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市上的斯维特兰娜》中“书”的隐喻

2021-07-19王涛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5期
关键词:书市古书文学作品

王涛

一、引言

隐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来打比方,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当代学者张沛认为隐喻具有转换生成的生命形态,隐喻与生命同构。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解读文学作品的认知手段。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隐喻,因而文学语言本身就是一种隐喻性的语言,是“文学性”的原因与表现,也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本次论文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书市上的斯维特兰娜》中,作者以书作为故事主线,描写了学者追逐古书的锲而不舍,投机者贩卖古书的唯利是图,主教封闭古书的固执保守,借助书市上圆滑市侩的斯维特兰娜形象串联起这一系列情节。而最后也正是由于斯维特兰娜的照相复制品使古书失去了独特意义和价值。这部小说又名《古书》,本身就是一个隐喻性极强的题目。读者由此很容易联想到一种封建闭塞制度,一种逝去的文化,一种古老的传统。在作品内部,书产生了更多的语义位移,通过自身的语义位移构成新的语义场。我们需要跳出事物本身的预设,分析作品中“书”这一关键符码的隐喻内涵,对整部作品的解读和主旨理解就会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二、寻书:对真理的追寻

隐喻就其能指而言,英语名译为“metaphor”,希腊语的“metaphora”是其来源,它是由“meta”和“pherein”这两个单词组合而成的,分别蕴含着跨过、传递的意思,它们是隐喻最早的外在含义,同时具有超出和替换的行为。就其所指而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隐喻是作为和明喻相对立的类似于暗喻的概念,从修辞学上来理解,描述某种事物的词或短语被用来描述另一种事物或状态,以及某个人,某种品质或动作等等,却不会出现诸如“像”和“如”之类的比喻词。即它致力于寻找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并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

隐喻貌似将一些毫无关联的事物进行紧密结合,但是在这种结合作用下,赋予文学作品思想性与可读性,使作品的凝练感更强。整部小说从一个熙熙攘攘的书市开始展开,市场上充斥着书迷和书贩子嘈杂的叫喊声。“我要买《悲欢录》”,“乔治·桑的书出了,听说了吗?” “你看见哪里有《霍米亚科夫书信集》吗?”……而正是这些顾客的出现才为后来的藏书、寻书、贩书埋下了伏笔。其中两个语文学家为了写论文而努力寻找古书《言行录》。当他们打听到教堂小教士有这本书时,再三恳求小教士可以便宜点卖给他们,但得来的依旧是“小教士对他们照例索取五百卢布的高价,非这个价不卖。就像一架推土机,毫无回旋的余地”。即便如此他们依旧努力拼凑五百卢布。同样为了找到自己需要的古书,卡拉特金即使胳膊打着石膏也要穿梭于人众密集的书市。像韦勒克所说:“隐喻是不同意象之间的感应和互相渗透,或许是多重事物之间的重叠,或者是多重视角之间的交汇,或者是灵光一现的展示,因此能表现出一种不可言传的审美兴趣。”作者借助隐喻这一手法将书和真理两种意象交织在一起,从而使语文学家和卡拉特金与那些圆滑市侩的小贩形成鲜明对比。他们追寻图书不为了囤积居奇,而是一种对旧书外衣下真理的渴求与向往。

三、偷书:对利益的追逐

作者通过隐喻将文学作品的能指和所指用自身的理解结合在一起,并且以此为突破口,达到对于陌生领域的探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种类的重要特征。因此,我们在使用语言时,由于其本身就存在着先在性的、为传统所接受的含义,所以当它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并居于不同的语境中时,自然会有多种阐释。一些审美感受是产生于每个人的人生体验中的,而在领悟人生内涵上,本身具有不可解释或者说不清道不明的特点,因此语言难以完整地表达出个体的复杂、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读者接受的层面上,非文学文本所描述的对象具有一种外在的现实性和确定性,而文学文本是虚构的产物,于是形成了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和空白,吸引着读者在阅读接受的过程中将这些空白填补起来,因而隐喻等手法的运用使得作品中出现不确定和空白之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使得文学语言具有了隐喻性并加强了作品深意。

隐喻的过程即是一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还原真实的过程。作品中斯维特兰娜利用巴布雷卡的涉世未深、经验不足,从他手中将书低价买进高价售出,联合瓦列拉借助民警谢廖沙的警车夜里抢劫书库,奔走于各大教堂遍访古书并复制拓本。书库管理主任私自违法兜售热门图书,书店售货员私下安排同伙买断图书转手以高价卖出,以及书市上投机倒把的书贩子倒卖图书。这俨然已经成为一条以书籍作为嫁衣下的逐利的黑色产业链,书也成为了金钱利益的代名词。作者从而也展开了对熙熙攘攘的人群找书、买书、贩书的描写。作者运用隐喻让金钱利益这一抽象的事物更为具体化,从而避免了文字苍白无力的表达,增强了语言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张力。也吸引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去探索语言背后的深意,以人类独有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文学世界的“真”。

四、藏书:对当下的反思

别尔嘉耶夫认为俄罗斯文学是“世界上最具预言性的文学。它充满了预感和预言,它具备大难临头的惊恐”。如果同意这一观点,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认为以《书市上的斯维特兰娜》为代表的一系列20世纪苏联作品体现了知识分子对社会存在状态的忧虑和反思。

这部作品出版于1976年,作者马卡宁是俄罗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俄罗斯联邦国家奖文学与艺术类大奖获得者,俄罗斯大书奖获得者。尽管马卡宁是一位极具天赋的作家,可他的创作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1972年马卡宁遭遇车祸导致脊椎骨折,卧床三年经历几次大手术,与死亡擦肩而过,使他“开始用一种宗教的眼光看待生活”。当他终于能够站起来走路并重新投入写作时,却因作品内容与主流文化不合而屡屡不能通过书刊检查机关的审查,长期得不到发表。对于当时的苏联而言,作品没有在杂志上发表就意味着得不到社会承认,即使出书也毫无意义。现实社会的黑暗,图书创作的受限这一矛盾在神父身上得到体现。神父藏书,不肯把旧书借阅给语文学家,而把书本封存在厚厚的书箱之中,束之高阁。这些原本承载着知识与文明的珍贵典籍变成了一堆泛着褶横的废纸。作者实际上隐喻着时下作家所作之书无法走进读者的视野,如同旧书一般被封存在厚厚的旧箱子里,难以企及。这是一种对社会僵化,言论禁锢的无声痛斥。从而达到借助已知事物把握未知事物,传达内在情感,并且在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相互激发的过程中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美学效果。

五、结语

隐喻有效展现出了文学作品的主旨,作者通过将一些不相关内涵通过隐喻与“书”这一具体可的感事物构建联系,从而为读者创造尽可能大的想象空间。本论文通过对《书市上的斯维特兰娜》中“书”这一意向的隐喻解读,挖掘出语文学家们对真理的孜孜以求;投机取巧的书贩子对利益的疯狂追逐;神父对旧思想的固执坚持,社会迂腐势力对图书出版自由盲目的限制,不仅使文学作品提升了层次,最重要的是展现了作品的精髓,赋予读者更多回味与琢磨。

猜你喜欢

书市古书文学作品
说春秋时人言及的古书“九丘”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清晨书市
跳蚤书市
我和古书
《野隐好读上古书》(美术作品)
冯骥才携新书亮相全国书市
一套古书 一段痛史
“跳蚤”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