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警战救技术标准化培训课程应用效果评价

2021-06-29刘红梅王振国孙圣凯陈孝储赵淑珍潘威宇汪治勇刘元东

武警医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参训海警学时

刘红梅,王振国,孙圣凯,陈孝储,赵淑珍,高 飞,潘威宇,汪治勇,刘元东,苏 彬

海警担负海上维权执法重要任务,由于医疗力量建设起步较晚,海警卫生人员的能力提升和建设仍需重点关注。从前期我们在海警基层单位实施战救技术培训的情况来看,存在诸多问题,如卫生人员紧缺,一人兼多职的现象普遍存在,任务繁重,无法实现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基层战救技术培训教材和教具缺乏,培训授课实施困难;缺乏教员,尤其是懂战救技术的教员,工作人员基本靠自学,所学技术标准不统一;培训模式多种多样,考核标准不一致。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课题组2020年组织专家、教员,针对海警遂行任务特点,根据教材内容及海警自身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标准培训课程。为检验此项标准课程的实施效果,随机抽取了海警3个单位,组织基层卫生人员(包括医师、卫生员)以及普通海警人员(不限岗位)进行标准化课程培训;同时在海警新入职人员驻训点医师培训班也实施了战救技术的标准化培训课程,以检验课程效果。本研究旨在对此项标准课程的效果进行评估。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20年武警特色医学中心试行战救技术标准化培训的海警3个单位的部分参训人员,以及海警新入职人员训练点医师培训班的参训人员,收集相关问卷资料和培训考核成绩。共有61名参与问卷调查,其中56名参与标准化培训,培训时间为20学时。对照资料采用2018-2019年某部群众性战救技术练兵比武活动中收集的培训对象的考核成绩,共计321人次,培训时间为4学时;以及2018年某部特战队员骨干培训班战救技术培训成绩,共计56人次,培训时间14 d。

1.2 标准化培训方案 标准化培训课程共计20学时,其中理论3学时,实践17学时,分2 d进行授课,设置8项技术、12项内容,由我中心组织专职教员,按照课程设置要求进行培训授课,具体教学实施方案见表1。对照资料中,4学时培训方案主要包括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通气和心肺复苏等六项战救技能,以实践授课为主;14 d培训方案在六项基本战救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医疗知识和相关拓展训练,理论授课与实践授课学时基本相等。以上授课教员均为专职教员,授课模式、方法和内容相对一致。4学时和14 d授课模式的具体教学方案略。将课前问卷内容以及收集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录入Excel表格进行整理并分析。

表1 海警战救技术标准化培训教学实施方案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检验应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计数资料应用Pearson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或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 果

2.1 参加标准化培训人员背景分析 实施标准化培训前,对61名参训人员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了解授课对象背景情况。共收回61份问卷,其中医师17份,卫生员15份,普通人员29份。卫生人员(包括医师和卫生员)中男25名,女7名,普通人员29名均为男性。参训医师从事卫生岗位的时间为刚入职至23年,平均(4.79±6.04)年;卫生员工作时间1~13年,平均(4.45±5.06)年。近3年中,参训医师中无人参加过战救技术相关的培训,卫生员中有6名(40.00%)参加过相关培训,14名(48.28%)普通工作人员参加过相关培训,具体见表2。

表2 海警参加标准化培训人员一般情况调查

2.2 参加标准化培训人员培训前后成绩 (1)理论考核:参训人员理论考核试卷内容根据人员类别不同而有所差异, 满分为30分。培训后,所有人员总体成绩较培训前明显提高,从培训前的(17.29±4.24)分增加到培训后的(21.91±3.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医师和普通工作人员的成绩增加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卫生员的理论成绩培训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2)技术操作:三类人员技术操作为统一评分标准,因此操作成绩未划分人员类别,满分100分。培训后,参训人员总体操作成绩明显提高,从平均(30.53±33.10)分增加到(77.93±21.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技术操作的成功率也明显提高,从培训前的24.05%增高到84.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3 各类人员培训前后基础理论成绩

表4 各类人员培训前后技术操作成绩

2.3 不同培训模式考核成绩分析 由于14 d培训模式中无医师和卫生员参与,因此数据空缺。医师培训20学时的理论成绩明显高于培训4学时的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5)。卫生员的成绩无明显提高;普通工作人员的理论成绩,随着培训时间的增加明显增高,培训14 d的成绩最好,各组间成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5)。 所有人员总体平均成绩比较,14 d培训模式下理论成绩更好,3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培训前,三种培训模式的参训学员操作成功率均不高,平均成功率为22.19%,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培训后,各组间操作成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培训时间的延长,操作成功率明显增高,4学时培训的操作成功率为60.45%,20学时培训模式的操作成功率为84.82%,14 d培训模式的操作成功率可达93.75%,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6)。

表5 不同培训模式理论成绩比较

表6 不同培训模式操作成功率比较

3 讨 论

由于我国海域广阔,且呈离散分布,在许多情况下伤病员立即后送是不现实的,为此,医疗保障必须尽量靠前。伤病员在前线的留驻时间可能延长(可长达6~30 h)[1];而且,由于前方卫生资源不足,需开展广泛、准确的自救互救,以维护伤员生命[2]。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海警医疗建设仍显落后,针对海警特殊任务环境下的战伤救治技术相关培训仍未形成统一标准。

在前期课题组进行的海警现场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不利于培训进展的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培训对象难以集中到位。由于任务繁重,参训人员难以按教学计划集中上课,或难以完成整学时培训,只能接受部分培训;卫生人员则多分散安排在各个舰船上,无法下船进行学习。(2)教材教具缺乏、落后。在此之前,很多海警基层没有战救培训相关的教材,更没有针对海警自身特点的专门教材;教具缺乏,有的基层单位甚至仅有三角巾包扎包,目前在全军较为普遍应用的旋压式止血带、急救创伤绷带均未配备。(3)教员缺失。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海警基层单位几乎没有可以胜任的战救培训的教员,很多基层卫生人员未参加过战救相关的培训。从本论文结果中即可看出,参加调研的医师近三年无一人参加过战救培训,卫生员的培训率也仅有40%,这种情况与岗位调整、很多医师为新入职人员有关。因此,海警的战伤救治培训可以说是处在新起步阶段。

针对海警目前战救培训的现状和需求,课题组组织专家专门针对海警撰写了系列培训教材。结合培训对象的不同需求和特点,以及目前国内外较为流行的“简短理论授课+分项技能操作练习+综合模拟训练+录像回顾分析讨论”的培训模式[3],率先形成了海警人员的“标准课程”,包括培训大纲、课程设置、教材、授课模式及考核标准。从试验性授课效果来看,基本达到培训目的,学员能够掌握基本理论和绝大部分操作要领,操作成功率超过80%,20学时的授课已经达到培训目的。虽然14 d的培训效果更好,但从时间-效益比来看,普通工作人员20学时培训更为合适,而4学时的培训更适合有培训基础,或需要技能强化培训的对象,如临战前培训。而且,从课程推广角度来讲,20学时的课程短小、精炼,内容浓缩,更易于在普通工作人员中实施和推广[4]。

能力的建设应当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同步建设,在完善医务人员能力建设的同时,装备、器材的建设同样重要。在此次试验性培训过程中发现,四折担架、脊柱板担架等器材在舰船环境下并不适用,应当配备舰船专用担架或背负带;另外, 战救物资在舰船有限空间的配置也需要大力研究,既要优化空间利用,又便于及时取用,这也是我们今后大力研究的方向[5,6]。

猜你喜欢

参训海警学时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时数调查研究
山东莱西加强公务员试用期培训
学习不是“刷学时”
“师太”扛枪
完善“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