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浅情深话摩诘

2021-06-28焦健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1年1期
关键词:抒情诗王维

焦健

【关键词】语浅情深,王维,抒情诗

统编教材的精读课文中,共选了三首唐代诗人王维的诗。除了《山居秋暝》以外,另两首诗并非传统教材所侧重的山水田园作品,而是表现亲情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年级下册)和表现友情的《送元二使安西》(六年级下册)。这两首绝句,于浅显的语言中暗藏深情,可谓语浅情深,很能体现出王维诗抒情方面的特点。

一、语浅情深的王维诗

盛唐诗坛上,王维是一位极负盛名的诗人。与当时诗坛上同样大放异彩的诗人李白相比,二人的抒情方式完全不同。李白的诗情感狂放而执着,抒情奔放飘逸,常借长风巨浪、流云飞瀑等意象抒发自己磅礴的气势与情感。而王维则恰好相反,他常借朴素的语言,常见的意象,表达出含蓄深隽的情味。宋人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曾评价王维诗:“词不迫切而味甚长。”刘大杰则评价王维的诗:“在这些诗里,作者善于用浅显的诗歌语言,表达深厚的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一种抒情诗中独有的美感。”陈铁民也说:“由于主观的情完全溶解于客观的景中,几乎无迹可寻,所以这类作品,更显得蕴藉含蓄,意趣悠远。我们只有使整个心灵沉浸到诗歌所创造的境界之中,才能探察到诗人深层的情感潜流。”

具体到世人熟悉的作品,刘拜山曾经评价《相思》道:“借红豆表己之相思,愿人之毋忘,风神摇曳,韵致缠绵。托物抒情,言近意远,是右丞五绝独造之境。”的确,“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短短十个字,语言朴实无华,但细想来,主人公不送物件,不说祝语,却将一片离情都寄托在大自然中的红豆上,这是多么的超然脱俗。也只有红豆,能在寄托乡思和友情的同时,以它的颜色美象征感情的热烈,以它的自然美象征感情的纯洁。又如,刘大杰曾评价《杂诗三首》(其二):“这一首,是可以作为抒情诗的。他抒的情,是那么恬淡,那么超然,真有一种特妙的理趣。”是的,“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女主人公能清晰地记得自己故居窗上雕刻的精美花纹,能记得窗外有梅树,又能在心中默默推算来人来时的日期,再将一片心思放在窗前梅花开与不开之上。这体现出她的一颗真心、一片痴意。不难想见,女主人公不仅思念故里,她更在意的是自己未出阁时所处的环境和四季的景物变化,以及四季轮转中自己慢慢成长所带来的美好回忆。这种复杂而细腻的女性心理,诗人仅透过一段浅白的问话,便将其表现得如此深刻。

以上的例证说的其实都是王维诗语浅情深的特点。针对这个特点,本文分别围绕统编教材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之亲情及《送元二使安西》之友情来进行解析。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亲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客居长安时写下的,诗中写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首句中的“独”字强调诗人孑然一身的境况,写出了孤独的感受,为后面的“思亲”作第一层铺垫。“异乡”之“异”不仅写出了诗人身在他乡的寂寞,还暗藏比较之意,“异”字具有“不同的”“奇怪的”意思,所以“异乡”与“他乡”不同,“异”字暗含作者对长安这个大都市的排斥心理,这为后面的“思亲”作第二层铺垫。“异客”之“异”,一方面是对前一个“异”字的强化,再次强调自己的寂寥;另一方面,它也体现出在诗人心中,自己并不被长安所接纳。在当地人的眼中,他一直被看作外来的“异类”。这又为后面的“思亲”作第三层铺垫。这句诗的妙处在于作者写出了两方面的感受,从自己这一方来说,“獨在异乡”,身心孤独;从长安一方来说,自己“为异客”。两处着笔,更将诗人心理上的孤独加深了数层。

第二句诗借助第一句诗所作的铺垫进行抒情。从字面意思考虑,“每逢”写出了每年都会出现重阳节思乡之情,而产生这种规律性情感的原因自然是因为作者时时思念亲人,这抒发出第一层思亲之情。“佳节”指的是重阳节,“佳”字凸显出重阳节带给诗人美好的回忆,而这种美好的回忆,正是浓浓的亲情带来的,这是第二层思亲之情。“倍思亲”的“倍”字看似平凡,却起到了化虚为实的作用。在客观世界中,思念的程度是不可度量的,以“倍”字加于“思亲”前,将抽象的思念具体化、形象化了,使亲情不仅可观、可感,而且能成倍增长,这抒发出第三层思亲之情。另外,诗人既强调“每逢佳节倍思亲”,那反过来想,平日“未逢佳节”之时,作者也应是无时无刻不在思亲的。这又是第四层思亲之情。

后两句诗将诗人的思亲之情具体化、形象化,更是全诗的精髓所在。前人往往将其与《诗经》中中《魏风·陟岵》一篇比较。如明人唐汝询也在《唐诗解》中认为这两句诗“词义之美,虽《陟岵》不能加”。清人沈德潜曾在《唐诗别裁集》中评价这两句:“即《陟岵》诗意,谁谓唐人不近三百篇耶?”《魏风·陟岵》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日: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日: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魏风·陟岵》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开创性地采用了“对面着笔”的手法来写情。从诗歌作者的角度来看,登高远望父母兄长的行为体现出“我”对亲人的挂念,而从其父母兄长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关怀、叮咛又体现出亲人对“我”的挂念。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我”会想象出父母兄长那么具体的语言?这是因为“我”从前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候,关系亲密而融洽。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才会知道他们此时此刻能和“我”两两相望,互诉衷肠。也就是说,能如此具体地想象出“对面”的情境,这本身就体现出作者的无限深情。

实际上,如果结合其他唐诗佳作来考虑,很多作品都运用了“对面着笔”的写法。例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借想象中思妇之行为,写出游子对远方妻子的关爱。杜甫在《月夜》中写道:“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人也借助想象中儿女的心理,写出自己对他们的挂念。王维这两句诗亦然。“遥知兄弟”是“我”挂念“他”,这是第一层亲情;“兄弟”觉得“少一人”是“他”挂念“我”,这是第二层亲情;“我”能想象出兄弟登高,遍插茱萸的具体行为,这又体现出自己了解对方,把对方的行为习惯放在心上,这是第三层亲情;更难得的是,“我”不仅能想象出对方的行为,还能了解对方为“少一人”而惆怅,这又把诗人和兄弟之间的亲隋加深了一层,这是第四层亲情。

值得注意的是,与《春江花月夜》《月夜》等作品相比,王维这两句“对面着笔”的诗句,在抒发深情时却丝毫不露痕迹。“遥知”的“知”字,感情色彩比“想”“念”“望”“怜”等字更淡,因为它去掉了这些字暗含的主动性;对“少一人”,诗人也未加“哀”“愁”“恨”“悲”之类的感受,而是让读者自己体会。应该说,在这首诗中王维是完全依靠质朴的叙述性语言将深隽的思亲之情体现出来的,故明人李攀龙在《唐诗直解》中评价此诗日:“诗不深苦,情自蔼然,叙得真率,不用雕琢。”笔者认为,王维诗歌语浅情深的抒情特征也正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分析并强调的。

三、《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友情

《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阳关三叠》,是唐人送别时必唱的曲目。明人敖英在《唐诗绝句类选》中指出,“唐人别诗,此为绝唱”。还有诗评家认为,“送别诗要情味俱深,意境两尽,如此篇真绝作也”。诗中写道:

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首句常被看作寻常写景之句,殊不知,其中暗藏机巧。第一,清晨时分,“朝雨”之前,哪来的“轻尘”?联系诗题,不难想见,这是在暗示行人马匹踏出的飞尘。江淹《别赋》有“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将“离别”与“行尘”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王维也有《观别者》写道:“车徒望不见,时见起行尘。”可以看出,诗人在清晨下雨前便已造访即将远行的朋友,所以才能与朋友并驾齐驱,踏出“行尘”。送别如此殷勤,可见友情之深。第二,马匹既然踏起尘土,为何只是“轻尘”?细细想来,飞尘不重自然是由于马匹行进缓慢,而马匹缓行自然又是由于二人且行且叙,不忍离别。一个“轻”字再次点出二人深厚的友情。这句诗看似点缀,却已不动声色地在“离情”二字上傅粉两层。

第二句从柳色人手写离情。“柳色”二字植根于中国古典文学中“折柳”的典故。因“柳”“留”二字谐音,所以柳树的意象常被用来表示挽留之意。北朝乐府诗中有《折杨柳歌辞》,其中写道:“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在王维这首诗中,诗人不写折柳相送,却借“柳色新”三字暗示出柳枝堪折,离愁将至,这是隔了一层的婉曲笔法。清人曾指出这首诗“首句藏行尘,次句藏折柳,两面皆画出,妙不露骨”。强调的就是诗人抒情时笔法的含蓄婉转,不露痕迹。还须注意的是,这句诗中,诗人以“青青”二字写客舍,以“新”字写柳色,渲染出一片清新明丽的氛围,目的何在?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从这个角度不难想见,诗人写出美景,正是为强化后两句诗中的离情作铺垫。

后兩句诗看似质朴,却能巧妙运用炼字法造出逻辑空间,暗示数层友情。我们不妨从以下七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为什么要饮酒?众所周知,酒能让人放松心情,释放情绪。诗人朋友共同饮酒自然是因为将要分别,心下黯然。此处写出一层友情。第二,为什么要将酒喝“尽”?如前所说,饮酒可解烦忧,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衬托出心中忧伤之多。而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忧伤,则是缘于二人友情之深。此处又是一层。第三,“更尽一杯”前如何?既有“更尽一杯”的劝语,那之前双方必然“已尽数杯”,此处反面着笔,再写一层友情。第四,既然已经喝了那么多,为什么还要劝对方再喝?从外在来说,只要继续喝酒便可以与故人多处一会儿,可以与故人多说几句话。从内在来说,继续喝酒则可以多释放一些心中的愁绪。这其中的不舍和离愁又是一层友情。第五,为什么要强调“一杯”?不难想见,诗人已料到,不管自己如何不舍,行人终将离去。“一杯”只能换取一点时间,只能消除一点忧愁。但诗人对这“一点”竞也如此在意。此处从外写内,又是一层友情。第六,诗题中的“安西”距阳关尚远,为何不说“西至安西”却说“西出阳关”?这可从两方面来解析:从外在来说,强调“西出阳关”便已“无故人”,读者便可以想象出从阳关到安西的漫漫长路上,友人将更增无限寂寥;从内在来说,诗人虽未同行,但已在心里为朋友设想了一路上的关隘。此处类似于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到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种思维本身就体现出无限深情。此处又是一层友情。第七,“无故人”究竟是谁的困扰?从字面上看,“无故人”自然是出使安西的元二将会生出的烦恼。但此句妙在从“我”入手,为对方未来的忧虑而忧虑,为对方未来的伤感而伤感。这同“遍插茱萸少一人”一样,以“对面着笔”的手法写出二人情发一心的深挚友谊,清人张谦宜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说:“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这个评价放在这里也很合适。这又是一层友情。

不难发现,《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友情是经过层层渲染的,而承载这深厚友情的,竟是如此朴实无华的语言。清人吴瑞荣在《唐诗笺要》中评此诗道:“不作深语,声情沁骨。”清人黄生在《唐诗摘抄》中也认为这首诗“气度从容,风味隽永,诸作无出其右”。他们的评价都点出了此诗语浅情深的特点。

猜你喜欢

抒情诗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抒情诗身上的光
一株麦子的抒情诗
山居秋暝
叶赛宁抒情诗中拟人化手法分析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技巧浅谈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
并非“抒情诗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