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中高校基层党组织网络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

2021-07-11赵梅岳李诗慧林金玲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19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基层党组织话语权

赵梅岳 李诗慧 林金玲

摘 要: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于高校重大事件的网络舆情话语表现以及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的话语引导机制,本文先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了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传播方式与特征以及舆论走向,深刻理解了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构建话语权的重要性。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学生群体、高校基层党组织在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话语现状,从发声行为、发声途径、发声情感以及发声思想进行研究分析,并据此为构建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中高校基层党组织网络话语权实施路径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基层党组织;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9.047

在举国上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时,互联网上一些“网传”“听说”类谣言信息不断误导大众,不仅引发各类负面情绪,也造成了较坏的社会影响。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与发展,高校愈加增多,当今大学生群体发展壮大,因而大学生的发声也构成了社会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前在高校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过程中,学生话语表现存在發声行径缺乏约束、发声情感缺乏回应、发声思想缺乏引导等问题,基于此,课题组就大学生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话语表现进行了调查,更科学更准确地把握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中学生群体的话语表现及基层党组织对学生的话语引导的情况,为提升基层党组织网络话语权的建设寻找对策。

1 研究缘起

1.1 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传播的方式及特征

由于新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手机终端的普及和便捷,新型传播媒体的不断涌现,相较于从前的电话、报刊等传统单一的媒体,我们能接触到的传播媒体呈现多样化特征。陈新星指出大学生本身具有思想活跃、思维意识独立化、行为方式个性化的特点。这使得传播声音呈现复杂性。再者,大学生群体处于价值观尚未正式形成阶段,容易受各类信息影响,包括主流意识形态以及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张爱军、秦小琪指出网络非主流意识形态会以评论的方式彰显意识形态,通过事件推送非主流意识形态极端化语言,以“会讲故事”的个体性情感表达出来,然后又与后真相相结合,使得情感推送更富于感染力与煽动力。这种强烈的感染煽动作用会极大影响学生意识形态,进而其价值取向也相应得受到引导,在主流意识形态以及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共同作用下使得传播价值呈现多元化。

1.2 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传播的舆论走向

与过去相比,传播媒介更加丰富多样,以及媒介之间缺乏隔阂,陈新星指出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大学生可以同时和多个对象或信息保持平等而且快速的互动。这使得信息得以在多个平台、多种媒体之间进行传播,呈现传播媒介从单一到多元的走向。吴翠丽指出人们由于“信息茧房”的现象,会对接收到的信息根据情感主体进行过滤,往往导致了事实被局部截取和放大,观点被高度概括和抽象,大学生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走向由追求真相走向个人表达。又因为个人表达受自身的价值观念指导、影响,其本质上属于价值观的对外输出的过程。因此在这种个人观念、情感高于事件真相的情况下,最终会使得舆论走向由信息传递转向价值导向。

1.3 构建网络话语权在突发公共事件传播舆论的重要性

从了解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出发,认识处理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性,再探讨如何改进当前处理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一是网络话语权的缺失会影响事件的处理,容易让突发公共事件演变成网络战。如“2017年北影侯亮平事件”,北影学生侯亮平曝光学校部分教授的不良行为,引发了巨大的讨论热度,网友对此议论纷纷,有人指责曝光学生,有人指责不良行为老师,最后形成了网络个人战。二是网络话语权的缺失会影响受众的心理,容易让受众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理失去信心。如在“2017年5月31日的武汉理工捅人事件”中,学校低效率、逃避式的处理方法不仅让该校学生对学校处理方式产生不满,更让学生以及大众怀疑学校是否有能力处理此类问题,这类事情重复发生,容易让这种不信任和失望蔓延到整个社会。三是网络话语权的缺失会影响价值的传递,容易让错误的价值观在网络上蔓延。如“中山大学干部任命公告事件”,通过官方公众号其一些“官僚观念”传递给学生,没想到的是只是一个学生干部名单公示,却引起网络上的轩然大波。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严格把控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构建网络话语权,切实地、高效地处理高校突发公共事件。

2 学生群体在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中话语表现

为掌握学生群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传播舆论中的话语表现,以及了解高校基层党组织在突发公共事件传播舆论中的具体话语应对情况,课题组对广东省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小程序填写。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1178份,有效率100%。

2.1 学生群体在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中的话语表现

2.1.1 发声行径:主动选择,缺乏约束,感性表达

调查数据显示,将近95%的大学生主要通过微信、网站、微博、论坛、短视频等新型媒体了解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仅有45%左右的同学认为遭遇地震灾害和校内打架斗殴这两类事件属于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对于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如果了解事情的始末,76%的同学选择如回帖、转载、评论等网络发声行为。大学生网络依赖程度较高,主要通过新兴媒体了解学校的情况及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关注,从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选择信息。大学生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认知并不完全准确,加之在“后真相”时代,学生在无约束的网络上,容易受到舆论的影响,在选择性发声过程中出现感性表达大于理想认识。

2.1.2 发声情感:宣泄情感,缺乏回应,打击信心

调查数据显示,将近85%的同学会选择高校官方渠道了解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但是仍有少数会相信非官方渠道。大于50%同学们认为负面舆论多于正面舆论。从发声情感来看,在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中,存在负面舆论多于正面舆论的现象,也就是说愿意发声的人在网络舆情中话语表现是宣泄情感高于对事件真相的追求。高校官方渠道的消息具备权威性,同学们接纳度高,如果官方媒体无法及时引导同学们,大家的负面情绪无法得到积极地的回应,负面情绪就会累积成为负性情感能量,减弱了学生对发生在高校的突发公共事件解决的信心。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基层党组织话语权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