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淄博市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2021-06-30张述凯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产业布局淄博产业转移

张述凯

摘 要: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经济布局产生深刻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淄博市这一典型的组群式城市,不断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为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致力于构建“五区三县+经开区”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模式。新时期,在探索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推动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东优、西融、南拓、北联”的城市发展路径。

关键词:淄博;区域经济;产业转移;产业布局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3-0101-03

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以梯度理论及其相关理论为核心指导开始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在研究中,有必要假设:在行政区划范围的经济内部,是以有效配置整合各种资源并使其最优化为先决条件的。同样,区域经济范围外部的所有行业部门之间具有不同程度上的关联性。

由于区域经济分布长期受制于行政区划影响的现实,区域经济规划发展的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内涵及其外延的相互关系上:一是对“内”经济发展的格局不够长远,对“外”经济方面的研究缺失,忽视了区域内、外协调效应对梯度转移的影响,如产业转移,仅限于本区域拥有的经济技术和自然资源及其社会文化资源等方面的流动。二是对要素资源等跨区域之间流动过于“同等级”研究,却忽视了存在着其他低梯度区域利用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三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区域之间,应该是一个不受区域限制的产品、要素、劳动力及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市场的动态过程(孙大斌)。因此,对区域经济研究应该运用市场学派的理论领域,展开动态分析。可见,以行政性为主的区划,必然更多地考虑“本”区域经济化的问题。事实上,应该从动态性和长远发展角度,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问题。

一、淄博市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演变过程及其问题

产业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体。比较新时代淄博市明确提出的“东优、西融、南拓、北联”的城市发展路径,根据淄博市生产要素分布、市场容量和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现实情况,由于行政区划制约区域经济发展,历史上对产业布局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在区域经济处于较落后的阶段,主要以行政性区划决定本区域的产业发展格局。从经济地理角度,淄博市这一组群式城市本身就是被行政性规划了的综合区域,是一个包含行政、经济、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集合体,淡化区域经济布局理论的指导性作用,虽然产业结构在表面上呈现出合理性,但其背后却隐藏了区域内尚未出现产业集聚效应的经济实质,因此难以厘清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性和不经济性问题。

在淄博的历史上,曾经将“五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定位于“五朵金花”齐绽放的格局,20世纪80年代,以“经开区”标志,先后扩大临淄、张店两区工业,并调整淄博市“三县”区域经济结构和布局。如“筹建齐鲁石化”增加化工基地,“行政版图上多了一个马踏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淄博经济发展空间受制于水资源缺乏和粮食不足的现状。但是,这种着眼于“局部”区划的资源调整,却不利于周围区域经济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区域北端以粮、棉、造纸业为主的高青、桓台两县划入淄博市,打乱了滨州市﹙前惠民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划布局。尤其不利于农业、果林以及马踏湖和黄河两岸水上养殖业。事实上,一个地区的稀缺资源(如廉价农产品和自然资源等),其短缺部分可以通过外贸途径予以解决。二是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本区域的经济实力,但是临近地区资源的缺失,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如临淄地区农业的损失、环境污染治理费用、两地间石油运输费用增加等。三是临沂地区的沂源县,并入了工业发达的区域淄博市,行政区划的因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种情况一般来说,在工业经济发展时期,自然而然地会形成立足工业经济、拉动农业发展的区域布局。结果,从产业关联性上,淄博、滨州和临沂等多个区域之间资源的整合,很有可能偏离了“1+1>2”资源理论的要求。

实际上,某些跨区域的资源并非一定要通过行政区划的方式获得。如原惠民地区和淄博市之间的水資源,可以通过水利管理部门与地方共建引水工程的方式解决。假设高青仍然属于现滨州管辖区域,其后国家实施的“引黄工程”便是最佳的可行性方案。显然,侧重于行政性区域划分的“五区三县”,其所关注的区域经济的重点是为了“占有”资源而不是“共享”资源,更缺乏从系统性的高度来规划产业布局的可能性。

2.淄博市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案例分析。由于多种产业并存发展的需要,刘易斯农业和工业二元产业优化的假设,不能继续简单地作为区域经济研究的主要对象,需要超越组群式城市内部的产业布局现状,分析“区域经济范围内”和“区域经济范围外”的发展格局。

在区域经济范围内,按照Walter·Christaller中心地理论,淄博市各区、县在整体上符合以交通线为最优的原则。历史地看,五区的中心地带,都是处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线上:在南北方向的主要交通线上,以冶金、建陶、建材产业为主的博山区,以耐火、矿业产业为主的淄川区,以物流、机械制造、铝加工、药品制造业为主的张店区;在东西方向主要的胶济线上,分别以石化产业为主的临淄区,以及西部的周村区。各区处在城市间的交通主干线上,临淄—张店—周村“横向”和博山—淄川—张店“纵向”汇成一个“T”字形城域经济格局。其明显的特征是,城区“五朵金花”的工业产业尚未越过胶济线铁路向北“两县”域拓展,同样,也是少有向南部“县”域产业转移的现象。整体上,淄博市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布局是合理的见图1。

在区域经济范围外,从区域经济布局理论角度,淄博市组群式城市内各区域原有行业的资源,不能进一步满足区域经济范围内的调整和优化,更加需要与外部区域经济之间的联合;鉴于老工、矿产业发展的不景气状况,淄博市加强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其中,产业转移主要的出发点是寻求廉价的要素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从经济地理角度,南北“纵”向的交通优势因老工业基地的衰弱而丧失,博山区陶瓷产业转移向北延伸至淄川区或其他地区。同时,张店区原有的钢铁、铝加工、药品制造等产业转移的方向北延,迁移到“吨粮产地”桓台县,农业县逐渐被工业产业转移所侵占。20世纪90年代左右,济青高速公路是张店区与桓台县“区县”的南北分界线,而“区县”界线首先被盲目扩大的“经开区”所掩盖,90年代中期后,“区”中的大量工业性产业转移到了“县”域,现在“吨粮县”的农业土地被非农业产业征用,大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区县”两区域已经“半”城市化。结果淄博市原来“T”字形的产业布局,已经演变成为“十”字形格局见图2。

事实上,两种布局形式的转变,其真正的动因源自经济发展的短期效应所致,主要的投资出发点是基于廉价的农业土地,而不是整体布局上的合理性的产业调整规划。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十”字形布局的一部分是以失去农用耕地为代价的,从某种意义上,新的布局反映出“工业圈地”的政策问题。其深层次原因就在于:各级掌握土地使用审批权的部门和个人受到了寻租所得利益的驱动。

3.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看,一个区域经济布局规划是离不开该区域及其辐射周围的地理条件的。而这种跨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的前提是,淡化行政性区划的管理职能,重视经济区域化的合作职能。这样才有可能反映在产业布局上以“经济性”为切入点,而不是以“行政性”为出发点,从而真正取消区域之间种种壁垒的制约,选择具有较大市场占有比例和较大发展潜力的产业重点扶持。

从现实发展状况看,淄博市已经形成了“东西南北中”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格局,“五区”北部的桓台、高青两县农业区域和南端沂源县的林业,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与工业相关联的产业;影响了三个县原有的农、林、养殖以及新兴的旅游业的发展。由此,“西融”“北联”两个区域基本上形成了高新区、经开区、文昌湖旅游区、淄博新区的一体化布局;而“东优”“南拓”两个区域正在以主城区南部生态产业新城和东北部先进制造业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龙头,重新规划纳入经济一体化发展新蓝图;“中心城区”构筑高端教育、医疗、商务、金融、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增强整个组合型市域在全省乃至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集聚功能。

二、淄博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整体产业布局上看,通过近三十年的市场调节和政策性干预,该区域经济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呈现出由“T”字形转向“十”字形的变局。建议及对策如下:

1.重新调整“十”字形布局,逐渐回归“T”字形布局。重中之重的是防止“T”字形布局演变为“倒T”字形布局的可能性。即南部博山区和淄川区的主要工业基地全部向北转移到北部的桓台、高青两个农业县。比较理性的做法应该是在三县中,桓台立足发展“吨粮县”的优势和马踏湖的渔业养殖,高青县则要充分利用棉花、瓜果种植和濒临黄河渔业等独特资源优势,并且这两个县还可以跨区域与滨州市共享黄河“不竭的水资源”。同样,林业资源丰富的沂源县应该与临沂老区联合发展现代旅游业,凸显野外原生态旅游和绿色农业尤其是经济作物的特色。在调整产业布局过程中,不能以牺牲“三县”所独有的资源为交易成本。其实,“五区”的产业发展应该以重组并购原有资源和技术创新为主,不能简单地利用产业转移的方式,大量获取县区的廉价土地资源而发展非农产业。

实际上,政策上的“圈地”,就是淄博市产业布局失控无序的最主要原因。在短期内“圈地”可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从长远发展的结果看,“圈地”不仅会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经济性问题,还很有可能出现“五区三县”畸形产业化的状态。准确地说,在区域经济范围内不同产业及其产业之间的发展失去比例性、协调性和平衡性。

2.淄博市“东西南北中”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分布格局。一是充分占用紧邻交通线的运输优势,产业集聚沿着“东—西”方向的胶济线和济青高速予以布局,东部临淄区集中石油化工产业,西部周村区集中文昌区水上养殖、经濟农作物生产、家庭丝织、王村制醋和城区内古商业文化旅游业,以及张店新、旧两区的商业和房地产业。二是从国情大局出发,恢复江北“吨粮县”的原貌,农耕地不可随意征用,清理整顿越过济青高速以北的工业布局,回归“T”字形布局。即与“南—北”方向相关的区域产业布局集中在“张店—淄川—博山”的铁路和省道等运输线上,尽量缩减厂矿企业在布局上对其他土地的占用空间,既能实现产业集聚的目的,降低本区域的运输费用,又能节约土地资源发展农业生产。

经过这样的调整,才会避免出现“十”字形布局继续向“北”侵占农地的可能性,并且也不会出现张店中心区南面“淄川—博山”产业转移的盲目性,防止出现“T”字形布局转向“倒T”字形布局的可能,进而达到以最少量的土地空间,使淄博市产业布局得以新的优化。

三、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

根据韦伯“集聚因子”决定的区位空间布局,当今条件下,淄博市越来越依赖于跨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支持。随着区域经济的深入发展,组群式城市的产业布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即区域合理性布局主要考虑的是运费、劳动资源和聚集因子以及区域内所形成的产业布局,从前面分析看,淄博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演变进入了一个更广泛研究的领域。主要表现为:

1.没有引导产业转移形成集群,进而发挥出不同产业的集聚效应。缺乏分析产业集中度高低不一的问题,更没有借此研究因集聚而带来的竞争实力。如,对于济南市东扩与章丘联合,与莱芜市合并的典型案例,缺乏第一手资料,不能有力地实证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

2.产业转移不单是指从一个区域迁移到另一个新区域,也不是偏离整体产业布局而任意转移到某一资源丰富区域。其实,仅从产业转移角度,组合式城市也不宜过度强调区域内的产业调整,否则,某些产业转移只会利于局部,却无益于整体产业布局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责任编辑 马 学]

猜你喜欢

产业布局淄博产业转移
元宇宙价值链与产业政策研究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我国风电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我国都市工业园的家具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关于江西省高铁经济发展的思考
诗意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