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教学中劳动意识的渗透探究

2021-06-28王菊红

成才之路 2021年16期
关键词:劳动意识全面发展生物教学

王菊红

摘 要: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学习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意识,教师应充分借助生物科学的优势,制定相应的劳动教育目标,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加强实验教学,组织实践活动,采用科学全面的评价方式,合理开展劳动教育。

关键词:生物教学;劳动意识;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6-0052-02

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类学科,集农业、林业、环境等学科的知识为一体,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劳动技术是科学生产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意识,不仅可以起到深化知识的作用,而且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应在生物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本文对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意识教育进行探讨。

一、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意识的意义

1.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生物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具体的实验操作,两者结合才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意识,可以提升学生的实验积极性,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实践操作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渗透劳动意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2.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劳动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生物学科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劳动锻炼的机会,还能给予学生科学的劳动指导,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劳动并不是机械的劳作,而是需要方法指导和知识辅助的。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意识,可以利用知识作为劳动辅助,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生物教学渗透劳动意识存在的问题

1.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劳动技能是学生未来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意识,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在传统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课本知识为主,常常忽略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劳动意识的培养效果不佳。

2.对实验重视程度不足

实验是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劳动意识的有效途径,但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不足,学生真正参与实验的机会较少。有关实验的内容,教师基本上都是给学生进行演示,或者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实际操作,使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很难有显著的提升。

三、生物教学渗透劳动意识的具体途径

1.制定相应的劳动教育目标

为了能够在生物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教师首先要制定劳动教育目标,真正将劳动教育融入到生物教学中,这样才能根据教学目标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例如,在“植株的生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劳动教育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植株生长的知识,了解植株生长的过程、植株种植方法,使植株能够快速健康地成长。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恩每一个辛苦的劳作者,正是由于他们的默默付出,我们才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植物,并引导学生爱护植物、保护植物,尊重劳动者的劳动成果。生物教学中涉及农林牧渔等方面的知识非常多,教师要借助学科优势,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2.充分利用教学内容

劳动与生物学科知识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例如,“人的由来”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人的起源和发展、人类生殖以及人类的各项活动。学习这些内容,学生能够认识到劳动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了解美好生活离不开人的劳动,劳动是创造价值和财富的重要途径,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除此之外,生物学科还有很多知识和内容都蕴含着劳动教育。例如,通过“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学习,学生就会了解正是由于人体内细胞、器官等不断的运作和劳动,人才能保持生命健康。教师要充分利用生物学科知识,不断渗透劳动意识,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好习惯,逐步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

3.加强实验教学

仅仅通过理论教学,学生的劳动技能很难真正有所提升。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需要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劳动过程,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到一起,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实验是一种比较规范、认真、严谨的活动方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充分体会到科研工作者的辛苦与不易,从而产生对科研工作者的崇敬之情。生物实验中很多内容都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例如,白醋可以和油脂发生皂化反应,从而达到去污的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做这个实验,使学生感受劳动的乐趣,享受劳动的成果。在实验完毕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的归整、清洁工作,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组织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参与到劳动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劳动水平。例如,“用药急救”“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被子植物的一生”等内容都可以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在讲解完课本上的知识和内容后,可以组织学生到医院、公园或者田间地头参观,让学生真正感受劳动过程。教学完“植物的生殖”以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果园参观,让学生认识植物嫁接、组织培养等劳动过程。还可以让学生亲自观察植物嫁接的成果,看到一株果树上能够结出不一样的果实,从而充分体会劳动的魅力,让学生爱上劳动,并提升劳动自觉性。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还要让学生亲自体验各种不同的劳动,从而加深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学生只有亲自体验劳动,才可以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和体会,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用劳动改变生活,提升生活质量。

5.采用科学全面的评价方式

科学有效的评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为此,教师还需要制定科学全面的劳动教育评价方式,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评价方式应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过程性评价是指在劳动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劳动任务。例如,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到劳动中,并及时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点评,帮助学生纠正在劳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劳动积极性。终结性评价是指对劳动成果进行评价,在学生完成劳动任务之后,对学生的劳动成果给出客观全面的评价。对于成果比较突出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奖励;对于劳动成果不佳的学生,教师也要客观地指出问题所在,让学生改进自己在劳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科学全面的评价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积极对待劳动,主动参与劳动,从而养成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要充分借助生物科学的优势,利用生物知识有效渗透劳动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还要采用全面科学的评价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参考文献:

[1]黄继顺.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劳动意识的三个维度[J].四川教育,2017(11).

[2]郭玉兰.劳动意识的育人价值与课堂教学中的劳动意识培养的适切性[J].四川教育,2017(11).

[3]黄清城.运用生活教育思想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J].生活教育,2012(21).

猜你喜欢

劳动意识全面发展生物教学
传承吴地童谣童戏,培养幼儿核心素养
“新青年下乡”高职学生劳动意识培养研究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情动学生 学生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