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阈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

2021-06-30杨跃辉

今传媒 2021年4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媒体

杨跃辉

摘 要:新媒体的出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借助新媒体渠道讲好中国故事,掌握对外传播的主导权,是中国“走出去”战略在新时代的重要任务和现实课题。如何能够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建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效传播途径,是本文重点所探讨的问题,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关键词:新媒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4-0001-03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规则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能否得到更多的国际共识对解决国际政治中的许多问题非常关键,充分利用新媒体做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有助于提升中国软实力

软实力的提出者约瑟夫·奈认为:“国家的软实力来源有三种,即对他国有吸引力的文化、在国内和国际上能够得到遵循的政治价值观、被视为合法且享有道德权威的外交政策”[1]。文化软实力是构成一国综合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文化本身并不等同于软实力,一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通过传播并得到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认同才能真正转化为本国的软实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过程正是中国国家软实力形成和强化的过程。2013 年 3 月 23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演讲中指出: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2015 年 9 月 28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演讲中呼吁“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3]。此后,习近平主席还多次在重大国际会议上介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同,并被多次写入了联合国决议,中国的国际地位也随之不断提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合”“大同”等思想之中,体现的就是存异求和、搁置不同,在共同发展中获得“和”。就当代中国思想体系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无疑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次有力表现。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新的国际关系建立

创建公正、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是近代以来国际社会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正如 2017 年 1 月 18 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所言,“从 360 多年前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 150 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从 70 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 60 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4]。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后再一次由中国提出并被国际社会高度认同的国际关系准则之一。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秦亚青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构建以平等公正、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秩序,与西方传统国际关系中的主流秩序观形成了鲜明对比”[5],为构建一个全新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体系提供了更多可能。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效传播为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世界已经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全球安全和经济风险加剧;全球地缘政治矛盾、地区局部冲突频发;恐怖主义袭击层出不穷;气候变化威胁愈加严峻;逆全球化思潮不断加剧,等等。如何才能更好地应对人类共同的挑战,成为国际社会不得不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而西方国家给出的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矛盾转移等回答显然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这种矛盾令全世界意识到全球治理亟需方案創新。此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运而生,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到文明交流、生态建设,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了一个个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促进政治、经济、 安全、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全面、包容的内涵,涵盖了全球治理的各个领域,用全球化、全人类的视野和思维来构建全球治理理念,是对全球各类共同体的进一步概括和升华。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否认人类社会的差异和国际交往的复杂性,而是推崇包容的理念,倡导通过共担责任、共享利益来推动全球治理的民主化,用共同发展、互惠合作摆脱丛林规则和零和博弈,从而缓解不同国际主体之间的矛盾。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

(一)国际话语权处于弱势地位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长期以来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缺失,当前国际社会的传播机制本质上还是建立在西方主导国际话语权的基础之上。我国一直以来未能够充分掌握国际话语权优势,究其根本原因,仍然是西方国家长期持有冷战思维的影响,由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西方国家中一直存在一种声音,即中国的崛起必然会对西方国家带来巨大挑战,甚至会出现“修昔底德陷阱”式的战争。正是由于这种思维的根深蒂固,中国在海外寻求话语权的努力收效甚微,以中国大力发展的孔子学院为例,在多个国家也遭到了官方的刁难与阻碍,他们对中国的发展始终未能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予以接受。西方话语霸权机制下必然会以宣传西方政治体制、国际规则为首要任务,主张西方文明为全球应当共同遵守的规则和标准,建立一套以西方制度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对于以中华文明为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很难接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文明主导下的国际治理显露出弊端,这为中国掌握国际话语权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提供了认同的基础。

(二)传播方式较为传统单一

从目前的传播情况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主要还是以国家领导人外交访问时的重要讲话以及党刊党报等官方话语主体为主,还有以出版《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多个语种翻译本对外传播的方式,这些传播方式相对比较传统单一,对新媒体的利用还不够充分。习近平主席在重要的国际会议上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得到了多国领导人对发展中国家的认可,在各国官方层次形成了较好的互动传播。但在民间层面,对各国人民群众的传播还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普通民众对国事访问、国际会议的关注度并不会太高,通过官方渠道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机会就更少。这也正是我们习惯于传统媒体宣传所存在的不足,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新媒体发展创造了极大的便利,Facebook、Instagram、Twitter、Tiktok的出现对信息的传播方式带来了颠覆式的创新。我们对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还缺乏足够的把握和应变能力,对新媒体传播的方法、手段、技术运用还不够娴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相对缺失,这就导致我们在利用新媒体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

(三)传播效果不够突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要经历认知-认可-认同三个阶段,从习近平主席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开始,便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随着在多个重要国际场合的不断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广为国际社会所熟知,国际传播度较高,可以说已经走出了认知阶段。但是,从认可度和传播效果来看,并不十分乐观,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各国一直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存有疑虑和困惑,甚至排斥和对抗,在他们看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会威胁现有的国际秩序,挑战既有的全球霸权统治,因此大肆宣扬 “中国威胁论”,这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造成了很大困扰。如何实现从“热度”到“效度”的传播,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下一步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新媒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新媒体,打造多元化传播方式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新”字,虽然关于新媒体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其中公认的特点便是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在技术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变化。新媒体的出现开启了全新的传播时代,已经渐渐成为世界接收新闻的主要方式之一,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较为灵活,西方国家很难完全垄断新媒体的信息传播,这为我国传播介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Facebook、Instagram、Twitter、Tiktok、微信等新型社交平台具有开放性、包容性、互动性等特点,可以跨越地域和时空的限制,甚至突破语言障碍,加强各国民众之间的交流,有效弥补了官方主流媒体的空白和不足。新媒体的受众之多,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不仅可以让民众有效了解相关信息,也可以扩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范围,还可以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更加生动立体的形式展现在各国人民面前。传统主流媒体也可以借助新媒体的渠道,扩大传播的受众面,提升中国新闻在世界新闻中的份额,扩大我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中的影响力,以此更好地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二)拓展民间宣传渠道,构建软传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6]。在新媒体视阈下,国际传播不仅要做好官方宣传,更要涵盖民间的话语场,一般而言,受众对官方媒体的强势传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拓展民间传播渠道,用好新媒体,善于选取生活化、平民化的“碎片化”内容,从小处、细处着手,进行接地气式的传播,更利于取得良好效果。例如,李子柒的短视频就是采取最简单平实的方法把中国传统农村田园生活中的一些片段选取出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也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要充分用好民间渠道,构建软传播体系,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挖掘能够引起受众共鸣的故事,增强共情能力。相对于强势传播,软传播的交流模式更加平等客观,营造出一种积极的国际交流气氛,更能提高民众的接受度,淡化“逆反心理”。

(三)建立高素质队伍,推动国际传播工作专业化

新媒体下做好国际传播,除了技术新之外,更重要的是理念新,这就促使我们要转变观念,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国际传播力量,提升外宣工作质量。虽然目前我国的传媒行业人员众多,但是真正既熟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又了解国际传播模式的高级复合型传播人才却十分匮乏,工作理念也更多局限于传统的官方主流渠道,对新媒体的运用也不够熟练。把中国理念传播出去,是一项非常专业化的工作,除了要熟练掌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外,还要熟悉国际媒体的传播机制,了解被传播对象的特点,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很大,并不存在一种放之各国皆可行的传播方式,这也迫切要求我们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队伍,对国际传播、国际关系、中国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除了具有卓越的专业能力,这支队伍还必须能够坚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开阔的视野,真正热衷于我国的国际传播事业,努力让世界倾听到中国声音,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推动人类发展的新型国际秩序。

参考文献:

[1] Joseph S.Nye, JR.“Think Again: Soft Power”[J].Foreign Policy, 2006(2).

[2] 習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3-03-24(002).

[3] 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9-29(002).

[4]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20.

[5] 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光明日报,2017-10-17(005).

[6] 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人民网,2018-08-22.

[责任编辑:杨楚珺]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媒体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