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分析

2021-07-01乔婷

婚育与健康 2021年4期
关键词:临床用药不良反应

乔婷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ADR)。方法:研究自医院抽取60例入院治疗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在用药过程中出现的ADR患者。时间为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对ADR的资料进行分析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结果:在ADR患者的年龄、性别统计中,31~60岁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率占比最多,男为13例(46.43%),女为15例(53.57%),总占比:28例(46.67%);在ADR患者的用药时间统计中,>10d总占比最高达:16例(26.67%);在ADR患者的合并用药统计中,合并3种药物总占比最高达:29例(48.33%);在ADR患者的累及器官/系统统计中,血液系统中肝功损害总占比最高达:19例(31.67%);在ADR患者的药物统计中,氯丙嗪总占比最高达:20例(33.33%)。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出现的ADR多与药物作用机制有关,因此应当在治疗过程中减少药物联用,采取预防为主、仔细观察、及时处理等措施,最大程度减少ADR的发生,减低患者器官受损机率。

【关键词】抗精神病药物;临床用药;不良反应

精神药物在传统上按其临床作用特点分为:抗精神病药物、抗狂躁症药物、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其中抗精神病药物分为非典型和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因为抗癫痫药物、镇静剂和疫苗与精神疾病治疗密切相关,这类药物通常也被纳入抗精神病药物范畴[1]。现阶段由于社会发展快速,国民生活压力增加,患精神病的人群也在日益壮大。在治疗过程中关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不良反应报道日渐增多,ADR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危害日益突出。因此,有必要根据临床需要适当使用抗精神病药物[2,3]。本次研究选取我院60例入院治疗服用抗精神病用药过程中出现ADR患者,对ADR的资料进行分析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自医院抽取60例入院治疗服用抗精神病用药过程中出现的ADR患者,时间为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对ADR的资料进行分析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男35例,女25例,年龄20~84岁,平均年龄(52.00±4.85)岁。

1.2方法

自制ADR调查报告,对患者年龄、病情、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症状、累及器官等实施调查,并制定相关分析表格。

2结果

2.1ADR患者的年龄、性别统计

如表1所示,在ADR患者的年龄、性别统计中,31~60岁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率占比最多,男为13例(46.43%),女為15例(53.57%),总占比:28例(46.67%);19~30岁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率占比第二,男为10例(55.56%),女为8例(44.44%),总占比:18例(30.00%);>60岁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率占比第三,男为8例(80.00%),女为2例(20.00%),总占比:10例(16.67%)。

2.2ADR患者的用药时间统计

如表2所示,在ADR患者的用药时间统计中,>10d总占比最高达:16例(26.67%),>15d总占比第二:14例(23.33%),>20d总占比第三达:11例(18.33%)。

2.3ADR患者的合并用药统计

如表3所示,在ADR患者的合并用药统计中,合并3种药物总占比最高达:29例(48.33%),合并2种药物总占比第二:13例(21.67%),合并1种药物总占比第三达:10例(16.67%)。

2.4ADR患者的累及器官/系统统计

如表4所示,在ADR患者的累及器官/系统统计中,血液系统中肝功损害总占比最高达:19例(31.67%),神经系统中锥体外系反应、内分泌系统中体重增加总占比第二:均为8例(13.33%),内分泌系统中血糖升高、甘油三酯升高总占比第三达:均为3例(5%)。

2.5ADR患者的药物统计

如表5所示,在ADR患者的药物统计中,氯丙嗪总占比最高达:20例(33.33%),氯氮平总占比第二:13例(21.67%),奥氮平反应总占比第三达:8例(13.33%)。

3讨论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开始逐步使用,现阶段已经开发出10多种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障碍药物[4]。抗精神病药物分为非典型和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是对多巴胺—2(D2)受体的阻断作用,尤其是对中脑边缘多巴胺通路的作用,比如:氯丙嗪、氟哌啶醇、奋乃静等传统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同时具有D2受体和5—HT2A受体拮抗作用,比如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氯氮平、阿立哌唑等药物。诸多研究表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低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ADR患者的年龄、性别统计中,31~60岁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率占比最多,男为13例(46.43%),女为15例(53.57%),总占比:28例(46.67%);在ADR患者的用药时间统计中,>10d总占比最高达:16例(26.67%)。在ADR患者的合并用药统计中,合并3种药物总占比最高达:29例(48.33%)。在ADR患者的累及器官/系统统计中,血液系统中肝功损害总占比最高达:19例(31.67%)。在ADR患者的药物统计中,氯丙嗪总占比最高达:20例(33.33%)。

神经系统出现:本研究中发现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主要是锥体外系反应。ADR的表现主要有:静坐不能、步态不稳、肌肉张力阻碍等锥体外系反应等。,原因主要是由于黑质-纹状体DA通路的D2受体被阻断引起的。最近PET研究发现,在大脑中约70%可能会出现抗精神病作用,但在多巴胺受体超过75%~80%疗效中,EPS症状(如帕林森综合征)可能会恶化。锥体外系反应在大部分精神病药物ADR中较为常见,在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中较为轻度。现阶段对于锥体外系反应的理论为:多巴胺系统受累,纹状体乙酰胆碱升高,和尾状核、苍白球、被壳中多巴胺受体阻断相关。此外,流口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神经系统累及中发生率较高,因为唾液分泌是激动后腺细胞分泌多、稀的唾液,与M4受体有部分激动和完全激动作用,受体的激动作用超过M受体拮抗作用,促使流口水。

血液系统损害:主要不良反应是白细胞减少和肝功损害,其中氯氮平的不良反应最严重。氯氮平导致白细胞减少原理尚不清楚,其通常被认为对骨髓白细胞无直接毒性,这是由氯氮平介质代谢兴奋引起,与免疫系统有关,或者可能是氯氮平因为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使用抗精神药物实施治疗,对腹部脏器可能有不良反应。对肝脏影响显著,典型临床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易导致肝损伤。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医院检查病历时发现,肝损害超过51.85%。

非典型抗精神病治疗时,非典型抗精神药物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病例数相似。非典型抗精神病引起ADR包括两个原因:肝中毒和非典型抗精神病导致贪食,引起高胆固醇和高脂肪酸。高胆固醇水平导致肝细胞胆固醇水平升高,从而限制细胞摄取过程,破坏细胞骨架,损伤肝细胞。另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及其代谢物为半抗原和抗原,可引起人体过敏反应。

泌尿系统损害:主要不良反应是导致尿失禁和尿潴留。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乙酰胆碱收缩逼尿肌,促使排尿,而抗精神病药具有抗碱性作用,使膀胱逼尿肌松弛,导致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问题。

心血管系统损害:主要不良反应是导致低血压和心率改变。原因主要是使用抗精神疾病药物引起肾上腺素受体致低血压。个别引起QT延长综合征,是由于抗精神病药物阻断5-HT2A受体导致多巴胺释放增加有关。

内分泌系统损害:主要是易导致体重增加。现阶段研究抗精神病药物导致血液中抗泌乳素血症浓度增加,主要与下丘脑中多巴胺阻滞有关,影响下丘脑进食中枢,对于食欲的刺激增加。5-羟色胺拮抗功能已被证明导致不孕、溢乳和闭经问题;而喹硫平、阿立哌唑因致体内多巴胺受体部分激动和较低亲和力,而使血清泌乳素水平提高。此外,喹硫平可通过阻断多巴胺H1受体导致食欲增加、嗜睡和体重增加。类似信息表明,女性、儿童体重增加较为普遍,因此在治疗营养和活动指导期间,应将特殊人群体重控制在最低限度。

抗精神病药物较多,我院报告ADR病例在ADR患者的药物统计中,氯丙嗪总占比最高达:20例(33.33%),氯氮平总占比第二:13例(21.67%),奥氮平总占比第三:8例(13.33%)。不良反应中有2/3以上是神经系统有害反应。因此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方面,要尽量减少药物在治疗中联合运用,避免损害产生叠加效应。

综上所述,在抗精神病药物临床用药过程中出现的ADR多与药物作用机制有关。因此应当在治疗过程中减少药物联用,采取预防为主、仔细观察、及时处理等措施,最大程度减少ADR的发生,减低患者器官受损机率。

參考文献

[1]王涵,田春祥,宁平,等.抗精神病药致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20,22(8):466-470.

[2]马燕,杜亚松,李方捷,等.精神专科儿童青少年患者抗精神病药物的用药分析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9,22(10):1063-1067.

[3]苏中华,司天梅,于欣,等.济宁市精神病专科医院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住院患者的超说明书用药现状及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9,52(3):175-180.

猜你喜欢

临床用药不良反应
32546例疏血通注射液医院集中监测研究
分析心血管临床用药的常见误区并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抗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分析及其临床用药探讨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
心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研究
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误区分析
药剂科规范临床用药的安全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