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园意境美的营造探析

2021-07-19路恒

美与时代·下 2021年5期
关键词:意境

摘  要:晚明时期,中国园林艺术进入鼎盛阶段,名园迭出,涌现出一大批造园理论。越中祁彪佳耗尽心力卜筑的寓园在江南地区最为著名,成为当时文人社集活动的中心之一。兼具文人、名吏、藏书家、戏曲家身份的祁彪佳对园林意境有独特的审美追求,其对于园林境界的追求主要体现在:韵人纵目、瞩意幽远、寄意林泉。在三仕三隐的为官生涯与耽乐山水的造园痴癖冲突之间,寓园是祁彪佳构筑的超越感官、万物一体的心灵世界。

关键词:寓园;意境;祁彪佳

祁彪佳(1603-1645),生于明朝晚期的山阴(按:今属绍兴市)望族祁氏家族,集名吏、诗人、戏曲家、造园家、藏书家于一身,涉猎极其广泛,仕途中三仕三隐,嗜好戏曲、园林。为官时遍访各地名园,对卜筑园林有着独特的美学见解。他鉴赏品评越中二百余座园亭并集为《越中园亭记》,耗尽心血卜筑寓园,并为寓园作注《寓山注》,集往来好友诗作歌咏《寓山志》。寓园已经湮没在历史中,但庆幸的是祁彪佳的园林书写极为丰富,从中可以管窥祁彪佳的林泉之志与园林之道。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也是独具特色的中国美学范畴,对于意境的追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历来已久。彭一刚先生认为,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追求与诗画的境界的追求相生相长,同步发展。古典园林大多是文人造园,与山水诗和文人画密不可分,中国文人诗画十分重视神思韵味,园林亦然[1]。刘天华在《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中认为,园林艺术与诗情、画意的境界追求具有一致性,园景中融合了主人的文人和修养[2]。

自幼深受传统儒家士大夫教育的祁彪佳,以修齐治平为人生理想,弱冠之年即中进士,刘宗周甚赞其聪颖。祁彪佳为人清烈有节操,直言不讳,得罪了权臣周延儒。朝堂黑暗,祁彪佳以奉养母亲为由,多次上书乞归,最终才得到皇帝批准。他在日记中写道:“半肩行李,翩然就道。数年来忧思积虑,翘首以望者,而一旦得之,可谓快矣。”[3]147又说:“欲修庭闱菽水之欢,而且于定省之暇,寻山问水、酬觞赋诗,一洗年来尘况耳!就此热闹场中,欲寻清凉境界。”[3]151当经历人生沉浮的祁彪佳转向内在心境的探求,并将这一种生命意识贯注到园林的空间之中时,寓园中的山水花木、亭台楼阁都因为主人的存在经验,生发出生命与人文的意义。

祁彪佳认为,“(造园)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4]150。建筑花木、叠山理水,极虑穷思于细节处,着意生成境界,使诗意与文心、人生志趣和山水之乐都融于自然之间。

一、韵人纵目

寓园坐落于江南水乡的越中,山川秀丽,风景优美。《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恺之)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5]万壑千岩,满山苍翠,湖光与山色相交,祁彪佳自言越中乃是“众香国也”[4]163。

“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此在韵人纵目,云客宅心”[4]168。中国古典园林通过整体环境的创造,并综合运用一切可以影响人的感官的因素,即通过“韵人”与“纵目”以获得意境美。

“韵人”给人以意味深长之感,“纵目”强调感官的审美体验。陈望衡先生论述中国园林的美学精神其中之一便是“气韵生动,重在‘韵味”[6]。借宋代文学理论家范温对“韵”的解释,“韵”就其本质而言,“有余意”谓之“韵”;就其价值而言,“美之极”谓之“韵”。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韵”是含蓄的、悠长的、绵远的、无限的。祁彪佳所言“韵人”,既指园林本身所具有的意蕴悠长之美,又指给人带来的神思和韵味。“纵目”,或作“极目”,意为放眼,尽目力所及。杜甫《登兖州城楼》云:“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杜甫登兖州城楼,放眼纵目欣赏山河壮观。祁彪佳所言“纵目”,意指寓园,那么“纵目”就可以看作是园林给人的多种感官体验的代指,除了目力所及,还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的活动。韵人纵目,感官的丰富体验并不是仅仅满足于园林的色相,否则无从言“韵”。

祁彪佳对园林的痴迷,使他热衷于园林的设计,建筑、花木、叠山理水,每一个细节都极虑穷思,在园林意境的营造中,注重多感官的体验,从而赋予园林诗情画意。例如寓园中的“呼虹幌”:“出读易居,廊尽而见幌,一水环,飞清激素。每至菡萏乍吐,望踏香堤,如长虹吸海,带万缕赤霞,与波明灭,倪鸿宝太史以呼虹字之。”[4]152利用色彩和光感,水之清与菡萏之红交相辉映,仿若长虹吸海,万缕赤霞与水波明灭相交,给人以视觉的惊艳,倪元璐因此以“呼虹”名之。与此类似,“让鸥池”也是利用色彩和光感给人视觉的审美体验:“寓之为山,善能藏高于卑,取远若近,而园足以贮之,池又足以涵之。池南折于水明廊,北盡丰庄,中引踏香堤,而以听止桥为素湍合之所。风动清波,文细展,影接峦岫,若三山之倒水。下及于夕霭斜晖,迷离芦蓼,金波注射,纤玉腾惊,四顾泱漭,恍与天光一色。主人于此,亦云乐矣。”[4]153“让鸥池”的色彩更加丰富,光感也更强烈。“让鸥池”是寓园贮蓄水源的池塘,素湍合,山林倒影其中,风动清波,波细展,其中的倒影也影影绰绰。等到夕阳西下,斜晖映射池水,芦蓼浮动迷离,金色光辉使天光水色融为一体。祁彪佳自言:“主人不敢自有其池,而以让之于鸥。”寓园中有一“浮影台”:“从踏香堤望之,迥然有台,盖在水中央也。翠碧澄鲜,空明可溯,每至金蟾蹙浪,丹璋清,此台乍无乍有,上下于烟波雪浪之间,环视千柄芙蓉,又似莲座庄严,为众香涌出。水经注所云:‘峙相望,孤影若浮,似为写照矣。”[4]153营造光影虚实的体验,从“踏香堤”远望“浮影台”,坐落在水中央,碧色欲滴,澄澈空明,最妙的是每当波浪卷起,“浮影台”在烟波雪浪之间,给人以乍有乍无的视觉体验。祁彪佳引《水经注》“峙相望,孤影若浮”为写照。不止是色彩上的翠碧澄鲜的空明之感,还有虚实有无的朦胧之美,所谓“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贵在无胜于有,浮影台隐现于波光碧浪中,孤影若浮,美不胜收。

寓园的意境美首先是多重感官的审美体验,但是又不止于感官的体验。元代散曲家张可久有散曲一首描绘自己欣赏西湖胜景时的感受:“六月芭蕉雨,西湖杨柳风。茶灶诗瓢随老翁,红,藕花香座中。笛三弄,鹤鸣来半空。”其中柳绿花红(视觉),笛声鹤鸣(听觉),茶韵花香(嗅觉),雨滴风拂(触觉),品茶(味觉),而这些多感官的审美体验综合在一起,在审美活动中收获的是闲适明净的人生之乐与自然之美。

二、瞩意幽远

在园林意境的追求上,幽远既显示出园林中景物布排的审美距离和审美结构,又代表了浑朴沉静和含蓄内敛的审美心理。中国山水中的山林之美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空旷之美,一种是幽深之美,两者不分高下,各得其趣。中国古典园林既要求有令人心旷神怡的宏大开阔之美,又要求有远离喧闹、超然物外的空谷幽深之美。祁彪佳在《寓山注》中多次表达自己对于“幽”与“远”的偏好,认为自己的寓園“幽敞各极其致”“高下分标其胜”,也就是兼具了幽深与旷远之美。

幽指隐蔽、隐微。《说文》:“幽,隐也。”“幽”有“深”之意,《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幽”有清幽之意,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幽”有闲适之意,白居易《画竹歌》:“幽姿远思少人别,与君相顾空长叹。”“幽”有高雅之意,王羲之《兰亭集序》:“亦足以畅叙幽情。”幽与中国古代的隐逸文化紧密联系,幽人(客)、幽情、幽居、幽境等。在古典园林中,幽不仅指孤立的与世隔绝的地方,更多的是指充满思想生机的幽静世界。

“远”,即旷远,既指有限空间里的距离之远,又指超越有限空间的审美意境上的高远。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对于“远”的阐释中,将“远”视为“形与灵的统一”[7],从郭熙的“三远”说,把精神世界中对于“远”的要求,投射到客观的自然景物上,从而达到了形与灵的统一,远成为山水形质的延伸,因远而见灵,可见与不可见在“远”这里达到了统一。

祁彪佳在卜筑寓园“芙蓉渡”的时候,认为寓园中“长于旷,短于幽”。寓园水面积较大,在视觉上给人以开阔宏大之感,失去了幽深静趣,于是以“芙蓉渡”和“踏香堤”分割水面,并以曲廊营造幽深之感,达到了幽静的目的。祁彪佳喜幽静,寓园中花木幽深,轩室幽静,曲水明廊,错落有致,给人以幽趣。祁彪佳喜读书谈玄,寓园中有一轩名“静者轩”,“静者轩”与“寓山草堂”相连,而“势稍南,轩三楹,东户以达酣漱廊,其下为系珠,麦大师塔院也,远岫疏林,若出栏槛下,及于雨余新霁,则苍翠之色,迫之而入几席间矣”[4]163。而祁彪佳“向与名僧数辈,一瓢一团蕉,嗒然坐对,或听呗梵潮生,铎铃风动,令人心神俱寂,觉此地仁寿之气居多,故名之以静,静,固在静者而不在山,旨哉,王长之为言也。”[4]163静者轩之幽,其一是地理空间的幽,远岫疏林,地处幽深之境,与俗隔绝。其二是禅趣之幽,于静处参禅,听呗梵潮生,铎铃风动,物与我都消融在自然中,心与神一同进入幽静。其三则是境界之幽。佛教提倡“静处幽居,观物变而悟非常。”即通过幽居来领悟禅意。《坛经》中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祁彪佳此处所言颇有禅趣,惠能认为动者,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祁彪佳认为静者,不是因为山的幽静或位置的偏僻而心神平静,静者本身便是出于平静之中。

卧室“瓶隐”“隐映于花木幽深中,俨然瓶矣”,取名“瓶隐”表达的是一种寄托着这种息机求道的精神追求。“太古亭”有深静之色,地处负岗荫渚,正是在幽篁老干之间,然而潇然独立,不与花鸟争艳冶芬芳。“友石榭”幽旷兼具,祁彪佳认为此地“自升降岩阿,以此地为适中处。丹楹接阜,飞栋陵山。探园之流,旷览者、神情开涤,栖遁者、意况幽闲,莫不流连斯榭,感慨兴怀”[4]155。

对于“远”的审美追求是寓园为人称道之处。“远阁”之所以以“远”为名,不是因为此地可以目力之所极,而是因为可以极目尽赏越中的山水,阁能涵纳越中山水之美。“阁以远名,非第因目力之所极也。盖吾阁可以尽越中诸山水,而合诸山水不足以尽吾阁,则吾之阁始尊而踞于园之上……盖至此而江山风物,始备大观;觉一壑一丘,皆成小致矣。”[4]164

远,既是指审美距离的远,也是指在心灵世界中人的精神的超越超脱。赵海燕在《〈寓山注〉研究》中认为远阁之“远”有四个方面的意蕴:其一,远阁之“远”首先是视觉上的感受,能够尽越中诸山水,气势恢宏;其二,远阁之“远”除了在视觉上,还在于心远。陶渊明所言“心远地自偏”,有“远心”,因此有超越世俗世界的情怀;其三,因远而有韵,诚如祁彪佳所言“态以远生,意以远韵”,人没有了机心,无功利地消融在天地万物之中,这一种空灵的无我之心,收聚了万象之美,楼台之景,飞流夹,霞蔚云蒸,万家烟火,千叠溪山,村烟乍起,渔火遥明,蓼汀欸乃的歌声,柳浪的絮语,尽数得于楼台之中,产生一种人与世界遥相呼应的韵致;其四,园中有颖悟,赵海燕认为此处的远既是时间之远,又是空间之远,远中万千变化,乾坤一指,日月双丸,由此而生慧,看破人生实相,甚至通达悟境。

远阁的原文批注中言明“取远意,非取远境”,此处的“境”不是境界之境,而是环境之境。与《寓山注》的解释一样,祁彪佳远阁之“远”,因远心、远意而生成大美之境。媚景争奇,孤标秀出,尽入楼台,都归帘幕,这是远中视觉之景,于远中可见村烟乍起,渔火遥明;于远中可听蓼汀欸乃之歌,柳浪之语。当从色相的视觉世界中超脱出来,纵身宇宙,极目碧落苍茫,此时之远贯穿古今,通晓变幻。祁彪佳于此追念古迹,禹碑鹄峙而叹霸图已矣,越殿鸟啼空怆斜阳衰草,兰渚尚存修竹茂林,大禹封泰山,禅会稽,宏大的政治图景已然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繁华的越王殿也只剩下斜阳衰草,王羲之与友修禊的兰亭尚有茂林修竹存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类活动是短暂的,在“远”中,时间吞吐着历史的尘埃,人类活动消逝近尽,然而越殿的斜阳衰草,兰亭的茂林修竹却依旧存在。这样的对比给人“一以魂消,一以怀壮”,于此之“远”中吞吐,觉一丘一壑,皆是小致。江山风物皆聚于一阁,所以园中的一丘一壑,乃至诸景都在无限广袤的宇宙中消弭融合直至升华。祁彪佳不仅将园外景与园内景相融,并且通过园林与更加广阔的自然景观、历史更迭融合,从而表现出宇宙的无穷境界。

三、寄意林泉

对于中国古代的士大夫来说,人生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就是“出”与“处”,出即入仕,处即不仕。王毅先生在《翳然林水——心中国园林之境》中将文人士大夫的位置比作秤砣,作为平衡庞大而统一的宗法社会和极端皇权的工具[8]。在中国传统社会形态下,士人阶层必须具有自己相对独立于皇权的生活方式和人格理想,做到“内圣”(人格禀赋、道德精神)和“外王”(整合宗法社会,抑制极端皇权)。但是在如此极端的压力环境下,士人阶层难以形成这样的人格理想和生活方式,于是有了一种“代偿性”的方式,就是“隐逸”,文人选择隐居山野,投身于自然山水泉石,远离权势喧嚣,悠游林泉。

乙亥岁(1635)四月初八得奉谕旨,获准辞官归省。次日早祁彪佳出都门,南归绍兴,半肩行李,翩然就道。回顾数年来的官宦经历,少年时就显露出政治天赋的祁彪佳说自己“数年来忧思积虑,翘首企足以望”,乞归之志萌发于初入西台之时,两次上疏请辞不得,內心归隐之志遏不可止。祁彪佳少年时便显露出过人的政治天赋,为官时清正决断,公正无私,在宜兴民变中,祁彪佳看到了官绅勾结谋取利益,百姓生活在水火中,然而统治者视若无睹,以修齐治平为人生理想的祁彪佳多次上疏为民请命减免徭役,引起思宗不满。《明史》载祁彪佳触怒首辅周延儒,考核被降级,后被改为降俸。无论因果如何,祁彪佳早已有意隐遁,无意于官场。

《寓山注》开篇言:“予家梅子真高士里,固山阴道上也。方干一岛,贺监半曲,惟予所恣取。顾独予家旁小山,若有夙缘者,其名曰寓。”梅子真即梅福,西汉末年王莽专权时,他弃家出游,隐于会稽。方干举进士不第,遂隐居不出。贺监知章,会稽人,晚年隐于本乡。会稽自魏晋时期便有名士隐逸之风,山川之丽,美景之胜,是文人园林选址最胜的山林地。正是在乙亥年,乞归的这一年,祁彪佳仲冬开始正式卜筑寓园。其所言“若有夙缘者,其名为寓”,是与寓山之缘,也是自己人生终逢山林之缘。

寓园疏凿之工持续数年,其中所耗费心力难以言尽。一旦园成,“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此在韵人纵目,云客宅心”[4]151。园以内与园以外,似是不分内外,山川之景皆为寓园所借,有限的寓园与越中美景浑融一体。“万壑千岩”,语出《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恺之)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园以外“不止七松五柳”,“七松”是郑薰隐逸之所,“五柳”是陶潜隐逸之所,“三径”是蒋诩隐逸之所。祁彪佳在《寓山注·序》中直述自己的隐逸之情,但又不止于此。

“云客宅心”,云客,指隐士,最早出现在谢灵运的《山居赋》“顾情交之永绝,觊云客之暂如。”《宋书》本传载:谢灵运在出任永嘉太守一周之后便称疾,并且“移籍会稽,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纵放为娱,有终焉之志……作《山居赋》并自注,以言其事。”赋文首先叙前贤任性适情以明山居之志,接着从东南西北四方、草木鸟兽各物,写山居的地理特征及其自然环境,再具体描绘山居的美景及游览之乐,最后归于老庄之旨。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云:“宅心若此,何异《秋水》、《齐物》?”

宅心,与“机心”相对,是无功利之心。祁彪佳之所以将寓园之池名为“让鸥池”,是因为“(自己)犹有机心未净,主人故不敢自有其池,而让之于鸥”。而任是雪练澄泓,云涛飞漱,在鸥不作两观。

复自念,予之所以切于求归者,夫岂真能超然自得,可以芥视轩冕乎?不过以乌鸟之私,欲修庭闱菽水之欢,而且于定省之暇,寻山问水、酬觞赋诗,一洗年来尘况耳!就此热闹场中,欲寻清凉境界,是则厌动喜静之常,不可与洒脱无累者同日而语。[3]151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多年的政治生涯已令祁彪佳身心俱疲,厌倦了官场中的尔虞我诈,并且在宜兴民变中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并不能救百姓于水火。自己虽然不是真正洒脱无累之人,亦欲寻一清凉境界,一洗数年尘况,有似于陶渊明《归园田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园林能够云客宅心,韵人纵目,涤除身心尘况,其中山水亭台亦可以舒缓和愉悦身心;园林能够成为寄托生命情志的寓所,成为生命与自然悠然契合的世界。因此,性喜山水,耽溺园林,祁彪佳卜筑寓园不仅仅是为了可居可游,纵目山水,更重要的是在寓园中寄寓自己的林泉之志和山水之兴,借助寓园来寄寓自己之情性,借园来净化自己、提升自己,甚至视之为生命寓所。在祁彪佳这里,使园林世界与内心世界达到了高度融合。

园林是文人的心灵栖息地,花草木石,建筑山石,并不是单纯的外在设置,而是能够体现造园者精神追求的。世界上的园林主要有两种功能:一是实用功能,满足人的居住需求;一是审美功能,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但是中国园林在此之外还具有另外一个功能,就是安顿人心的功能。因此,它是心灵的寓所,目的是“韵人纵目,云客宅心”,不仅仅是人的外在身体的居住地,而是让人心灵休憩的精神家园。朱良志说:“中国园林特别强调寄托的功能。”[9]

园林家身在方寸之间,心灵却达于浩渺无垠的宇宙时间,以求通过园林去达到与天地宇宙的融合。祁彪佳少年得志,然耽溺山林悠游、园林卜居,晚明错综杂乱的政治和社会形势让他更是投身于园林痴癖中,性灵所寄,乐意所归。祁彪佳在寓山为自己建造了一个避世的桃源,视其园为自身所寓,不将自己视为寓园之主,在此际的所乐的审美体验中领略到天地宇宙的无限奥秘,得以超脱混沌的现实,让自己的审美旨趣得到充分的抒发。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5.

[2]刘天华.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218.

[3]祁彪佳.祁彪佳日记[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147.

[4]祁彪佳.祁彪佳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刘义庆.世说新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6]陈望衡.环境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26.

[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31.

[8]王毅.翳然林水——心中国园林之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30.

[9]朱良志,肖鹰,孙焘,崔树强.中国美学通史(清代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309.

作者简介:路恒,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意境
谈高三古典诗歌意境教学
意境民族
春色满园
试论唐代诗歌的意境美
创意
光影意境
一朵花的意境
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美刍议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