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唾液:维护健康的生命之泉(上)

2021-07-19孙清廉

家庭医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唾液腺皇甫津液

孙清廉

“津液频生在舌端,寻常漱咽下丹田;于中畅美无凝滞,百日功灵可驻颜。”这是古人一首概括咽唾养生法的歌诀。其中既简述了咽唾养生的实施方法,又高度评价了咽唾养生法的养生效果。

唾液,俗称“口水”“口涎”,但在中医养生古籍中,却有“琼浆”“玉泉”“金津玉液”“甘露”“华池之水”等美称。现代研究发现,唾液是由遍布于口腔黏膜深处的许多大大小小的唾液腺及其他一些腺体共同分泌出来的一种混合液体。口腔黏膜中大的唾液腺有三对,即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小的有唇腺、颊腺、腭腺等。这些唾液腺虽小,却是个十分勤快的器官,据统计,一个成年人一昼夜至少可以分泌出唾液1 500毫升。唾液中99%是水分,其他则包含了血浆中的各种成分,如淀粉酶、溶菌酶、粘蛋白,以及氨基酸、钾、钠、钙等许多物质。古人对唾液十分重视,认为唾液是维护消化道、口腔和身体健康极重要的天然物质,是人体中非常宝贵的一种液状营养物质。就从古人造字而言,“活”字是从“舌”、从“水”,即是说舌旁有水方可活。所谓舌旁之水就是唾液,可见唾液对人生命的重要性。

唾液的产生,分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前一种是指在食物的色、香、味的刺激,以及食物口腔黏膜的直接接触,舌头的运动,牙齿的咀嚼,使唾液腺主动产生唾液;后一种情况是指有意识地采取鼓漱、舌顶上腭等方法,以促进唾液腺分泌唾液。这后一种情况,就是咽唾养生所采取的功法。

唾液为什么被中医养生视为至宝呢?祖国医学的最早典籍《内经》中指出:“五脏化五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由此可见,唾液是由脾和肾所化。中医认为,肾为先天元气所在,脾为后天营气发生的根本。明代医学家李中梓就明確地说:“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可见在人体中肾和脾的重要性。而由肾和脾所化之唾液,其对养生的意义也就贵为至宝了。中医常根据人唾液分泌的盛衰状况,来判断体质的强弱和疾病的性质。体质健壮无病之人,唾液的分泌充盈。若津液分泌不足,则会引起咽干口燥、消化功能减退、少汗、无汗、皮肤干枯、面部失去润泽、舌干舌红、少苔、无苔、头晕耳鸣、大便秘结等症状和表现,并有“舌如风干荔枝者死”的认识。正如明代医书《红炉点雪》中说:“津液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明确指出津液分泌充足则五脏均能受益。如果津液的运行发生障碍,则会引起水肿、痰饮等病证。若脾肾虚寒则涎唾多,肾虚有热则少唾。小儿、老人流涎过多,是脾肾不足与气虚的表现,治疗当以健脾、益肾、摄涎唾为大法。在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中,对唾液极为重视,如一部《伤寒论》的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保胃气,存津液”。治疗温热性疾病对唾液更重视“顾护津液”,认为“存得一分津液,则存得一分生命”。

因此,我国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咽唾液”的养生方法,而且是习练气功的重要环节,称其为“玉液还丹”。例如,我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三国时的皇甫隆、汉代蒯京道人、汉代药师刘京、晋代养生家王质等,都因坚持咽唾液等养生法而获长寿。如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曾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曹操问皇甫隆为什么能活一百多岁仍体力不衰、耳聪目明?皇甫隆回答说:“蒯京活了178岁还很壮实,其原因是‘朝朝服玉泉的结果,而我本人也是这样做的。”

历代这些运用咽唾养生而获长寿人物的经验看起来很玄乎,其实是很有科学根据的。如今的许多研究已经揭示了咽唾养生对健康的作用,因而值得为我们今天养生所借鉴。

猜你喜欢

唾液腺皇甫津液
Absorption spectra and enhanced Kerr nonlinearity in a four-level system
基于《伤寒论》从广所论“津液”探讨“津液载邪”的理论内涵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犬常见唾液腺疾病的诊治分析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柳青在皇甫》《柳青言论集》出版
分化型甲状腺癌首次131Ⅰ治疗对唾液腺功能的辐射影响*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首次131I“清甲”治疗后对唾液腺功能的影响
赵晶、皇甫舟楠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