都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诵读、小组朗读以及录音跟读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活动中,虽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熟悉诗歌内容,但是过于形式化的教学流程只关注了文字表面的内容,忽略了诗歌中饱含的个人情感,并未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学生反复地诵读诗歌内容,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去认真地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才能够对诗歌传达的主旨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相较于过去的教学形式而言,诗歌教学虽然有了一定的完善和创新,但是仍然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情感,进而正确把握诗歌的主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其次,学生在学习诗歌过程中难以进入意境的问题。在以往的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往往都会集中在内容易考点方面,课堂教学主要针对诗歌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以及诗歌语言自身的魅力。在学习活动中,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关于诗歌内容的考试要点,并没有通过学生的诵读、解析和自我体验去收获情感。基于这一学习实际情况,学生在学习诗歌内容时普遍存在无法进入诗歌意境的问题,单纯的死记硬背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同时也有悖于诗歌教学的初衷。新课程教学改革理念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要求从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出发设计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注重学生的学习参与和体验。这种单纯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毫无意义。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去认真地体验和感悟诗歌的内涵与意境,在诵读中与诗歌的情感产生共鸣,才是初中诗歌教学价值的体现。例如,在曹操的《观沧海》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辽阔,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JP2〗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篇来。在学习过程中,想要准确地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就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从创作背景、时代背景和人物介绍入手,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初中诗歌教学有效策略分析

(一)注重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尤其是在学习诗歌体裁时,有感情地反复吟诵可以拉近学生与诗歌内容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在创新诗歌教学的课程实践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朗读学习的关注程度,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朗读过程,逐步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境以及作者传递的情感,奠定学生学习的兴趣基础。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经验和感受出发,认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例如,在学习泰戈尔的《金色花》这首诗歌内容时,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诗歌中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有效朗读的基础上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诗歌中孩子的语气去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感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这是什么背景下一个孩子对母亲的喜欢和眷恋,从而在有效的朗读过程中准确地感知母子之间的真挚情感。

(二)培养学生意象塑造能力,感知诗歌内在的意蕴

诗人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会融入自己丰富的情感,这些情感大多源于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思考,当诗人游历或者学习时,在某种特定的外部环境或者心理环境下就会有感而发,从而创作出极具个人情感色彩的诗歌内容。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诗歌从时间和地域角度看,有古、今、中、外之分,而从内容上,又分为叙事诗、写景诗和抒情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自身生活经历的局限性,加上时间空间限制,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地理解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进而影响诗歌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在实际学习活动中,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解,单纯地从诗歌字面意义去理解内容,缺乏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自然就谈不上与诗人情感的共鸣。基于此,在优化诗歌教学设计的课堂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意象塑造能力进行培养,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从意象入手感知诗歌的内在意蕴,帮助学生走入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之中,拉近学生与诗歌学习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地对诗歌的意蕴进行感知。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从诗人的生活背景、诗歌的创作背景入手,进行诗歌的鉴赏和学习。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教学方式在运用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学生难以完整地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需要教师及时地点拨和引导。例如,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歌时,从字面意义看起来内容浅显易懂,但是由于初中学生自身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的限制,很难整体感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意境,也难以理解“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情感。此时就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辅助方式为学生拓宽学习视野:在元朝时期实行等级管理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作者的时代开始任用汉人为官的政策,使得汉族文人对仕途又有了一丝的幻想。在此基础上了解马致远半生为功名四处奔波却奈何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的经历。同时,帮助学生准确、全面地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认真体会作者半生凋零、一世坎坷的彻骨之痛,从而启发学生领悟诗人的真情实感,正确感知诗歌的内在意蕴,提升诗歌赏析能力。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初中语文策略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