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人脑里“编程”,让孩子爱上学习

2021-07-16周丽

教育家 2021年21期
关键词:人脑编程逻辑

周丽

学习科学是国际学术界近30年发展起来的关于人类学习原理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依托学习科学开展的科学教育及其技术的专业研究和实践活动,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教育改革浪潮。目前,学习科学也在我国各大高校引起重视和研究。作为国内学习科学领域的先行者,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学习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宋少卫,跳出传统学科教学思维模式,将脑科学、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前沿成果应用于青少年学习问题研究。他所创立的积极学习系统、学习治疗理论及相关课程在全国多地推广,取得显著效果。

从研究机器学习到研究人脑学习

在转道心理学和学习科学领域以前,宋少卫是典型的理工科“直男”。研究人脑学习,与他大学时的家教经历有关。

1988年,受风靡一时、讲述人工智能的电影《终结者》影响,从山东龙口一中考取清华大学的宋少卫,选择了研究机器人的自动化专业。本科期间,为减轻家里负担,宋少卫常利用课余时间去当家教。不同于现在的专业化教学辅导,彼时的家教一个人要辅导学生的全部学科,这让宋少卫对所教学生的学习情况有较全面的了解。在此过程中,他发现学生存在很多学科间的共性学习问题,这是单科教学不容易發现的。

例如,宋少卫曾辅导过一名初中二年级、各科都不及格的孩子。这个孩子能清楚表述很多数学的基本概念,但每次考试都只考十几、二十分。为了找出问题所在,宋少卫让他分析一些简单的数学逻辑问题,其中一道题是:“一所学校募捐,二班比一班多捐了22块钱,请问哪个班捐得多?”学生答:一班。原因让宋少卫哭笑不得,原来在这个孩子的语言逻辑里,完全忽略了对比关系,而只看到“一班多捐了”的字眼。这种理解偏差也存在于其他学科中。有一道语文题要求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述原因。“题目说的是材料一和材料二里提到的都可以,是并集关系,但他认为必须得是交集,材料一和材料二里都有才算。”

面对这样的“学困生”,宋少卫逐渐意识到,学习困难有更深层次的“病因”,用普通的方法——讲题、做题是很难根除的,“相当于他带病去继续劳动,只会越劳动状态越差”。

一个人为什么学不会?他在学习时遇到了什么样的卡点?这些卡点在各个学科有什么样的具体表现?大家关心的中高考分数背后有何真相?……这些问题引起了宋少卫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等到本科毕业时,宋少卫已不再对机器学习感兴趣,而转向研究人的学习困难。为此,他跨学科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应用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师从国内学习障碍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俞国良教授。

跟着俞国良教授做学习困难研究时,联系到自己此前人工智能的学习经历,宋少卫突发奇想:“我们能把没有一点人性和理解力的机器教会学习,为什么不用这样的方法来训练那些原本可以开发好,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被培养出来、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宋少卫分析,人脑和电脑有很多相似之处,人脑具备一套发展智能的知识符号系统,计算机也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智能系统,来完成思考、基本的逻辑推理,以及重要的程序编制和运行。“既然我们可以通过编程的方式使电脑进行类人的思考,那么同样可以在人脑里直接‘编程,而且编得更好。”

从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层面,宋少卫对106名清华大学本科生进行了调研,发现他们的学习系统中有很多明显的共性特征,如他们普遍拥有收集、识别信息的闭环验证能力,逻辑加工能力突出,知识图谱完整,注意力、记忆力、视听协调也都较好。此外,清华大学的学生们普遍有一套“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在学习观念、奋斗意识、家国情怀等方面都有其典型特征,并且大多数人都具有成长型思维和惊人相似的“二次解题程序”,即面对一道题,第一次不会时,他们会按照一个收敛式的规范操作步骤,思考第二次如何迭代,最终把它做出来。通过对清华大学本科生的持续研究,宋少卫还发现,“学霸”们普遍能形成一套解题的“定制程序”——“定制程序可以理解成App。比如他写作有‘App,随便给一道作文题,他写出来的都是一类文;化学实验有‘App,只要做化学实验,他很少丢分。”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在担任清华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执行主任期间,宋少卫带领教研团队,将脑科学、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的前沿理论与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境遇相结合,研究积极学习系统的建构,进而有针对性地研发训练这些能力模块的课程,并落地到调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上。

历时20多年,宋少卫和团队创设完善了一套“学习系统模型”,包含识别驱动、语义解析、逻辑加工、价值决策等模块。这些模块可按照一定的程序定制模式组合成为多种问题解决程序,进而应对各类学习任务,为系统性解决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困难构筑了原理底层与实操路径。

成为“学霸”的关键是“价值决策”

“人脑有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我们可以称之为‘学习系统,除了学习,生活、工作都跟这个系统有关。”关于这个系统的“卡点”问题,宋少卫将之归因为“硬件”“软件”“操作系统”等方面。

“操作系统”方面的问题尤为复杂。宋少卫举例,如读题,有人从不出错,有人却马虎、丢三落四。“这背后是有一套机制的,就是人的自动校验机制,有的人没建立,有的人运行得很好。”宋少卫和团队曾运用眼动跟踪技术手段,观察学生们解题。一道题写着“如图所示”,有的学生第一时间停止读题去找图,找到图之后按照图文交互的方式进行比对,然后再去解题;另一些学生则看一眼图就不管了,把题目的文字读完之后才想起来图甚至根本忘了还有图。这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小部分,但它会影响任何学科、任意一题的解题过程。

除了读题过程中信息收集能力的差异,还有后天形成的数据基础不同。宋少卫称,每个人大脑里都有一个数据库,既包括生活中的数据,也包括学科知识等数据。“我们不管是聊天,还是看一段文字,都是从大脑的数据库里不停调信息出来,对语言、文字中的概念进行解读。”人脑数据库的内容构成、结构特征和数据调取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学习的“潜能”。

猜你喜欢

人脑编程逻辑
人脑拥有独特的纹路
逻辑
玩游戏学编程,Blockly Games上手玩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纺织机上诞生的编程
编程屋完成数百元万天使轮融资
学编程,先画画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让人脑洞大开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