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肾癌患者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后不同体位干预的效果*

2021-06-30周泽宇王良梅张青

西部医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卧位肾癌体位

周泽宇 王良梅 张青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泌尿外科,江苏 南京 210000)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是目前治疗小肾癌的重要措施,其相比于传统手术方式具有更大视野[1],且借助机器腕臂使手术操作更为灵活,与术者默契配合,从而准确缝合肾血管等组织,使手术创伤更小,促进患者术后更快恢复[2-3]。患者在肾部分切除术后通常需要保持绝对卧床休息,时间为1~2周,从而避免肾脏继发性出现。但传统卧位不仅影响患者术后舒适度,并且会增加体位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对其术后恢复造成阻碍[4]。但目前临床对于机器人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后患者的体位干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为此在本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后小肾癌患者给予改良体位干预,对比常规体位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后小肾癌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纳入标准:①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肾肿瘤者。②肿瘤直径在4cm以下者。③术前各脏器官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者。④术前肾小球滤过率在正常范围内者。⑤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者。②存在手术或麻醉禁忌症。③多发、复发性肾肿瘤者;④伴淋巴结或其他器官转移者。⑤存在上腹部手术史者。⑥存在肾结石、肾盂肾炎等其他肾疾病者。⑦存在语言表述困难、沟通障碍者。⑧1年内有血栓形成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术后返回病房后均嘱咐卧床3d,干预人员严密观察其生命特征,并给予常规吸氧、引流管及导管护理。术后3d嘱咐患者进行自主翻身,术后4d进行下床活动。观察组患者在术后返回病房后,待麻醉清醒6h且无活动性出血后给予改良体位干预。术后给予舒适卧位,抬高患者床头至20~30°,给予颈部、足踝部垫软枕,并协助患者翻身每4h一次,并在其腰部垫软枕,维持10~20min,嘱咐患者取常规屈膝屈髋姿势,并保持四肢肌肉放松,双上肢可自主活动,但注意避免大幅移动或腰部扭动情况。对照组在患者回病房后在麻醉清醒后取传统卧位,每8h进行一次翻身,尾骶部用薄膜贴减压,不抬高床头,双下肢避免屈膝屈髋。

1.3 观察指标 ①舒适度:采用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CQ)评估两组术后3d体位舒适度情况。该量表共28个条目,分为生理、社会文化、精神及心理维度,采用1~4级评分法,1分为非常不同意,4分为非常同意(反向问题评分相反),得分越高则患者舒适度越高。低度舒适:评分<60分;中度舒适:评分在60~90分之间;高度舒适:评分>90分[5]。②疼痛程度: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对患者术后1、3d的腰背部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共0~10分,0分为无痛,10为剧痛,评分越高则患者疼痛程度越严重[6]。③并发症:观察并统计两组术后外科干预出血、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资料对比 对照组患者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37~80岁,平均(53.69±6.30)岁;肿瘤直径为2.1~4.2cm,平均直径为(3.4±0.9)cm;发病部位为左肾者26例,右肾者22例;BMI指数为(24.63±2.36)kg/m2。对照组患者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35~81岁,平均(54.02±6.63)岁;肿瘤直径为2.2~4.3cm,平均直径为(3.6±0.8)cm;发病部位为左肾者25例,右肾者23例;BMI指数为(23.98±2.61)kg/m2。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舒适度 观察组干预后GCQ评分高于对照组,且术后3d舒适情况由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后GCQ评分情况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GCQ score after interven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3 疼痛程度 观察组术后1、3d的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1、3d的NRS评分比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NRS scores of 1 and 3 days after 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4 并发症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n(×10-2)]Table 3 Comparisons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3 讨论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且术后远期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低,因此已成为小肾癌治疗的首选措施[7-11]。以往传统理念中,肾部分切除术后发生外科干预性出血的产生原因与其术后腰部肌张力上升、腰背部活动相关,因此患者在术后需要绝对卧床休息1~2周,但长期卧位会引发患者极度不适感,并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此需给予患者有效体位干预[12-1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GCQ评分高于对照组,且术后3d舒适情况由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术后1、3d的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改良体位干预可有效提高小肾癌术后患者的舒适度,缓解术后疼痛感。分析原因主要为,舒适度作为现代医疗服务中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随着患者需求度不断提升,对术后舒适度的要求也明显上升[14]。通常人体平卧的耐受极限时间为49~75min,在超出此时间范围后会难以忍受,且肌肉组织产生的致痛物质会引发累积性损伤,引发颈背部肌肉出现体位性并发症[15-16],且患者术后传统卧位会使肺活量下降。所以肾部分切除术后患者通常会出现术后舒适度较差、卧床依从性差等[17-18]。而改良体位干预中,通过抬高患者床头,并于颈部、足部放置软枕,定期轴线翻身,并嘱咐患者正常屈膝屈髋,以充分放松,从而促使患者各部分肌肉受力均匀,缓解因长期被动体位卧床而产生的酸痛感,使其身心处于完全松弛状态,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其提升术后舒适度,缓解疼痛程度[19]。此外,通过让患者术后正常屈膝屈髋,并于翻身后垫上翻身枕,从而帮助患者下肢静脉回流,缓解卧位时皮肤受压,以降低下肢深静脉、压疮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20]。本文对于传统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后体位改变是否存在相同优势尚未进行研究,今后应扩大样本量做进一步研究。

4 结论

改良体位干预应用于小肾癌患者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后,可有效提升患者舒适度,缓解疼痛感,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卧位肾癌体位
后路全髋置换术后髋关节保护体位影响脱位率吗?一项7项研究6 900例荟萃分析/CROMPTON J,OSAGIE-CLOUARD L,PATEL A//Acta Orthop,2020,91(6):687-692.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分娩镇痛与体位管理联用于产妇中的效果观察
体位对轻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睡眠结构的影响
躺着就心痛!卧位型心绞痛怎么破
做个B超就能及早发现肾癌
站立位与卧位X线摄影对腰椎曲度测量影响的研究
肾癌组织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p73及血清IL—17表达的临床意义
睡姿不对,当心病情加重
孕30周胎位不正能转过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