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音乐学视域下的西坪民歌艺术特征研究

2021-07-19柴占红蔺丽君

美与时代·下 2021年5期
关键词:艺术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

柴占红 蔺丽君

摘  要:西坪民歌是指在河南省西峡县西坪镇及周边地区流传的由当地群众集体创作、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歌曲。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整理出大量的西坪民歌口述资料;结合录音、录像及现有文献,从西坪民歌的表现形式、音乐特征、社会功能和音乐性格四方面论证西坪民歌的艺术特征。从音乐形式上看,西坪民歌的表演具有群体性特征,在“文响器”伴奏下,用唱、演结合的方式辅助“跑场”进行表演;从曲式结构来看,西坪民歌多为重复性单段体结构和二段体、三段体结构,曲调比较复杂,兼具中国南北音乐旋法特征,调式多以民族五声调式为主,六声调式次之,无“闰”音,七声调式极少;在节奏节拍上,为满足“稳定并带有行进演出需求”,西坪民歌大多采用中速,二拍子的音乐节拍;在演唱上,具有高腔和即兴性的特征;在社会功能上,多为庆贺、祝福功能,兼具娱乐、交流功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坪民歌;艺术特征;河南民歌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西峡县西坪民歌中的‘中间地带特点研究”(2019-ZZJH-608)阶段性研究成果。

西坪民歌是指在河南省西峡县西坪镇及周边地区流传的由当地群众集体创作、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歌曲[1]。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西坪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序号:579,编号:Ⅱ-80[2]。

虽然2008年西坪民歌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当前学术研究成果匮乏,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三:其一,2007年王宜文主编《西坪民歌100首》,这是目前在能找到最早的有关西坪民歌的著作出版物,所收录的100首作品,虽然有词无谱,但为当前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文本;其二,2010年赵军在《东方艺术》中发表的《西坪民歌初探》,文中论述了西坪民歌的历史成因、音乐特征、生态环境,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其三,2016年由西峡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写、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西坪民歌》,其创新点是开始用记谱的方法记录西坪民歌,让西坪民歌從原始的歌词走向词、曲结合,完成了西坪民歌基本曲调的记谱、整理,为后续的传播、演唱、研究提供了更完善、更丰富的资料[3]。

在以上资料的基础上,笔者多次深入西坪进行田野调查,收集了大量有关西坪民歌的一手资料,并在收集前人相关音像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近20万字的口述文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探析西坪民歌的艺术特征。

西坪民歌研究的主要地理范围以河南省西峡县西坪镇为中心,涉及其管辖范围内的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32个村民小组[4]。本文西坪民歌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指春节、灯节期间西坪镇管辖范围内,在各地“灯头”的带领下,由各个民间组织走乡串户,结合旱船、花轿、竹马等民俗表演而演唱的西坪地区民间歌曲。下面我们将从表现形式、音乐特征、社会功能和音乐性格四方面对西坪民歌的艺术特征做深入的剖析。

一、西坪民歌的表现形式

西坪民歌作为西坪地区春节、灯节期间特有的一种民俗活动,有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具体如下:

(一)群体性

西坪民歌表演是一种群体性的艺术活动。据民间艺人吴绍连介绍,在1958年之前,春节、灯节期间,西坪人会在“灯头”①的组织下“玩玩意儿”②。整个活动,共有6组人参与到整个演出活动中来,分别是武响器③演奏者、舞龙或舞狮表演者、文响器④演奏者、花轿或旱船等民俗活动表演者、花灯展示演员、服务安保人员。表演顺序是:灯头提前跟村干部联系好接灯的住户,在主家的鞭炮声中,花灯上场展示,随后武响器和舞龙或舞狮表演者上场表演,主家发红包,“武的”⑤下场,在主家鞭炮声中,文响器和花轿或旱船等民俗活动表演者上场表演,演唱西坪民歌,主家放鞭炮、发红包,“文的”⑥下场,演出结束,至下一户演出。每一户的表演人员及工作人员数量统计如表1。

这是我们根据西坪镇西官庄吴绍连老艺人的介绍统计出来的人数,而吴绍连老人一直强调每次演出至少需要七八十人,多则上百人,声势浩大。从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西坪民歌活动是春节、灯节期间西坪地区整个民俗活动的一部分,主要集中于在文响器的伴奏下,与旱船、花轿、竹马、荷花等民俗表演相结合而演唱的一种民歌形式,具有浓郁的群体性特征。因为需要的人员较多,为了一次演出,“灯头”经常需要组织两个庄的人联合起来才可以完成。当然这是较大型的演出活动,也是西坪民歌最主要的存在方式。

吴绍连介绍,文化大革命期间,“玩玩意儿”被迫停止,西坪民歌为适应形势要求,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例如根据时政需要编唱新的歌词,并在1978年后,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又逐步恢复发展起来。当然,我们单独来看与西坪民歌紧密结合的这些民俗活动,大部分时间仍然是以集体的形式存在的,特别是在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西坪民歌的演出活动已经不仅限于春节、灯节期间的走乡串户,而是演变成人们茶余饭后一种娱乐、健身的艺术活动,虽然传统的大型民俗活动因各种原因日趋减少,但西坪民歌的这种在文响器伴奏下,与民俗表演活动结合的形式仍被延续了下来,以“小分队”的配制生存于西坪的村村落落、广场街头,以小群体的形式展现着这种古老艺术的魅力(如图1,图2)。

(二)“文响器”伴奏

据西坪镇东官村民间艺人赵国宏的介绍,西坪的“玩玩意儿”活动主要采取铜器伴奏,铜器分文响器和武响器,统称“文武响器”。为西坪民歌伴奏的称为文响器,包含四样乐器,分别是锣、鼓、云锣、镲,音色丰富。相对于武响器,文响器体积较小,在艺术表现上,多以四句为一段,节奏复杂多变,锣鼓点硫密相间,速度、力度对比不大,风格简单明快,运用于西坪民歌表演、演唱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虽为伴奏,但并不和演唱者同时发声,只做穿插使用。作用有三,其一,吸引观众。铜器的声音很大,具有揽客、吸睛并引起别人注意的效果。其二,烘托氛围。为民俗活动营造热烈的表演氛围。其三,为西坪民歌演唱者伴奏。伴奏和演唱二者穿插进行,同时起到了让演唱者稍作休息的作用,甚至可以为演唱者留出思考或临时编唱歌词的时间。

(三)唱、演结合

西坪民歌是伴随着民俗表演活动而演唱的民间歌曲,因此民歌演唱者即是歌者,又是表演者,而且还可能扮演不同的任务角色。根据现有文献和田野调查,主要在如下的民俗表演活动中穿插演唱西坪民歌,分别是“花轿”“竹马”“旱船”“荷花”“小车”“滚档子”“麒麟”“海婆儿”“白鹤”“鲤鱼鱼跳龙门”“高跷”“彩云舞”“天彩楼”等。无论是花轿中的新娘子,还是竹马上的公子;无论是旱船上的船家女,还是撑船的艄公,亦或轿旁的丫鬟和媒婆,甚至具有象征意义的麒麟神兽和白鹤神鸟,都需要演唱者身着不同服饰和道具,边演边唱,这是西坪民歌不同于其他地方民歌的一个重要特征。

(四)“跑场”

如果说传统的戏曲属于“坐场”,西坪民歌的演出就属于“跑场”。所谓“跑场”有两层意思:其一,演员在演出过程中走乡串户,从这一户跑到另一户进行移动式演出。戏曲的演出模式是演员在某一固定场所完成角色演唱表演,而西坪民歌演员的方位是移动的,通过“跑”,走乡串户,所以说西坪民歌演出小分队是移动的舞台,具有“跑场”的特征。其二,在每一场民俗表演中,西坪民歌演员都是需要跑起来的,包含开头的热场、中场和结束的表演,“跑剪子鼓”是最常用的跑场方式,通过“跑场”,摆出各种造型,或结合表演内容,表达故事的进行时态,例如“花轿”的行进表示“娶媳妇儿”事件的进行,“旱船”的行进表示“船家女”的船在“撑船佬”的操控下行进的状态。

综上所述,西坪民歌的表现形式可以总结为,在文响器的伴奏下,西坪民歌演员通过唱、演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具有“跑场”性质的群体性文艺表演活动。

二、西坪民歌的音乐特征

不同地域的民歌,因其特有的地理、历史、人文环境及民歌使用场合的不同,均会形成独有的音乐特征。下面将从曲式结构、旋法与调式、节拍和节奏、演唱、音乐融合性等方面解读西坪民歌的音乐特征:

(一)曲式结构

西坪民歌多为重复性单段体结构和二段体、三段体结构。

1.重复性单段体结构。单段体中的每一段,常以二句体结构为基础,通过变化、反复、附加、扩充、引伸等形式,形成三句体、四句体、五句体的乐段结构,其中二句体单独使用情况不多。例如《十盏灯》《十个闺女找婆家》《十根拐棍》《喂猪》等为三句体,因为第三句是对第二句的变形和加“碎子”⑦重复,演唱者可根据个人的意愿选择是否演唱第三句;《探妹》《爱互助组》《十想》《十杯酒》属于单段四句体结构;《陪郎》《十绣》属于单段五句体结构。

在单段体的结构中,西坪民歌打破上下两个乐句传统规整对应式结构,“两上一下式”⑧“一上两下式”⑨经常使用,再加上“碎子”的加花,使的原本对称的二句体,演变出更多的变化形态[5],例如《十盏灯》(如图4)属于“一上两下式”,《十绣》(如图5)属于“两上一下式”。

2.二段体、三段体。例如,《十杯茶》属于二段体结构;《老人是屋里一把锁》《石榴想娘家》为三段体结构。在二段体和三段体结构中,“碎子”和“垛子”的使用,也使歌曲结构变得不太规则,特别是“垛子”,会根据描述内容做不定量的扩展,增加了音乐表达结构的不确定性。例如在三段体结构《老人是屋里一把锁》中,C段的垛子共垛了7句,直至乐曲结束。

(二)旋法、调式

1.旋法。西坪民歌的曲调比较复杂,兼具南北音乐旋法特征。具体来说,部分曲调跳进多,旋律起伏较大,例如《采茶调》《拜年调》《哭五更》《掐荆芥》《绣荷包》⑩等;部分曲调跳进较少,旋律成曲折形态,同音、级进多于跳进,特别是在“四六句加垛子”的“垛子”旋律中,音域很窄,以同音和级进为主,类似于说话。而旋律中“碎子”的使用,形成了一些特色音调,例如:

其一,| 1 1 2 | 1 - |,歌词是:“嗯啊嗨哟”。

其二,| 6 · 5  6 | 匡 才才 匡 |  3 · 6  5 |匡才才匡 |,歌词是:“咿呀嗨,呀一嗨”。

其三,| 2 3  2 | 2 3  2 | 2 3  2 1 | 2 3  2 1 |  2 2  2 2  | 2 2  2 2  |,歌詞是“上炕子,呀妹子,昂昂昂昂”,选自作品《陪郎》,李香兰演唱,蔺丽君记谱(见图6)。

其四,| 3535 6 | 5653 2 |,歌词是:“咿呀嗨,呀哟嗨”,选自作品《十个闺女找婆家》,李香兰演唱,柴占红记谱(见图7)。

2.调式。从当前整理记谱来来看,西坪民歌以民族五声调式为主,六声调式次之,无“闰”音,七声调式极少。在调性中,“徵”调式最多,“宫”调式次之,“商”调式、“羽”调式极少,无“角”调式。除常见的五声调式外,六声调式如:《肚子疼》为加变徵的六声徵调式,《送君》加清角六声商调式,《怀十月》为加变宫六声徵调式。七声调式如《要嫁妆》为清乐徵调式,羽调式如《采茶调》。

(三)节拍和节奏

1.节拍。西坪民歌的演唱要与民俗表演相结合,而西坪地区的民俗表演融合了北方秧歌和南方花灯和采茶的歌舞特征,统一在一个节奏下完成其表演活动。这个节奏因其“跑场”的特征,在西坪地区多采用“原地扭”和“走十字步”相结合的表演方式,从而决定了这种与民俗表演相结合的西坪民歌大多采用中速、二拍子的音乐节拍,表演者在这种相对“稳定并带有行进特征”的节拍下刻画人物,讲述故事。

2.节奏。西坪民歌的节奏使用相对中规中矩,没有太复杂的变化,这也是为了满足表演者歌唱与行进的统一。具体如下:

其一,规整节奏。如一拍内的四分音符、二八节奏、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四十六节奏使用较多。

其二,稍有变化的节奏也多在一拍内完成。如一拍内附点;四十六节奏加附点亦偶有使用,增加节奏的变化;无两拍内附点节奏,因其与行进节奏相悖,未见使用。

其三,切分节奏使用量较小,多为一拍内切分和两拍内切分,无连续切分。如在《老人是屋里一把锁》中,当唱到“不孝敬老人是五雷击呀”的时候用到了一拍内切分和两拍内切分两种切分形式,增加了情绪的变化(见图8)。

其四,“垛子”是西坪民歌中一个特殊的部分,是由唱词陈述需求所引起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强调强拍”和“数板”性质,即歌者需要在强拍的时候“顶板”演唱,并强调重音位置,从而形成数着拍板演唱的听觉效果。另外,在“垛子”旋律中,中音区较多,和人声说话音区接近,旋律级进较多,跳进不大,故,“垛子”部分听起来有说唱的效果。为了增加“垛子”的表现力,演唱者经常会根据歌词内容和自己的情绪变化,在“垛子”演唱中增加力度和速度的变化,特别是速度变化,帮助歌者把情绪推至高潮,起到很好的艺术效果,例如,《四六句带垛》《老人是屋里一把锁》。

(四)演唱

1.即兴性。“见啥人说啥话,见啥人打啥卦。”在我们的采访中,民间艺人姚书成这样说道:“你想你这个开门市的,做生意的,打铁的,木匠,到门上都要给编一曲儿。你像咱们中央开啥几大干部会议,编一段。”民间艺人李香兰谈道:“到军属门上那就唱保卫国家,保卫人民么,消灭国民党。一个政策一个曲儿。”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西坪民歌的演唱者来说,他不是一个固定内容的演出,需要根据受众对象进行随时的调整,甚至现编。看到什么唱什么,想到什么唱什么,这是歌词的即兴性。曲调大部分是在已有旋律中随机选择使用,故西坪民歌的词和曲不是永久搭配的,是根据歌者的喜好、习惯和临时的反应来决定的。这就是西坪民歌歌唱的即兴性。

2.高腔较多。西坪民歌的音乐虽然融合了南北音乐的特征,但是从演唱角度来说,还是以高腔为主,原因有三:

其一,走乡串户的演出,演出场地嘈杂,高腔才可以让观众听得清楚。

其二,西坪地处山区,虽然演唱作品多改编于民歌小调,但是演唱风格上具有山歌“坦率、直露的表现方法和自由、奔放的音乐性格”,故高腔较多。

其三,演出时间为春灯节期间,演出地点为住家户或者商户门口,演唱内容以祝福、讨彩为主,热烈欢庆的氛围激发并要求表演者用高腔来演唱。

在每一场演出中段,演唱者会唱一段小曲逗乐,这一段因为观众差不多已经安静下来了,演唱内容是以故事和戏谑为主,故多用中音叙述为主。

3.自主起调。西坪民歌伴奏的文响器无固定音高,并且伴奏和演唱属于穿插进行,所以,演唱者可以根据自己声音条件和歌唱状态,自主决定演唱旋律调的音高。

4.多种演唱形式并存。西坪民歌“唱、演结合”的特征,造成了其演唱形式是由演唱内容决定的。每个唱段都有其特定的角色定位,如《卖扁食》中的大嫂和食客、《大对花》《小对花》中的情哥和小奴家、《十根拐棍》中的老人、《十恨》中的大姑娘等。不同作品中的角色定位决定了西坪民歌多种演唱形式并存,其中以独唱、对唱为主,中间为了烘托氛围、或者情节过渡的需要,经常会加入齐唱的伴唱。例如在《对花》类作品中,在问完问题或者回答问题后,经常会以齐唱的形式对问题或者答案进行重复。

(五)音乐融合性

2007年,王宜文在其主编的《西坪民歌100首》的前言中提到:西坪“自古屯兵秣马之场所,兵家必争之要地,商贾人马拥挤,边贸交易活跃。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给处于荆楚文化和三秦文化结合点的西坪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西坪民歌在这样的氛围下产生并流传下来了”。这是目前查到的最早关于西坪民歌由来的论述,其较概括地介绍了西坪民歌产生的历史因素:战争、移民、商贸;地理因素:秦楚交界、商贸中心、屯兵秣马之地;人文因素:荆楚文化、三秦文化,所以西坪地区的民歌是具有融合周边音乐文化的特征。从民间歌舞角度我们可以看到西坪民歌中既有北方的秧歌又有南方的花灯。歌唱的曲调中,赵军在论文中提到,《陪郎》前半部分具有陕北民歌的音乐要素和特征,后半部分具有江南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形态。《参军歌》具有陕北《走西口》的情绪和旋律特征,“垛子”的表达方式和旋律形态和河南曲剧如出一辙,《十根拐棍》和《探妹》中的“变徵”音具有浓郁的河南地方戏曲的特色。

三、西坪民歌的社會功能

西坪民歌作为西坪地区重要的艺术形式,有其自身的社会属性,在表演的同时也传递着西坪人的人文精神和民俗文化,反过来这种精神和文化也形成了西坪民歌自身独有的音乐性格。

(一)庆贺、祝福功能

西坪民歌在当地又称春灯节“锣鼓曲儿”,主要指的是在春节和元宵灯节期间,敲锣打鼓,通过“玩玩意儿”中的各种民俗活动,和大家一块欢庆春节和元宵佳节。“表演是形,民歌是魂”,包含在“玩玩意儿”中的“锣鼓曲儿”,即西坪民歌是整个庆典活动的魂,通过演与唱传达出更具体的新年祝福,例如,用“花轿”“竹马”祝福主家“喜结连理、“喜事连连”,用“麒麟”寓意“麒麟送子”“早生贵子”,或者在演唱中送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家庭兴旺,财源滚滚、健康平安等新年祝福。所以,西坪民歌的首要社会功能是庆祝春节、灯节,祝福新年。

(二)娱乐、交流功能

根据吴绍连的介绍,每年农闲的时候,大家凑到一块唱唱、打打,玩玩,对老百姓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休闲娱乐项目。每年大年初一至初五之间,大家上午走走亲戚,下午都会凑在一块打打响器,唱唱、扭扭、跳跳,娱乐了自己,交流了情感,也排练了节目。大年初五之后大家组队走乡串户出去演出,娱乐自己的同时也娱乐了大众。根据田成洲的采访记录,我们可以看出,西坪民歌除了集体表演之外,老百姓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娱自乐,唱生活、唱爱情,具有很好的精神调节功能。再者,一场大型的“玩玩意儿”活动,经常需要七八十人、甚至上百人,一个庄凑不够,还需要在另一个庄的帮忙下,共同完成,在活动的过程中,两个不同集体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一种充满积极意义的社交、娱乐活动。所以,对老百姓来说西坪民歌具有重要的娱乐、交流功能。

(三)适当生活资料补偿功能

民间艺人吴绍连谈道:“去哪家玩,每家每户都会多多少少出一些果包子啥的。”我们知道,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活跃了起来,相对于当前社会,旧社会大部分老百姓的经济状况并不容乐观,对于部分人来说,能在春节灯节期间,利用“玩玩意儿”的方式走乡串户,既娱人娱己,又能获得一些基本生活资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也是西坪民歌可以在民间长期生存并延续至今的其中一个因素。“适当的生活资料补偿功能”,“适当”是因为“玩玩意儿”人的目的主要不在“生活资料补偿”,而在娱人娱已,给多给少不计较,“你给得出,我接得住”,心意而已。

(四)民俗文化教育和传承功能

西坪民歌既然作为一个民俗活动,必然有其特有“民俗文化”,而他的每一场活动对于老百姓来说都是一次民俗文化教育和文化传承。比如,在“玩玩意儿”的过程中,要用到文响器和武响器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表演,其讲究的是“文武双全”;舞龙展现的是“我们是龙的传人”的文化的符号;彪悍、惊险的的舞狮子展现的是男人的勇敢与坚毅;热情、俏皮的西坪民歌表演展现的是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乐观与怜悯。当然还有诸如“鲤鱼跳龙门”“麒麟送子”“顺水灯”“逆水灯”“二十四盏灯”等,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我们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

四、西坪民歌的音乐性格

西坪民歌的“庆贺、祝福功能”和“娱乐、交流功能”将对西坪民歌的音乐性格造成影响。同时,因为西坪民歌吸收了周边省市的民歌要素,其部分民歌的音乐性格也会受到民歌来源地域的影响,是其具有“中间地带”的特点。具体如下:

(一)因为“祝贺、祝福”功能,所以部分作为开场和尾声的西坪民歌具有热烈、欢快的音乐性格。

(二)因为“娱乐、交流功能”,所以部分西坪民歌的中场小曲是用民歌的形式插科打诨、调侃娱乐,故其具有幽默、诙谐的音乐性格。

这两种音乐性格是西坪民歌本身所固有的音乐性格。

(三)受陕西、山西民歌的影响,部分西坪民歌具有苍凉的音乐性格。

(四)受湖北、安徽、湖南民歌的影响,部分西坪民歌具有南方音乐曲折、细腻的音乐性格。

综上所述,西坪民歌是在河南西峡西坪地区流传下来的,主要在春节灯节期间,由职业或者半职业的民间艺人走乡串户,在文响器的伴奏下,与旱船、花轿、竹马等多种民间表演艺术形式配合演唱的一种民间歌曲,后因时代变化和老百姓的精神需求,逐渐流变为劳动人民在闲暇之余聚在一块,在锣鼓铜器的伴奏下,通过角色扮演,在传统曲调的基础上,吟唱新生活的一种民间歌曲。

西坪民歌一定程度上是西坪地区人类生活历史的见证,也是当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一个重要的载体,蕴含着豫西南地区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传承和保护西坪民歌,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增强西坪及其周围地区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促进当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注释:

①灯头,指西坪镇及周围地区对春、灯节期间组织整个表演活动总负责人的称谓。

②玩玩意儿,指西坪镇及周围地区对春、灯节期间整个民间民俗表演活动的俗称。

③武响器,指为配合舞狮子和舞龙而演奏的4样铜器,共鸣箱体较文响器大,分别为大鼓,武锣,武引锣,武镲。

④文响器,指为配合划旱船、抬花轿、玩竹马等西坪民歌表演唱的民俗活动而演奏的4样铜器,共鸣箱体较武响器小,分别为:文锣,小鼓,文引锣,文镲。

⑤武的,指的在武响器伴奏下的舞龙或舞狮表演。

⑥文的,指的在文响器伴奏下表演划旱船、抬花轿等民俗并演唱西坪民歌的活动。

⑦碎子,指在西坪民歌中由无特指意义的衬词组成的乐句。

⑧“两上一下式”是指曲式结构中对应式结构的一种变化形态,表示的是上、下两个乐句采用A+A+B或者A+A`+B的形态。

⑨“一上两下式”是指曲式结构中对应式结构的一种变化形态,表示的是上、下两个乐句采用A+B+B或者A+B+B`的形态。

⑩《绣荷包》特指由西峡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写的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西坪民歌》中《绣荷包》一、二、三,曹刚林记谱。以下涉及到的《西坪民歌》一书,均为此版本,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赵军.西坪民歌初探[J].东方艺术,2010(A1):22-25.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08〕19号)[EB/OL].[2008-06-14].http://www.gov.cn/zwgk/2008-06/14/content_1016331.htm.

[3]西峡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西坪民歌[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16.

[4]西峡县人民政府网.西坪镇基本情况简介[EB/OL].[2012-08-16].http://www.xixia.gov.cn/sitesources/xxxrmzf/page_pc/xzxxgk/xxgkml/jgzn/jggk/article40479fe3a0c44c6baed8d0b34e158c99.html.

[5]周青青.中國民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柴占红,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蔺丽君,硕士,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猜你喜欢

艺术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