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古典诗歌中的“转笔法”

2021-07-19焦健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5期
关键词:月色

焦健

古人作诗讲究“起承转合”。“转”的目的何在?清代学者沈德潜曾在《说诗晬语》提道:“五六必耸热挺拔,别开一境。”这与元代杨载的“与前联之意相应避相,要变化”的意思相近,都认为“转”即是要在诗歌中造成意义的变化。“转笔”的具体方式,在不同的论著中有着不同的分类,其中最为人们接受的是刘坡公《学诗百法》中的一段论述:“转者,就承笔之意,转捩以言之也。其法有三,一进一层转,二推一层转,三反转,总以能与前后相呼应活而不板者为佳。”这三种“转笔”之法的具体内涵究竟是什么呢?本文试做分析。

一、进一层转

《说文解字》释“进”字为“登也”,即“登高”之意。因为登高必是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所以不难理解,“进一层转”强调的是诗句在与前句内涵黏连的前提下,递进式地衍生出一部分新的意义。

如刘方平的《月夜》,诗中写道: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此诗写月夜所见,第一句写夜深时分,月色笼罩家家户户。“半”字用得十分巧妙,既可以理解为一半的人家入于月色之中,另一半的人家处于月色之外;也可以理解为月色笼罩了一户人家的一半。由于“半”字所具有的形象性,这两种理解都可以造成视觉上的明暗对比,十分和谐。第二句承第一句,以天上的北斗星和南斗星纵横分布来衬托出夜色的静穆。至第三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诗意开始转折,笔触从对客观景色的描写转到作者的主观感受上。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转折并非和前两句毫无关系,“今夜”二字连接起了前面的月色和星斗,也让作者的主观感受有了客观景物作为铺垫,在此基础上,诗句进一步产生了另一层含义,也就是所谓的“进一层转”。

又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此诗前四句写夔州秋景,第一句写枫林玉露,第二句写山峦峡谷,第三句写江河波涛,第四句写风云气象,包含了“木”“石”“水”“气”几种不同的自然元素。而第五句中的“丛菊”延续了第一联中“木”的元素,第六句中的“孤舟”又延续了第二联中“水”的元素。在此基础上,诗人将笔触转换到自己的主观感受上,“丛菊两开他日泪”是说自己与去年一样因思乡而流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则是说看到江边的孤舟,自己心中随之产生了乘舟返乡的憧憬。所以总的看来,颈联的这两句诗虽然是由客观转向主观,但延续了前四句的内涵,是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也是“进一层转”。

有时,“转”也可以突破常规,出现在律诗的第二联,如王维的《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一诗,从第二联开始“进一层转”: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凌晨时分屋内的情景人事,与众不同的是,从颔联开始,即转为描写屋外景色。如刘学锴先生所说:“(颔联)诗人好像在没有思想感情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现了一个银装素裹的美好世界,胸中霎时间充满了新鲜愉悦和神往之感。在全篇中,这是一个转关。”在这个转折中,“隔牖”“开门”四字表现出了诗人以室内作为观察点,看到室外的“风惊竹”和“雪满山”,也就是说,颔联是承中带转,贯穿了室內和室外,这也是“进一步转”的表现。

二、推一层转

《说文解字》释“推”字为“排也”,即将物体推挤出列。这意味着“推一层转”强调的是在诗义转折的时候,诗句的内涵要与前面的诗句脱离,翻出另一层含义。

如李白的《永王东巡歌》(其二):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当时李白随永王李璘水师东下寻阳,此诗前两句写当时纷乱的战争局势:北方的胡虏在三川一带纷乱如麻,与永嘉之乱相似,中原地区的人民争相南奔避难。后两句则转入假设的情况,意思是如果能任用如谢安一般有才的自己,凭借诗人的才华,便会平定这纷乱的局势。在这首诗中,第三句的转折并没与前两句产生意义上的直接联系,而是脱离了前面对外在情势的描写,转而来做一个假设,借着前面的情势翻出了新的诗义,所以可以看作“推一层转”。

又如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时写下的,旨在怀古。前两句写诗人所见所为:自己得到一支沉在泥沙中多年的铁戟,发现它竟然还没有完全锈蚀。将其打磨清洗后发现是三国时的遗物。第三句由眼前的实境转入到假设中的虚境当中:如果当时没有东风助阵,东吴将被曹操攻下,那大乔和小乔都要被其置于铜雀台上了—看来历史的发展多有偶然因素,天下大势的变化没人能够预料。在这首作品中,第三句的转折旨在议论,跟前两句的叙事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全诗所围绕的内容从第一句的“折戟”发展到第二句的“前朝”,而第三句并没有围绕前一句的“前朝”进行转折,而是跳过一层,从“前朝”转到对“前朝”时所发生的一件重大事件(火烧赤壁)的讨论,逻辑上已经脱离开原来的支点,翻出了新的意思,所以这也是“推一层转”。

再如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前两句说初唐四杰之诗文在当时自成一体,而见识短浅的读诗之人却不停地对其讥笑。后两句则语气一转,对这些人直接斥责起来:“待你辈诸人都化成尘土之后,也丝毫无碍滔滔江河万古奔流。”此诗的前两句说的是诗人当时所看到的一种文化现象,而第三句却并没有根据这种文化现象进行相关的转折,而是翻过这种现象的本身,对轻薄者的人格进行抨击。从逻辑上来说,诗歌从前两句到第三句,已经产生了内容和意义的跳跃,这也是“推一层转”。

三、反转

“反转”,顾名思义,意味着诗歌前后诗义倒转,结局令人意想不到却又合情合理。

有代表性的如李商隐的《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的前两句极写汉文帝殷勤之状。“宣室”是一层,《史记·屈贾列传》载:“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汉文帝如此郑重地接待贾生,可见其诚意;另外,“逐臣”又是一层,贾谊被放逐于长沙,汉文帝能放下身段请他回来担任梁怀王的太傅,再次显示出汉文帝的诚意。在这样的铺垫下,后两句突然一转:可惜文帝如此诚意,却不是为了苍生百姓,而是关心鬼神之事。前后诗句的起伏反转,更显出作者之讽刺的辛辣。

又如李绅的《悯农二首》(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前两句写载重粮食的过程,粮食的数量由一而万。从这两句看来,这一年应该是风调雨顺的年成,农民获得了极大的丰收。其后补“四海无闲田”一句,更将丰收扩大了数倍。产量既高,栽种面积也大,按道理应该五谷丰登,天下的粮食吃也吃不完才对。可最后一句突然一转:虽然到处粮食丰收,但种粮食的农民竟然会饿死,其中缘由不言而喻—自然是因为官府残酷的搜刮和盘剥了。此诗末句出人意料的反转,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落差和冲击力,对当时政治的黑暗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与此相似的还有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此诗前三句层层铺垫,首句写从长安回望华清宫,眼中一片锦绣美景。第二句则进一步,写在自然美景的衬托下,山顶宫殿的无数大門依次打开,到底是什么事情可以引发这么大的排场呢?第三句再进一步,只看到一匹快马由远及近飞驰而至,“绣成堆”的华清宫中,“前门次第开”迎接的这匹马,究竟带来的是不是紧急的军情?“妃子笑”三字将这个悬念提升到了最高。末句突然反转直下:“无人知是荔枝来”,原来这么大的阵仗,竟然是为了迎接替杨贵妃运送荔枝的快马啊!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再结合诗中的“无人知”三字,写出了这种情况的荒诞,进一步凸显出帝王的荒唐。

四、结语

从以上例证中,我们可清晰认识到“进一层转”“推一层转”“反转”这三种转笔之法是如何在古典诗歌中运用的。当然,将“转笔法”进行这样的分类也不是绝对的,例如在《昭味詹言》中,方东树曾在论杜甫、韩愈诗歌中的“转接”之法时说:“多用‘横‘逆‘离三法。”这个分类法与“进一层转”“反转”和“推一层转”之内涵基本相同。另外,在转笔之后,能附以呼应者为最佳。刘坡公《学诗百法》曾以杜甫《春望》一诗为例,评论道:“唐诗之注重转笔而上下一气者,当推杜甫《春望》一首……第五句言兵祸之久,第六句言乡信之重,是全诗最着力处, 而与首句写乱后景象,末句自伤衰老,通体均相应也。”谈的便是转笔后要与前后内容互相照应的问题。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传统诗法的现代阐释”(项目编号:2021KY0923)。

猜你喜欢

月色
月色如刀
女人
桂香,在月色里飘
最好的月色我也曾看过
塞北月色美
养一帘月色,等你缓缓归
黑暗
天天学天文(6)月色之海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
独行皎洁月色里,寻你前世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