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性冻结肩不同病程十二经脉经络值的特点研究*

2021-07-02高大伟吴宇峰桑莉莉王梓合宋伟毅

光明中医 2021年12期
关键词:量值太阴经脉

吴 微 高大伟 吴宇峰 桑莉莉 王梓合 宋伟毅 陈 亮

由于社会老龄化的加速,冻结肩作为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也是逐年升高,对罹患者的生活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早期的研究者也将其纳入广义的肩周炎概念,但目前所研究的冻结肩概念有所区别,特指中年后出现的突发性肩关节疼痛及挛缩。冻结肩的病理分期一般经历3个不同阶段,依次为凝结期、冻结期和解冻期,其病理的发展过程与病程时间相关,每个阶段的冻结肩临床症状、体征的表现各有特点,而除非进行肩关节囊的病理检测,否则难以对3期进行严格划分。不同分期的冻结肩治疗重点和方式亦有所区别,中医治疗冻结肩具有独特的理论,主要从肩痹论治,其治疗方法较为多样,主要的治疗方法有针灸、药物、手法松解等,其中取穴针刺疗法的临床运用是最广的[1],但临床疗效并不完全一致。

中医学论治强调同病不同治,针灸治疗时亦主张辨证论治,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病程反复,时好时坏,临床疗效上难以得到确认。许多医家在分型分期分经论治上有着丰富的经验,但目前尚未有其明确的经络量化数据验证。本研究基于中医传统理论的指导,运用经络检测仪量化十二经脉经络值,经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了解不同病程时期冻结肩患者十二经脉经络值变化情况,深化对于冻结肩分型分期分经论治的认识,在治疗指导方面有所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采集2016年7月—2019年6月在中山市中医院关节科收治的单侧原发性冻结肩患者102例,均为单侧发病,男46例(45.1%),女56例(54.9%);年龄47~72岁,平均(55.08±9.52)岁。按病程长短分为3组,其中A组42例(病程6个月以下),B组37例(病程6~12个月),C组23例(病程12个月以上)。各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已得到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受试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符合原发性冻结肩诊断标准[2];②年龄在45~75岁者;③志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能配合按计划完成检测。

1.2.2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肩部有外伤史、手术史或其他肩部疾患史;③合并其他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或者有肿瘤、感染、结核病等患者;④不能配合按计划完成检测,或有其他可能因素会影响检测者。

1.3 研究方法研究采用芜湖圣美孚科技有限公司第三代DMS中医经络检测仪(型号:SMF-Ⅲ),检测时按照仪器操作方法要求及配套软件提示,使用检测仪金属探测头在身体十二经脉中的十二原穴反射区处进行测量,获得经络能量具体数值,具体穴位分别为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束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依检测结果数值分组进行患侧健侧电能量值数据比较,分析经脉是否存在失衡现象。见图1。

健康管理系统检测报告(经络表)

2 结果

研究组检测102例单侧原发性冻结肩患者十二经脉原穴电能量值,经患侧与健侧对比统计分析,病程在6个月以下的A组患者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的双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特定经脉存在失衡现象,表现为患侧电能量值较健侧高;病程在6~12个月的B组患者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双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经脉存在失衡现象,患侧电能量值较健侧高。病程在12个月以上的C组患者足太阴脾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双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表现为患侧电能量值较健侧低,手少阳三焦经患侧电能量值较健侧高。其余经脉健患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冻结肩患者不同病程十二经脉原穴电能量值患侧与健侧对比 (例,

3 讨论

中医学将冻结肩归于痹证论治,《黄帝内经》里就曾有相关记载。后世医学家对该病进一步理解发扬,认为肩痹由内因外因联合作用而至,内因多为年势渐高、脏腑虚损、气亏血虚,血不荣筋,故而筋脉无以濡养。复合于风寒湿袭扰、外邪侵于肩,或损伤劳累反复,而至肩部筋脉拘急挛痛,活动障碍[3]。冻结肩病症与筋、骨都有联系,尤其与筋的损伤相关密切。现代医学认为冻结肩的病变部位主要发在肩周局部的关节以及韧带、肌肉、肌腱等。肌腱炎等软组织退行性疾病也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进一步加重产生损坏,粘连等导致冻结肩的产生[3,4]。且冻结肩病理较为复杂,在不同的发病阶段,肩关节组织有不同的病理特点,随着病程的发展,患侧肢体的肩部肌肉出现挛缩以及粘连。冻结肩的病理过程一般经历早、中、晚3个不同阶段,依次为冻结期、凝结期和解冻期,其病理的发展过程与病程时间相关,而除非进行肩关节囊的病理检测,否则难以对3期进行严格划分。每个阶段的冻结肩临床症状、体征的表现各有特点,因此针对不同的病理阶段,也有不同特点的针对性治疗[4]。

中医学论治强调同病不同治,肩痹根据其不同的证型以及所处的不同时期有各自的治疗特点。许多医家[4-6]根据不同时期肩周炎的特点,运用非药物的中医学手法分期治疗冻结肩,可取得良好疗效,说明中医分期论治在冻结肩治疗中的重要性。治疗方法中针刺法的临床运用最为广泛,常根据肩部疼痛的部位、活动受限的方向、压痛点部位辨证可归属于哪一经或兼夹几经再分经分型论治。虽然经络的存在与运作无法用感官去捕捉,但中医学中经络是生命活动的重要通路,气血精微物质在其间流转,具有营脏腑阴阳、濡关节筋骨的功能。十二筋脉是人体经络系统的核心部分,无论是正常机能运化或是异常疾病发展均与之相关联,是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基础。《灵枢·九针十二原》曾书:“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说明人体内在五脏之疾病均在十二原穴可体现。

经现代医学的发展,已有包括电敏、热敏、光敏多种手段可针对经络或穴位进行量化研究,其中经络穴位的皮肤电阻测量法是准确性与敏感性较高的一种方式[7]。该法通过测定皮肤电阻率的差异,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其相应经络脏腑可能出现疾病。往后进一步研究提示十二经脉中原穴检测所得导电值与其他穴位相比更稳定,与其所在经脉各穴位导电量的平均值更近似。经络检测所得十二经脉原穴电能量值便是人体十二经脉气血盛衰,经络虚实的直观体现,并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测[8]。

本研究针对102例不同病程的单侧冻结肩患者进行十二经脉原穴反射区的电能量值检测及数据统计,发现病程变化下的冻结肩患者健患侧经络值存在差异,分析如下。病程在6个月以下的患者,手太阴经、手阳明经、手太阳经、手厥阴经、手少阳经5条经脉可能存在失衡现象,患者患侧的原穴电能量值高于健侧,表现为特定经脉的实证。考虑在冻结肩的发病时间较短,此期患者临床症状多以疼痛为主,活动不利尚轻,多由于风寒湿外邪袭扰或损伤劳累,而至肩部筋脉拘急挛痛,故以手三阳经实证为主,阳损及阴,故也见部分手三阴实证。病程在6~12个月的患者疼痛或有所减轻,而活动障碍为甚,此期患者外邪或已入里,或气机不畅、经络瘀阻、脉络挛急,故经络检测中手太阴经、手阳明经、手太阳经、手少阳经、足少阳经5条经脉存在失衡现象,表现亦为特定经脉的实证。病程在12月以上的患者表现为足太阴经、手少阳经、足太阳经3条经脉存在失衡现象,其中足太阴经、足太阳经表现为虚证,手少阳经仍表现为实证。该期患者多数前期失治或疗效不显,部分或已处恢复期,邪正交争伤精耗气,脾肾虚损,血不荣筋,筋脉无以濡养,故足太阴经、足太阳经已见虚证,残余部分手三阳实邪未退而仍见实证。

4 结语

冻结肩的发病离不开内因外因的共同作用,病因病机复杂,难以从单一角度对冻结肩的病理过程进行全面的描述,历代医家在冻结肩的治疗上有着丰富的经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们能使用更多手段对该病进一步地了解,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病程单侧冻结肩患者十二经脉原穴的经络值的差异性研究,望能丰富对该病的理论认识,努力促进传统医学对冻结肩诊疗的发展。

猜你喜欢

量值太阴经脉
黄帝内经
从六气“标本中气”学说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病机和证治原则*
基于QAR数据的碳当量值适航符合性验证方法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Thirty-Six Stratagems (1)
论量值传递在企业计量管理的重要性
向量值多线性奇异积分算子在广义Morrey空间上的有界性(英文)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
试论经脉的气与针刺取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