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复习概念课中渗透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思考

2021-07-19蔡瑜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70期
关键词:概念

蔡瑜

【摘要】近年高考卷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考查比较突显,高三复习课中必须尤为重视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渗透,而生物学概念是学生学习生物的重要途径,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主要突破口。下面笔者就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轮复习概念课的设计为例,通过构建概念模型——概念的延伸和运用——概念的渗透三个教学环节来谈谈关于高中生物复习概念课渗透生物学科素养的思考。

【关键词】生物学核心素养;概念;能量流动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近年高考卷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考查比较突显,高三复习课中必须尤为重视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渗透, 而生物学概念是学生学习生物的重要途径,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主要突破口,下面笔者就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轮复习概念课的设计为例,通过构建概念模型——概念的延伸和运用——概念的渗透三个教学环节来谈谈关于高中生物复习概念课渗透生物学科素养的思考。

一、通过构建概念模型,剖析概念本身的构成要素

(一)借助书本图解(如下),引导学生总体把控能量流动去向的核心

(二) 通过抠空补充教材中关于能量流过程的图解(P94图5-6)和P95图5-8),让学生对能量流动进行定量不定时分析和定量定时分析,最后通过小组合作构建概念图小结两者的区别与联系,现将某小组讨论结果展示如下:

(三) 巩固及暴露问题,进而提炼能量流动概念的构成元素。通过展示某稻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由学生去补充完成能量流动过程图解,暴露学生在理解方面还存在的问题,在不断地思维碰撞中去提炼和完善能量流动的概念。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主要通过运用模型与建模,归纳与概括的方法去认识概念,以逐步完善能量流动过程图的方式,理解好能量流动的概念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使物质和能量观悄然入脑入心,用科学思维方法去分析现象,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水平得到了提高。

二、通过概念的延伸,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和理解概念

基于第一環节关于能量流动概念的基本内涵已经基本掌握,笔者首先进一步提出几个思考题,(1)生产者固定能量只能来自光合作用吗?(2)能量需要系统外不断补充吗?为什么?(3)如果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足,生态系统会怎样?人为可以怎样弥补?(4)请从能量流动的定义和特点来设计一个生态缸?通过这样的串联问题,让学生对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并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思考题(4)从概念上去进行逻辑思维,探究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其次,通过各种变式练习,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改变事物的非本质属性,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以促进概念的教学。笔者从拼图,锥形图,分枝图,表格图,定量流程图等多角度进行针对性习题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能力,达到巩固提升的目的。

三、通过概念的渗透,明确研究的意义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笔者采用创设真实情境→解决问题→考查综合素养的流程,以期达到学习目的。情境越真实,越能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因此教师要不断去挖掘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并创造条件在教学活动中展现 。

(一)通过观察桑基鱼塘示意图,小结出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二)通过曲线分析某牧场关于最大放牧量的确定(如下图),小结出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能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关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考查,往往在命题背景材料中体现在生态环保意识、爱国情怀、造福社会、崇尚生命,伦理道德等观点,在高考题中一般不会明确显现,可能会隐含于某种形式的考查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主动渗透,并从各个方面去向学生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

总之,核心素养是当代学生必备的品格与关键的能力,如何把生物学核心素养融入到生物课堂中去,特别是重要的概念课教学中去,是我们要不断摸索和探求的,让生物学核心素养能在广大学生中真正的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8.

[2]陆本珍,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探究[J].读写算,2014(23):319.

[3]吴成军,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高考命题研究[J].中国考试,2016(10):25-31.

猜你喜欢

概念
都市更新之概念
都市更新之概念
选择合适教学方式,提高概念教学质量
厘清概念,化繁为简
深刻理解概念妙解竞赛试题
在变化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精致概念,化“无形”为“有形”
数学概念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