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策略

2021-07-02史顺良

关键词:拟人化英译本方位

史顺良,赵 斐

(兰州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引言

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隐喻研究开始蓬勃发展,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1]426-435。具体来说,隐喻是一个模型,包括“本体”“喻体”“背景”三个部分,以相似和联想为基础[2]26-30。而在国内,诸多学者脱离对隐喻理论进行研究的外壳,往往转而从其他角度着手来研究隐喻:庞继贤、丁展平[3]9-12从应用语言学角度研究隐喻在日常交际中的应用;孙毅[4]7-18以体验哲学为基础,探索英汉两种语言中情感隐喻的认知模式和优势分布格局;陈海燕、汪立荣[5]57-62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对学生隐喻意识的培养等。

除此之外可以发现,国内从翻译的角度所做的隐喻相关研究在2005年后逐渐具有热度,这时对隐喻翻译的研究覆盖面广,关注题材、体裁、文本以及各种隐喻翻译的个性特征[6]1-9,例如从诗歌、法律、金融、科技等各个方面来研究隐喻的翻译[7-10]。翻译从本质上来讲也是一种隐喻化过程,译者对源语的翻译也是跨域映射的过程[11]22-25。每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化背景、政治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都是不尽相同的,这给翻译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与挑战[12]。解决这个问题的手段传统上一般采用描写的方法,公认的有3种:直译法、替换法、意译法;而在近年来也有人提出可以用省译的策略删去没有意义或多余的隐喻[2]。

以“隐喻翻译”为关键词在CNKI期刊库中搜索近三年(2017—2020年)的研究论文,显示共有257条搜索结果。对这257篇论文标题进行整合,发现以政治语篇为主题的研究仅有十几条,说明目前国内对政治语篇的隐喻翻译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对政治语篇中的隐喻翻译问题进行具体讨论。本文主要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原文与其官方英译本(下文简称为《报告(2020)》,来源:中国日报)为例,按照莱考夫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找出其中的隐喻模型并加以分析,最后针对《报告(2020)》中的隐喻问题,总结出实用的隐喻翻译策略,对类似中国政治语篇中的隐喻研究及其翻译具有启发性和借鉴性。

一、《报告(2020)》中概念隐喻的主要类型

概念隐喻主要有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结构隐喻即一个概念用另一个概念来进行隐喻建构,可以具体到战争隐喻、建筑隐喻、旅程隐喻等几种隐喻模型上。方位隐喻大多与空间有关,由上-下、里-外、前-后、深-浅、中央-外围等隐喻模型组成。本体隐喻更为广泛,只要是产生于人身体经验的事件、情感或想法都可被看作事实体和物质,主要模型有容器隐喻,自然物体拟人化也是本体隐喻的一种体现。

根据莱考夫的隐喻理论分析《报告(2020)》原文,发现其中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隐喻模型(见表1):结构隐喻出现频率较高的模型分别是战斗隐喻、建筑隐喻和旅程隐喻;方位隐喻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方位up-down(上-下)模型;在本体隐喻中自然物体拟人化和容器隐喻两种模型的出现频率也较高。下文将根据以上分类分别进行具体说明。

表1 每种隐喻模型的出现频次

(一)结构隐喻(structual metaphors)

结构隐喻就是一个概念如何用另一个概念来进行隐喻建构的,其具有系统性的特点[1]。在《报告(2020)》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战斗隐喻,其次是建筑隐喻,最后是旅程隐喻。

1.战斗隐喻

战斗隐喻是对结构的序列的概念化,而且对论争的强度或力量也很有用。“战斗”是分阶段的,不同阶段的映射也是不同的,其中有些也是人们经常使用却不易察觉用到隐喻的映射[13]。在《报告(2020)》中,用来映射“战斗”的表达有:“打赢脱贫攻坚战”“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疫情防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知识产权保护”等。

2.建筑隐喻

建筑隐喻基于+AN ARGUMENT IS A BUILDING+,把论争的内容、进展和质量放在一起考虑[13]。在《报告(2020)》中,有大量以“建设”来映射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各项机制或政策的建设等。重点表示隐喻的词有:“……建设”“……支撑力”“根据……原则”“以……为基础”“……工程”等。使用这类隐喻表明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处于以“建筑物”为映射域的全方位构建中。

3.旅程隐喻旅程隐喻基于+AN ARGUMENT IS A JOURNRY+,主要用于对论争过程进行概念化,将我们所熟悉的关于旅程过程的详尽知识作结构性类比,以意向图示“路径”作为基础的映射域[13]。在《报告(2020)》中,使用“旅程”的频率也是极高的,一般用来映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基本路线”“一带一路”“……目标”等,这类隐喻的表达都是为大众所熟知的。

(二)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

相比于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大多都与空间方位有关。由于方位隐喻的方向并不是任意的,它与我们的自然和文化经验有很大关系,因此方位隐喻有时因文化不同而不同[1]。

在《报告(2020)》中,上-下方位模型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其他像中央-周围的例子也有出现,但数量相对较少,不具有代表性,因此这里主要介绍上-下(up-down)方位模型。需要指出,这里的上-下并不是绝对意义的上-下,而是从物理和文化中产生的经验模型。在数量中,多为上,少为下;在情绪中,高兴为上,悲伤为下;在权势关系中,控制或强迫为上,被控制或被强迫为下。上-下模型在《报告(2020)》具体体现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社会恢复”“提高保障能力”“污染物排放量下降”“把损失降到最低”等短语或句子中。

(三)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

本体隐喻指把人对物的经验作为基础,即把事件、活动、情感、想法等看成是实体和物质[1]。本体隐喻是多样化的。在《报告(2020)》的英译本中关于本体隐喻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的,这里主要讲自然物体拟人化和容器隐喻两种模型。

1.自然物体拟人化

自然物体拟人化是通过许多人的特点或活动来映射出不同物的经历[1]。《报告(2020)》中的实例也有很多,包括:“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使全社会充满活力等”。

2.容器隐喻

任何有边界或是能构想出边界的物理空间都是“容器”。由于人们的“容器经验”十分丰富,所以有关容器隐喻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也极为普遍。在《报告(2020)》中,“就业压力显著增大”“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社会融资规模”“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等表达都属于容器隐喻的映射。

二、《报告(2020)》中概念隐喻的主要翻译策略

政治文本旨在传达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方针、政策、立场以及国内形势等,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等特征[14]143。当下的政治文本生动形象,其中不乏隐喻的使用,将“高大上”的政治理念转化为“接地气”的日常语言[15]43-46。因此政治文本中隐喻的翻译也变得尤为重要,译者需要充分读懂其中的内涵并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将其确切表达出来,稍有差池便可能损害国家形象或国际关系[16]18-22。

通过对照《报告(2020)》的原文和官方英译本,参考原文涉及的隐喻及其译文对隐喻的处理,统计各种翻译策略所运用的频率,最后归纳总结得出《报告(2020)》英译本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翻译方法(见表2),分别是直译法、替换法、意译法和省译法。

表2 每种翻译策略的运用频次

(一)直译法

直译指的是在翻译时要尽量按照原文直接译出。虽然世界上各个国家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但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里所获得的经验有很大一部分是相似的,反映在认知上也同样如此,英语的隐喻与汉语的隐喻在大部分时候是应用同一种认知模式的。分析《报告(2020)》英译本,尤其是对方位隐喻(上-下方位)的翻译和常见的战斗、建筑、旅程隐喻模型,译者采用了最直观的直译法。直译法是英译过程中使用次数最多的翻译方法,运用频率高达两百多次。例如:

(1)广大医务人员英勇奋战,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勇挑重担。

Our medical workers have fought with courage .Our servicemen and women have shouldered heavy responsibilities.

(2) 中华儿女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筑起了抗击疫情的巍峨长城。

We, all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ve stood together in the most trying of times and built a Great Wall of solidarity against the epidemic.

直译法的使用频率在《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中越来越高。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和汉语的广泛普及,许多西方人也开始渐渐使用具有中国化的词语。英汉两种语言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认知背景,因此直译在概念隐喻的翻译中也较为普遍。在例(1)中,“英勇奋战”是典型的结构隐喻中的战斗隐喻模型,这样的表达在汉语源域和英语目标域的认知是一致的,因此直译的方法可以充分表达源语言(汉语)的意思,将其译为“fight with courage”。例(2)中使用“筑起……的巍峨长城”是结构隐喻中的建筑隐喻模型,“筑起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敌侵略,而在这里指的是“抗击疫情”,因此这个隐喻在两种认知域中意象图示是相同的,同样“长城”的概念应该为全世界人所熟知,因此翻译时可直译为“build a Great Wall of...against...”。

(二)替换法

受不同的社会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人们在使用隐喻时会用不同源域的概念来映射相同的目标域概念。观察《报告(2020)》英译本的翻译,可以看出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表达意义相同的隐喻概念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认知体验,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汉语的表达相应的做出一些替换,用英语中经常使用的认知概念来解释汉语中的认知概念。例如翻译中国习语(成语)以及一词多义的隐喻时,译者就采用了替换的翻译策略。比如:

(3)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We will foster an enabling market environment in which all companies,Chinese and foreign, are treated as equals and engaged in fair competition.

(4) 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must truly tighten their bel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ill take the lead by committing to negative growth in its budgetary spending,with a more than 50 percent cut to outlays on non-essential and non-obligatory items.

在例(3)中,“一视同仁”是汉语中的成语,对“企业一视同仁”则是一种自然物体拟人化的本体隐喻。成语这种汉语认知概念是英语文化中所没有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源认知域(汉语)的隐喻认知做出相应的替换,而在英语国家的认知域中,“一视同仁”就是“treat as equals”。例(4)中的“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的言外之意就是“政府必须要真正地勒紧裤腰带,即节约资金与资源”,这也是一个自然物体拟人化的本体隐喻实例。而“真正要勒紧裤腰带”翻译为英语就是“truly tighten their belt”,这样的认知表达在英语里也是有的,即在目标域(英语)中找出相应的表达来替换源域中的隐喻。

(三)意译法

与直译不同,意译指的是根据原文的大意做出翻译,而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因为英汉两种文化的背景差异,导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句子以及中华民族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成语无从下手,从而无法解释清楚其中的具体含义,这时译者采用意译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解释清楚汉语中隐喻概念的具体意义。在《报告(2020)》中有许多类似的实例,比如:

(5)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

We will introduce an open competition mechanism to select the best candidates to lead key research projects.

(6)持续纠治“四风”,为基层松绑减负。

We continued to address the practice of formalities for formalities’sake, bureaucratism,hedonism, and extravagance, and took steps to ensure that people working at the primary level are free from unnecessary restrictions and excessive burdens .

例(5)中,对“项目”进行“揭榜挂帅”是一种自然物体拟人化的本体隐喻,汉语中的“揭榜挂帅”是中国经历几千年独有的文化所积累下的认知,“揭榜挂帅”就是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然而在英语认知域中是没有与之对应的表达的,因此参照英语认知域的说法,将其译为“select the best candidates”。同样地,例(6)中的隐喻“松绑减负”也是自然物体拟人化的本体隐喻,在原文中“为基层松绑减负”的意思是为基层政府除去不必要的和繁琐的事物和负担,在汉语认知中人们普遍使用这样的表达,但英语认知域却鲜有这样的表达,因此译者将其意译为“be free from unnecessary restrictions and excessive burdens”。

(四)省译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差异,汉语多重复排比,句式一一对应,翻译为英语时需要进行省译。对照《报告(2020)》的原文表达及其英译本的翻译,发现原文有些隐喻表达其实是在重复同一个意思,故英译时译者选择省译。在《报告(2020)》中体现为范畴词的翻译,例如使用容器隐喻的短语“XX规模”和使用战斗隐喻的短语“XX力度”,译者对“规模”“力度”等范畴词的处理采用省译策略。还有些使用方位隐喻(上-下方位)的句子,在同一句话中表示并列关系且意思一样的方位词只需译一次即可。例如:

(7)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

This includes giving support to cut taxes and fees, reduce rents and interest on loans, and increase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8)减税降费2.36万亿元,超过原定的近2万亿元规模。

We cut taxes and fees by 2.36 trillion yuan, going well beyond our target of 2 trillion yuan.

在例(7)中,“减税降费”和“减租降息”都是典型的方位隐喻,其模型是方位(上-下)。“减”和“降”表达同一个意思,在汉语中这两个词结构整齐,形式内容一一对应,但是翻译为英语时,需要抓住二者共同的意思,将源认知域(汉语)的两个关于“下降”的表达合二为一,因此将两个短语分别翻译为“cut taxes and fees, reduce rents and interest on loans”。例(8)中的“2万亿元规模”是本体隐喻中的容器隐喻模型,“规模”是有边界的,在汉语认知域中人们经常采用“XX规模”的说法,“规模”二字属于典型的范畴词,英译时不需要译出,因此采用省译策略,将“2万亿元规模”译为“2 trillion yuan”。

结语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大量存在于政治语篇中,政治家们借用隐喻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同时普通老百姓也理解了其施政理念,这样生动而形象的认知表达也在政治文本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比原文和官方英译本,总结发现:在《报告(2020)》中隐喻类型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方位隐喻中的上-下方位模型;其次是结构隐喻的几种常见模型,按照使用频率高低分别是战斗隐喻、建筑隐喻和旅程隐喻;在本体隐喻中,自然物体拟人化的使用频率也相对较高,最后是容器隐喻。

政治语篇中存在的大量隐喻也带来了问题——提高了翻译的难度。经统计得出《报告(2020)》的原文中共出现385处隐喻,在其官方英译本中译者对四种翻译策略的使用频次总和为381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译者对同一句话中出现的隐喻表达做了合译处理。除此之外,归纳总结得出直译法应用次数最多,其次是替换法和意译法,省译法使用频次相对较少。

通过本文对《报告(2020)》的原文和官方英译本所作的总结与分析,对以后类似的中国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的研究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正如纽马克指出: “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17]作为译者对隐喻进行翻译时,需要组合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尽可能保留其生动的意象,也准确清晰地译出原文内容,即在译文中最大限度地获得与源语认知域相同的概念映射。

猜你喜欢

拟人化英译本方位
认方位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一词拟人化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拟人化品牌策略的原因及路径
品牌拟人化理论最新研究进展及启示
借助方位法的拆字
基于TMS320C6678的SAR方位向预滤波器的并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