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多维审视

2021-06-30刘燕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新时代

摘 要 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劳动教育实践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 新时代;劳动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0-0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02-0012-04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之中,重申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劳动教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尤其是面对当前社会存在的劳动意识淡薄、轻视体力劳动和劳动者、劳动价值模糊等错误的劳动认识问题,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研究,从理论、历史和现实多个维度审视劳动教育,对有效促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开展意义重大。

一、理论渊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是提高社会生产的办法,又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在现实性上塑造着人的本质,人在改造自然界和自身的过程中,创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正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人类不斷实现着自身和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以蒸汽机为核心的机器大生产逐渐替代传统的工场手工业,劳动资料从工具转变为机器,劳动工人不再以工具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而是通过操作机器来实现商品生产,劳动生产摆脱了人类劳动器官的限制,生产率得到极大的提升。与此同时,机器大生产也对劳动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机器大生产客观上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器大生产本质上是人将化学、力学等科学知识在生产上进行应用,以科学技术解决生产过程中动力不足、自然力使用受限的问题,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工业生产。生产方式的改变相应的要求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以往单纯依靠积累生产经验以提升劳动技能和劳动效率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工业生产的要求。劳动者必须要接受一定的教育和训练,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机器大生产的一般技术原理和技术操作,才能够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需要,承担机器大生产的任务。另一方面,机器的使用加重了对劳动工人的剥削,尤其是对妇女、儿童的剥削,不断摧残着劳动工人的精神和身体。机器的大规模使用,简化了生产程序,“主人的机器所起的作用,实际上比工人的劳动和技巧所起的作用重要得多,因为工人的劳动和技巧6个月就可以教完,并且任何一个雇农都可以学会”[1]。因此,妇女、儿童也能加入劳动生产大军之中,成了被资本剥削的对象。由于妇女和儿童相对更加恭顺温柔,反抗性小,更容易为资本家所掌控,他们受到的剥削和摧残也更为深重。儿童作为未来改造社会的革命力量,身心却在资本的压迫和剥削中不断受到摧残,对无产阶级完成改造世界,解放全人类的使命是极其不利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在继承和借鉴前人劳动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社会生产的实际状况,提出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观点。

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在综合考察资本主义现代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主要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工业技术革命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生产劳动中的科技含量增多,这要求劳动工人具备相应的科学技术素养。良好的科学技术素养必须通过劳动之外的现代教育才能够获得,劳动者通过接受教育,掌握现代生产需要的科学技术知识,用于指导自己的生产实践活动,才能提升劳动效率。也就是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意味着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现代生产的劳动者为目标的。其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培育无产阶级革命新一代最为合适的方式。在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条件下,儿童受到资本家无情的压迫和剥削,而“把未成年人变成单纯制造剩余价值的机器,就人为地造成了智力的荒废”[2]。当他们长大到不适于从事儿童工作时,由于长期从事简单机械的工作而又未能形成一技之长,他们的无知、粗野、体力衰退和精神堕落使他们不能如愿以偿地找到合适的工作,最终就会沦为罪犯的补充队。[3]因此,必须要开展对儿童的教育,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育和觉悟的提升,促进无产阶级新一代的健康成长。但是由于当时工人阶级生存环境的恶劣,儿童的父母无力供养其接受完全脱离生产劳动的学校教育,所以儿童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参加生产劳动就成了最合适的教育方式。最后,在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不仅是提升社会生产的方法,还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一方面,“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将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者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4]。人不再受社会分工的限制,而是能够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可以“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5],人不再被限定为单一的猎人、渔夫、牧人或者批判者的身份。另一方面,人们又必须参加物质生产劳动,在接受教育的基础上参加生产实践活动,既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运用和检验理论知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又能将脑力和体力相结合,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中,马克思从促进和改善劳动工人生存发展状况的角度出发,强调教育在现代工业生产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指出了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生产需要的劳动者为目标的。通过教育,人能够习得适应现代化生产的各项知识和技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同时这又能提升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对科技、人才的渴望更加强烈,培育能够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前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因此,当前我们开展教育工作,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服务中华民族复兴为教育的重要使命,针对我国人才供给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培育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以促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二、历史之鉴:把握好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尺度是开展好劳动教育的关键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改造旧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教育,我们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并提出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将劳动教育作为人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明确指出“我们在各种和各级教育工作中应该树立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的正确观点与习惯,应该肃清那种贱视劳动和劳动者的错误观点与习惯”[6]。通过对人民群众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和鼓励人民积极從事劳动生产和劳动创造,为社会主义经济恢复发展贡献力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农民及工人阶级子女得以享受接受教育的权利,中小学入学及毕业人数逐步增多,人民的文化水平得到普遍的提升,为处在困难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大量急需人才。然而,在当时的中小学教育工作中,一度存在着片面强调升学深造,忽略生产劳动教育的问题,导致大量的学生希望继续升学而不愿从事生产劳动工作,出现“学生都想当干部,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7]的现象。由于当时的教育建设水平有限,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继续升学的要求,大量的中小学毕业生必须从事劳动生产工作,教育供给和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就成为当时教育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缓解中小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国家先后颁布了《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劳动》《青年团中央关于组织不能升学的高校和初中毕业生参加或准备参加劳动生产的指示》《中央宣传部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等文件,强调学校教育在提高人们文化知识水平,为继续升学深造做准备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其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正确劳动观,增加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学习,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做准备,纠正那些认为生产劳动“丢人”“没出息”“没前途”,轻视体力劳动的错误认识,引导广大毕业生积极地参与到生产劳动中去。由此,劳动教育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逐步形成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劳动教育的地位被过分拔高,甚至超越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半工半读的双向教育变成了“只工不读”的单向教育。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领域针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展开了新的探讨,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等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得到完善。首先,改革开放前存在的轻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片面拔高劳动教育功能和地位的错误观念得到了纠正,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得到了重申。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要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8],要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创新发展,提高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满足国民经济各项发展的需求。其次,劳动技术教育和劳动观的培养成为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劳动技术教育课代替劳动教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必修课,劳动态度和表现成为学生操行评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习惯,同时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9]最后,劳动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随着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认识不断深入,我们党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强调通过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小学要鼓励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职业学校要实行产教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高等学校要加强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10]劳动教育逐渐为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代替,但“这种外延的不断拓展也造成了劳动教育实质内涵日益模糊不清,在实践中渐行渐远”[11]。

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始终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劳动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其中,如何把握好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尺度是开展好劳动教育的关键。只劳动不学习,或者只学习不劳动,对学生都是有害的,是无法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正如列宁所说:“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12]因此,开展劳动教育,必须要把握好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度,强化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变化发展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有效地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和指导。

三、现实意义: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

劳动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教育的优良传统,还是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选择。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时,将劳动素质视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备素养,劳动教育被纳入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之中,并明确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3]的劳动教育要求。劳动教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不可或缺的一环。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新任务和新举措,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具体任务要求上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规划和部署,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也为我们重新认识和把握劳动教育提供了依据和参照。

新时代劳动教育立足于当前劳动教育被弱化、淡化的实际,围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时代要求,呈现出新的特征。就劳动教育的地位而言,劳动教育不再仅仅是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手段或者是补充,而成为新时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不仅要同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相融合,通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塑美”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还要发挥自身作用,培养具备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能力的高素质劳动人才。就劳动教育的目标任务而言,新时代劳动教育大体包含了知、情、意、行四方面的内容。首先,引导人们对劳动形成正确的认知,认识到劳动对于人的生存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作用,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和武装人民大众。其次,培养人们“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观念,正确对待劳动和劳动人民,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再次,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引导人们在劳动实践尤其是体力劳动中磨炼意志、锻炼品格,形成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劳动品质。最后,鼓励人们将知、情、意落实到劳动行为之中,使“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在劳动实践中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就劳动教育的综合实施而言,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下,新时代劳动教育要贯穿于大中小学各阶段,同时将家庭的基础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和社会的支持作用相联结,形成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的重要作用,指出“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将劳动作为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观念不断交锋交融,相互碰撞,并通过新媒体技术渗透和融入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在冲击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同时,影响着人們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影响下,“不劳而获,一夜暴富”“及时行乐”成为部分年轻人的价值追求,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不良现象,加之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以及“学而优则仕”等思想观念的影响,社会中依旧存在着无视、漠视,甚至鄙视体力劳动者的问题。因此,要发挥劳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通过新时代劳动教育,使人们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为时代发展培养“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大军,“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14]。

(刘燕,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参考文献:

[1][2][3]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87,460,558.

[4][5]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8,165.

[6][7] 何东健.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8)[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22-23,286.

[8][9] 何东健.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607,2045.

[10] 何东健.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287.

[11] 李珂,曲霞.1949年以来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历史演变与省思[J].教育学报,2018(5):63-72.

[12] [苏]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63.

[13] 张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001).

[14] 习近平.习近平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N].人民日报,2013-10-24(001).

责任编辑:谢先成

猜你喜欢

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新时代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