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强化理论的第一学段儿童美术课堂行为管理策略

2021-06-28

书画世界 2021年5期
关键词:强化

关键词:强化理论;课堂行为;强化;消退

小学一、二年级儿童处在课堂习惯培养的黄金时期,在第一学段养成良好的习惯,会对以后的学习大有裨益[1]。倘若在此时段不对儿童表现出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就会对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很多负面影响。第一学段的小学美术课堂多以绘画和手工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由于课堂活动的开放性和自由程度较强,且学生绘画工具种类繁多,学生容易产生更多复杂的课堂行为,为课堂管理带来不便。针对此种情况,可以运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进行调控。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通过增加和减少刺激物,来提高和降低某种行为的出现概率,正适用于小学第一学段儿童课堂习惯的培养[2]。因此,探索运用强化理论培养儿童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儿童往后的生活和学习大有裨益。

一、第一学段美术学科儿童课堂行为调查与分析

(一)儿童课堂行为调查结果

研究人员针对芜湖市某小学第一学段二年级某班儿童展开为期一学年的美术课堂跟踪调查,并对该班儿童所有出现的美术课堂行为进行记录。全班学生出现频率较高的行为:双手交叉并摆放桌面;双手背在身后,坐姿端正;一只手拿笔,另一只手扶下巴;举手;站起来,蹦着举双手;放声大笑;和同桌或前后桌讨论;认真作画;窃窃私语;和同桌或前后桌一起做手工;相互借学具;等等。该班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会出现且频率不高的行为:侧身倾听;做捂嘴状,表示惊奇;突然在座位上走动;低头抠手或学具;向他人扔纸团或橡皮等东西;撕毁图书或纸张;写其他科目作业;在纸本上涂鸦;用剪刀或铅笔等工具相互戳捣;将颜料抹在自己或他人衣服上;等等。该班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出现频率较低或仅为个例的行为:在课堂上乱喊乱叫;擅自离开座位,随意在班里走动;辱骂同学;用锋利的用具割伤他人等。

(二)儿童课堂行为调查结果分析

上述这些课堂行为是如何产生的?研究人员对上述行为进行归纳,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是结合课堂背景对行为成因进行分析,可将上述行为分成非课堂行为和课堂行为。非课堂行为是指被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带进课堂中的课下或平时生活中的行为,如在课堂上乱喊乱叫;擅自离开座位,随意在班里走动;辱骂同学;相互打闹;扔东西;写其他科目作业;等等。非课堂行为本不该出现在课堂上,其成因有二:其一是学生忘记课上和课下的界限,其二是学生因情绪激动而主动打破课上和课下的界限[3]。无论是哪一条成因,非课堂行为出现在课堂中皆是不合时宜且不可取的。

正常的课堂行为依据行为心理学可以再次被细分成积极性课堂行为和消极性课堂行为[4]。該班级学生的积极性课堂行为:双手交叉摆放桌面;双手背在身后,坐姿端正;一只手拿笔,另一只手扶下巴;举手;站起来,蹦着举双手;在讨论时间和同桌或前后桌议论;认真作画;和同桌或前后桌一起做手工;相互共用学具;侧身倾听;做捂嘴状,表示惊奇;等等。积极性课堂行为产生成因有三:其一是老师设定了某些班级口令,其二是认真配合课堂教学环节,其三是明确课堂界限。这类行为通常是由课堂环境所衍生[5]。消极性课堂行为:突然在座位上走动;低头抠手或学具;向他人扔纸团或橡皮等东西;撕毁图书或纸张;写其他科目作业;在纸本上涂鸦;用剪刀或铅笔等工具相互戳捣;将颜料抹在自己或他人衣服上;在讨论以外环节和同桌或前后桌窃窃私语;等等。这类行为虽然也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中产生的,但会对课堂管理产生不利影响。消极性课堂行为的产生多是因为儿童天性不受约束,厌坐好动。

二、强化理论对儿童美术课堂习惯的培养策略

依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可以提出针对上述部分行为的强化或消退建议。对于学生忘记课堂界限这一类非课堂行为,有以下两种应对方法:一是适当通过互动中的个别提醒,或通过一个小小的活动环节来引起学生注意以激发学生情绪,降低这一类行为的出现频率;二是运用替代强化的方法,通过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引起有该类行为学生的注意,使其自主进行消退[6]。对于学生破坏课上和课下界限的非课堂行为,有以下三种应对方法:一是通过口头提醒或批评的方法使学生主动消退这类行为,并在学生表现良好后提出表扬,提高其良好行为发生频率;二是通过拿走学生的学具和书本等学生喜欢或重视的物品,使其主动消退这类行为,然后在其主动配合情况下归还学具、书本等,提高其配合行为发生频次;三是对于屡教不改且变本加厉的学生,采取不予理睬的方式,撤销一切刺激,使其主动消退某行为发生频次[6]。

当学生出现课堂不配合行为时,有以下三种应对办法:一是运用部分强化的方法,通过表扬该学生出现的课堂配合行为来降低课堂不配合行为产生频次;二是通过表扬某类学生,来降低部分学生课堂不配合行为产生频次;三是通过互动中个别提醒或讲授中口头提示的方式来降低该类非配合行为的产生频次,并在其改进行为后做出表扬,提高课堂配合行为产生频次[7]。

当学生表现出与老师设定的某些班级口令相一致的特定课堂配合行为时,老师需要对此类行为提出表扬或奖励,用以提高该类行为出现频次。在学生出现积极性课堂行为时,老师也需要对此提出表扬和奖励,用以提高该类行为出现频次。当学生出现消极性课堂行为时,老师可通过班级口令提升其配合度,或通过表扬和奖励配合程度较高的同学,来提升其配合度。

三、针对有复杂因素影响的儿童美术课堂不良行为的消退建议

在上述行为中,由于美术学科的特质,有一些成因复杂的不良行为较容易出现在美术课堂中,如有的学生未经允许拿别人的美术用品、辱骂和弄伤他人、擅自离位走动等。这些行为成因复杂,受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及网络环境影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消退,仅仅通过课堂上的努力是不够的,但不能放任不管,要引起足够重视。因此,老师需要联合班主任和家长,通过三方协同配合的方式,运用强化理论对该类行为进行消退。

(一)辱骂他人

这类不良行为或许受家庭环境或网络环境影响。针对辱骂他人这一不良行为,美术老师需要联合班主任和家长,共同进行强化和消退。如通过禁止观看网络糟粕信息,多通过网络观看正能量视频来降低不良行为的发生频次;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使其注意在家里的言语表达,在潜移默化中消退孩子这一不良行为;班主任通过口头批评和撤销惩罚等方式,全面降低这一不良行为发生的频次。

(二)用工具弄伤他人

此类行为结果虽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该行为的意图必然是存在很强的侵略性和故意伤害性的,应引起家长和老师重视。该类行为出现可能与学生观看有打斗场景的成年人电视剧,或玩不合年龄的游戏等因素有关。因此,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应限制孩子观看有暴力情节的影视作品,限制孩子玩网络游戏。在学校,老师应加强安全教育,强调打闹的严重性,对于学生课上或课下的打闹行为,均要充分与学生沟通,并运用惩罚或撤销惩罚的方式,让学生消退这一不良行为[7]。

(三)未经允许拿别人用品

此类行为产生原因是礼貌教育不够,导致学生没有对礼貌的概念。在这一点上,老师需要联系班主任和家长,并且充分沟通,统一教育方法,使学生在校和在家均能受到礼貌的影响,积极强化学生对礼貌的认识,从而最终消退这一行为。

四、总结

在习惯的养成上,强化理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本次研究将强化理论和第一学段儿童的课堂习惯培养结合,并从其理论中找出诸多应对策略,使理论指导实践,更高效地解决儿童习惯的培养和不良行为的矫正问题。

猜你喜欢

强化
论非法证据审查排除工作的强化
探讨如何强化林业项目资金预算管理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
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
对强化和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思考
工程项目预算控制的完善及相关问题阐述
强化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思考
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纪检监察工作分析
强化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