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土莲华:青州龙兴寺窖藏北朝背屏式纪年造像考察

2021-06-28蒋航昌袁邦建

东方收藏 2021年5期
关键词:纪年

蒋航昌 袁邦建

项目基金:贺州学院2017年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7ZZSK01)研究成果;重庆师范大学2020年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YKC20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青州龙兴寺窖藏出土的5尊背屏式纪年造像具有重要的标型学意义,在背屏形制、图案题材、主尊、胁侍菩萨等方面表现出浓厚的过渡时期青州北朝造像的艺术特点。过渡时期新增的题材内容、变化丰富的雕刻装饰技法对于“青州风格”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考古学、图像学的方法对青州龙兴寺窖藏的5尊背屏式纪年造像作初步的考察。

关键词:龙兴寺;背屏式;纪年;“青州风格”

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出土佛造像共计400余尊,种类多达7种,时间跨度从北魏到宋代500余年。这批造像虽大部分已残损严重,但雕刻技法高超,且多贴金彩绘,对于研究古代青州地区佛教及佛教艺术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随后,专家学者对龙兴寺窖藏出土的造像进行了研究讨论,成果显著。但关于背屏式纪年造像则缺少专门性的探讨,本文梳理龙兴寺窖藏出土的5尊北朝时期背屏式纪年造像,对过渡时期背屏式造像的风格特点作初步的探索。

一、北朝背屏式纪年造像概况

龙兴寺窖藏出土的北朝造像可分为单体式和背屏式两种,据统计背屏式造像共65尊,其中北朝时期的背屏式纪年造像共5尊。这5尊背屏式纪年造像是过渡时期青州北朝造像的标尺,对于研究青州地区背屏式造像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韩小华造弥勒像(图1)

韩小华造弥勒像为背屏式三尊像,高55、宽51、厚10厘米。造像碑为圆角近方形,下部为长条形基座,莲瓣形与方形造像碑组成背屏,背屏与基座连接成一体。造像碑上部左右两角分别雕出执日天神和执月天神。基座正面有线刻供养人、捧香童子和护法狮子图案,左侧题刻“韩小华供养”,右侧题刻“乐丑儿供养”。组合为高浮雕一铺三尊立像,主尊尊格为弥勒像,高肉髻,面部清瘦,内着僧衣,外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左手施无畏印,右手施与愿印,莲瓣形加重环形头光,身光为火焰纹,立于覆莲之上。二胁侍菩萨宝冠已残,戴桃尖形项圈,双肩帔帛下垂,左手执桃形饰件,右手执莲蕾,头光均为双层莲花瓣,立于覆莲之上。

在背屏左侧有4行题记:“永安二年二月四日清信女韩小华敬造弥勒像一躯为亡夫乐丑儿与亡息祐兴迴奴等后已身并息阿虎愿使过度恶世后生生尊贵世世侍佛。”可知,该造像制于北魏永安二年(529),是女信徒韩小华为亡夫乐丑儿等人所造,表达对逝者的祈祷和对来世的美好期愿,体现出浓厚的弥勒信仰和净土崇拜。

2.贾淑姿造像(图2)

贾淑姿造像为背屏式三尊像,高54.5厘米。造像背屏作莲瓣形,右上部已残,下部为长条形基座,背屏与基座连为一体。组合为一铺三尊的一佛二菩萨立像,三尊皆有莲瓣头光和外加彩绘圆形光圈,立于仰莲台上。主尊高肉髻,面相较为清瘦,内着僧衣,外着略显厚重的褒衣博带式袈裟,左手施与愿印,右手已残。二胁侍菩萨头部均已残缺,身帔帛,左手执桃形物,右手执莲蕾,立于莲台之上。该尊造像除头光和身光有部分彩绘外,不见其他线刻纹饰,表现手法较为简单、粗陋。

在背屏后有题记铭文7行:“大魏永安三年庚戌五月乙亥朔十三日丁亥安东将军银青光禄大夫青州大中正崔和妻贾淑姿倾竭贿玩敬造石佛一躯愿永绝女刑为佛弟子居家眷属并及六道长辞苦海同获常乐。”可知,该尊造像制于北魏永安三年,即公元530年,是北魏安东将军崔和的妻子贾淑姿所敬造的石佛像,表达了贾淑姿对亲属家眷的美好祈祷。

3.比丘尼惠照造像(图3)

比丘尼惠照造像为背屏式三尊像,残高51、宽38.5厘米。该造像残损严重,残存造像中上部,基座已不见。莲瓣形背屏,背屏顶部正中浮雕有一飞龙,飞龙上部浅浮雕一尊化佛,飞龙两侧各有两身飞天环绕,飞天均手中持物,整体造型呈“L”形,显得灵动飘逸。造像组合形制为一佛二菩萨立像,施有彩绘。主尊尊格为弥勒佛,头部已残,内着僧衣,外披厚重的双领下垂式袈裟,左手施与愿印,右手已残,头光为浮雕莲瓣纹和重环纹,身光为重环纹。二菩萨造型基本一致,宝冠已残,面相略显清秀,颈戴项圈,身帔帛,下着长裙,头光呈圆形,左胁侍左手执桃形物,右手执莲蕾,右胁侍左手执净瓶,右手已残损,底座已不明。

造像背面有题记铭文:“维大魏太昌元年九月八日比丘尼惠照为亡父母并及亡妹何妃敬造弥勒一躯上为皇帝陛下师僧父母亡者生西方无量寿国现存眷属常与善俱自愿己身生生世世常作净行沙门一切众生咸同斯庆。”可知,该造像制于北魏太昌元年(532),是比丘尼惠照为她已过世的父母和亡妹何妃所造的弥勒像,是为祈祷死者安宁、永享西方极乐,现世亲属平安康健的美好愿望,具有浓厚的弥勒信仰和西方净土崇拜的色彩。

4.尼智明造像(图4)

尼智明造像为背屏式三尊像,残高83、宽66、厚9.5厘米。背屏上部已残,基座与背屏连为一体,贴金彩绘保存较好。造像组合形制为一佛二菩萨立像。主尊为高肉髻,面相略显清瘦,内着僧衣,外穿厚重的褒衣博带式袈裟,由莲瓣和同心圆组成头光,椭圆形线刻和彩绘忍冬纹组成身光,立于覆莲之上。二胁侍菩萨造型与慧照造像基本相同,均头戴宝冠,双肩帔帛,下著长裙,手执莲蕾、桃形物、净瓶,有圆形头光,立于覆莲之上。该尊造像的特别之处在于在胁侍菩萨上方各残存有浅浮雕坐佛2尊,坐佛均坐于莲座之上。在造像碑两侧还保存有4尊彩绘发愿比丘形象,雕刻线条流畅,造型艺术高超,精巧别致。

造像碑底座有题记:“大魏天平三年六月三日张河间寺尼智明为亡父母亡兄弟亡姐敬造尊像一区愿令亡者托生净土见在蒙福又为一切咸同斯庆郭达郭胡侍佛时。”可知,该造像制于东魏天平三年,即公元536年,是张河间寺庙的僧尼智明为其过世的父母、兄弟、姐姐所造的佛像,是为祈祷逝者往升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望。题记最后提及的郭达、郭胡二位也与该尊造像存在密切联系,很可能为供养人的姓名。

5.邢长振造释迦像(图5)

邢长振造释迦像为背屏式三尊像,残高137.7、宽95厘米。该造像莲瓣形背屏与底座相分离,底座已缺失,背屏顶部有残,整体保存较为完整,施有彩绘。组合形制为一铺三尊的一佛二菩萨立像。主尊头部已残,内着僧衣,外穿轻薄贴体的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已残,手势不明,头光由莲瓣纹、同心圆和忍冬纹共同组成,身光由线刻重环纹和彩绘莲瓣纹组成,整体立于素面台座之上。二胁侍菩萨造型不一,左胁侍比右胁侍略显纤瘦。左胁侍头部、左手已残,右手执净瓶,身帔帛,挂璎珞,头光为莲瓣纹和重环纹组成。右胁侍双手已残,头戴宝冠,颈戴项圈,身帔帛,挂璎珞,头光为莲瓣纹和重环纹。在背屏顶部正中有两身飞天覆塔,塔身两侧共有六身伎乐飞天环绕左右,动感飘逸。背屏下部左右各有一浅浮雕倒龙形象,倒龙口吐莲花、莲叶、莲蕾,托举起二胁侍菩萨,表现威武雄劲。

背屏后有题记:“大魏天平三年岁次丙辰三月壬寅朔十六日丁巳清信士佛弟子邢长振仰为二亡姐尼敬造释迦像一躯愿今亡姐尼托生西方静佛境界又愿师徒眷属七世父母现在居家内外大小普及诸含识一切众生成同斯福。”可知,该造像制于东魏天平三年,即公元536年,是居士邢长振为逝去的姐姐敬造的佛像,祈祷亡姐往升西方极乐世界,祈望家属亲眷以及天下众生能享有福报的美好景愿。

二、过渡时期背屏式纪年造像的风格特点

龙兴寺北朝背屏式纪年造像,时间集中于北魏永安二年到东魏天平三年之间。按夏名采和王瑞霞的分期研究,这5尊背屏式纪年造像属于龙兴寺北朝造像的过渡时期。

1.背屏形制

背屏形制可细分为三种,一种是矩形与莲瓣形的组合体,以韩小华造弥勒像为代表。造像碑为矩形,碑身为莲瓣形,两者组合构成背屏,背屏与长条形基座连接成一体。青州西王孔庄古庙中发现的北魏正光六年(525)贾智渊妻张宝珠造像,其背屏形制为圭形碑与莲瓣形屏的结合体,与韩小华造弥勒像的背屏形制相似,此类矩形或圭形碑与莲瓣形屏组合的背屏形制应是北魏佛造像背屏形制的延续。一种是单一的莲瓣形背屏,其中贾淑姿造像、比丘尼惠照造像和尼智明造像,背屏皆作莲瓣形,莲瓣形背屏是北魏末向东魏初过渡的一种形制,待矩形或圭形碑体消失,只剩莲瓣形背屏。莲瓣形背屏与长条形基座连接成一体,仍可看出北魏造像形制的遗风。还有一种是莲瓣形背屏与长条形基座相分离,背屏底部作“T”字形,以邢长振造像为代表,这种背屏形制深刻地影响了东魏至北齐的造像形制,到东魏时期发展成“W”形,形成颇具特色的“青州样式”。

2.图案题材

龙兴寺背屏式纪年造像的背屏图案十分丰富,有托举日月的天神,有托塔飞天,有伎乐飞天,有倒龙、嘉莲、火焰纹等图案,以比丘尼惠照造像和邢长振造像的背屏图案表现最为丰富。比丘尼惠照造像虽已残损严重,但从遗存的上半部分背屏图案来看,在莲瓣形背屏的顶部正中浮雕有口衔莲茎的飞龙,飞龙呈“S”形舞动状,飞龙上部有一尊化佛,在背屏两侧环绕飞天四身,飞天帔帛飘逸,作“L”形飞舞状,动感十足。邢长振造像的托塔飞天和伎乐飞天表现手法更加高超,运用了浅浮雕、高浮雕甚至透雕的技法。如此丰富的背屏图案,可以看出过渡时期龙兴寺背屏式造像已开始逐渐摆脱北魏时期粗犷、朴拙的风格,向复杂、多变的艺术化方向发展。

3.主尊

主尊头部大多数为高肉髻,面相略显清瘦。韩小华造弥勒像、贾淑姿造像、尼智明造像皆如是。主尊体态相较北齐时期略显短小、局促,身体被衣服覆盖得十分严实,完全看不见体态轮廓,动感不强。服饰上,主尊皆内着僧衣,外穿厚重的褒衣博带式袈裟。从韩小华造弥勒像到邢长振造像的主尊服饰发生了明显变化,厚重的褒衣博带式袈裟被轻薄贴体的双领下垂式袈裟所替代。过渡时期的主尊头光基本上由莲瓣纹、重环纹组成,缺少变化;身光则由浅浮雕的莲瓣纹和彩绘的重环纹组成。莲座有仰莲,亦有覆莲,且有由浮雕莲台向素面莲台发展的趋势。至东魏时期背屏与长条形基座相分离之后,长条形基座被莲台形基座所取代,主尊莲台逐渐简化后,主尊与莲台基座由石质榫卯相连接。

4.二胁侍菩萨

一铺三尊的背屏式造像中左右二胁侍菩萨造型基本一致,过渡时期二胁侍的风格特点,于宝冠、头部、体态、服饰、佩饰几方面都有表现。胁侍菩萨的宝冠从无到有,韩小华造弥勒像中二胁侍菩萨的头部仍束发,无宝冠,到邢长振造像中右胁侍菩萨的头冠已非常明显。胁侍菩萨体态较为清瘦,具有北魏秀骨清像的遗风。服饰上双肩帔帛,下着长裙一直存在。变化最大的是菩萨穿戴的桃形项圈、璎珞、手镯等佩饰开始出现,佩饰变得复杂、华丽,为北魏晚期以前所不曾见的,以邢长振造像为代表。過渡时期胁侍菩萨风格特点的变化,也是东魏至北齐青州背屏式造像中胁侍菩萨风格发展的趋势。

三、结语

龙兴寺窖藏出土的5尊背屏式纪年造像,在青州地区背屏式造像风格的演变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东魏至北齐是青州背屏式造像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的诸多因素都可在这5尊背屏式纪年造像中找到渊源。龙兴寺窖藏出土的5尊背屏式纪年造像的风格特点,对于颇具地域特色的“青州风格”的形成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既保留有瘦骨清像的北魏造像遗风,又开创了圆润饱满、装饰华丽的东魏至北齐时期造像的新风尚。倒龙、嘉莲、托塔飞天、伎乐飞天等题材都萌芽于过渡时期,佛、菩萨体态的变化,东魏至北齐时期青州造像得以继承发展。彩绘贴金、浅浮雕、高浮雕甚至透雕等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经过渡时期的发展,至北齐时期也得以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蒋航昌,重庆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考古学硕士,工作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袁邦建,贺州学院讲师,重庆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考古学博士,工作单位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参考文献

1.夏名采、王瑞霞《青州龙兴寺出土背屏式佛教石造像分期初探》[J],《文物》,2000年第5期;李森《龙兴寺历史与窖藏佛教造像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11月;管厚任《青州北朝背屏式石刻佛教造像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8年5月。

2.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清理简报》[J],《文物》,1998年第2期。

3.山东省博物馆《北魏正光六年张宝珠等造像》[J],《文物》,1961年第12期。

4.刘凤君《青州地区北朝晚期石佛像与“青州风格”》[J],《考古学报》,2002年第1期。

猜你喜欢

纪年
燕云十六州地区辽代纪年墓研究
愿新的一年,又燃又甜!
公元纪年的传入与纪年之争
浅谈民国纪年法的由来以及换算方法
公元以外的纪年方式有哪些(答读者问)
中国风
小墨盒与大历史
“年”的别称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之间的转换
对时间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