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存在主义视角看《绿皮书》

2021-06-28韩飞龙

艺术评鉴 2021年8期
关键词:绿皮书存在主义

韩飞龙

摘要:萨特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存在先于本质”,人的存在应当为一种“自为存在”,而自为的存在则需要自由和选择。人处于一个有组织的处境中,他无法避免选择。人恰恰也是通过自由选择才成为英雄或者懦夫,确切来说存在主义是一种行动的哲学。《绿皮书》塑造了雪利与托尼两个行动者,在一路向南的巡回演出中,二人用自由选择和行动找寻“自为的存在”,同时影片也以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的存在来探讨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的存在处境。本文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来看《绿皮书》,在阐释文本基础之上说明“解放只能是集体的解放”,只有集体的解放才真正符合萨特说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关键词:《绿皮书》  存在主义  自由选择  集体解放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8-0161-03

作为一部改编真人真事的影片,《绿皮书》一举摘得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配角三项大奖,不负众望成为第91届奥斯卡的大赢家。该片讲述了黑人钢琴家雪利和雇佣司机托尼在美国南部巡回演出的故事,钢琴家雪利因为黑人身份备受社会的不公正对待,从而导致雪利对自我身份认同的缺失。一个黑人与一个半黑人拿着一本特定的《绿皮书》,走上了寻找自我存在的道路,这条道路越往南越艰难,可雪利与托尼一直在路上。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认为我们从我思中发现的并不仅仅是我自己,也发现了别人,就是这样一种“思我故我在”同时也发现了他人的存在。

一、荒诞的存在:雪利的孤独与“被看”

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中,萨特分别解释了两种存在主义,一种是信仰上帝的存在主义,一种是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萨特本人则是后一种的代表,他在书中这样说:“人的概念在上帝的脑子里就和裁纸刀的概念在工匠的脑子里相似,上帝按照一定程序和一种概念造人,完全像工匠按照定义和公式制造裁纸刀一样”。信仰上帝的这种人道主义更像是决定论,它用一些杰出人物的成就来衡量整个人类的价值,萨特反对这种人道主义。因为萨特认为人总是在塑造自己,他总是在创造自己的价值。对于大多数普通对象来说,它们是“本质先于存在”,萨特则认为人应该是“存在先于本质”。

《绿皮书》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62年的美国,可谓是大革命浪潮的前夕。影片恰是如此,雪利一路上一直忍受着歧视与不公平对待,雪利被安排带有垃圾的钢琴、住着“仅为黑人服务”的小旅馆、酒吧被侮辱、不能试穿42码的西装等。雪利的容忍终于在最后一站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爆发,值得注意的是伯明翰运动恰恰是马丁·路德·金带领民权运动者向华盛顿进军的前奏。经理金德尔指明不允许黑人在此地进餐,因为这是由来已久的传统,这是俱乐部的规定。如果说这是对雪利尊严赤裸裸的践踏,那么一句“我相信你们能理解”就是将赤裸裸的雪利扔在了冰天雪地。在白人至上主义者看来,黑人就应该赤裸裸站在屋外经受凛冽的寒风与冰霜。英雄与懦夫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人的自由选择使他成为英雄或者懦夫,可这一次爆发的背后是多少次心酸的隐忍。雪利生活在一种充满种族歧视存在的世界。尽管他在年仅3岁时便首次登台亮相,18岁时他又在菲德勒的邀请下与波士頓流行乐团合作并且成功举办音乐会,甚至他还同时拥有心理学、声乐学和礼仪艺术学博士学位。在六十年代那样一个“裁纸刀”式的存在世界中,雪利天生地被认为是低人不止一等的,是脏乱差的代表,不被允许演奏古典音乐。

在这样的世界中,雪利的处境正如存在主义所认为的那样,世界是一片荒芜,雪利只是一个“局外人”在挣扎着存在。“局外人”的身份促使黑人群体采取各种抵抗运动,包括“自由乘车”运动、非暴力社会抵抗运动、静坐抗议等。行动同时也是希望,自由选择才会成为真正的自己,雪利在选择,托尼也在选择。

二、自由选择:雪利的行动

萨特说:“如果存在确是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而行动的首要条件便是自由,人不应该是被选择、被存在。《绿皮书》中的一个精彩之点就在于雪利和托尼的两种行动,两种行动经过一路向南的对比,真正意义上的行动、真正意义上的存在彰显了出来。萨特说的行动指的是什么呢?他在《存在与虚无》中讲道:“行动就是改变世界的面貌,就是为着某种目的而使用某些手段。一个笨手笨脚的抽烟者不留神打翻了烟灰缸,他并没有行动。反之,当一个受命炸开一处采石场的工人服从命令引燃了预定的爆炸时,他是行动了的”。人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能选择去行动,这种行动具有意向性,因此行动同时也是希望。

雪利的选择是自由的、具有意向性的。萨特曾说自由也是被逼出来的,雪利的自由选择从某种程度来讲是被逼出来的自由。雪利放弃三倍演出费决心一路南下巡回演出,雪利的这个选择确实是他自己选择的,但是如果想拥有自由,最初往往需要被逼,自由地做出选择。这个自由尽管是被逼出来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却带有意向性,它有着一个目标,那就是追寻自己的存在。尽管种族歧视的麻烦会随着向南的路程增加,可是雪利知道他的选择能够帮助改善白人长久以来的偏执观念,为打破种族隔离政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就是雪利心中的意向性。托尼是雪利花钱雇佣的司机,同时托尼也是雪利行动面临的第一个对象,影片从一开始就替雪利设置了一个不小的“障碍。”雪利和托尼来到肯塔基,钟爱炸鸡的托尼立刻被“1美元吮指回味无穷”的广告深深吸引。当雪利告诉托尼他这辈子都没吃过炸鸡时,托尼很自然地说:“黑人不都喜欢炸鸡、烤肉和羽衣甘蓝吗”?面对托尼的执念,雪利告诉托尼有时候情况并不是他想的那样,这是托尼对雪利又一次的伤害。在北卡罗来纳州,雪利在休息期间准备去洗手间,此前热情介绍雪利的白色礼服男子走来。他用手指着屋外的松树旁边,那是属于黑人厕所,而且它只是在外面看上去有点破。此时画面构图更能突出二人的对立感,雪利与男子刚好将画面平分,也暗示着雪利的自由选择。雪利不卑不亢地说:“那我猜你一定是很有经验了”?身穿白色礼服的男子回答道:“对啊,从来没人跟我抱怨过”。雪利继续说:“好吧,那我回去我住的旅馆用那里的设施,不过那样至少需要半个小时”,男子面露挑衅的笑容表示他可以等待。面对着侮辱与歧视,雪利选择了暂时身体上的忍耐,换来的却是长久灵魂上的解放。雪利毅然决定返回旅馆,对于托尼来讲他完全可以去草里解决一下,这个选择对于雪利来说就像动物一样。草地还是旅馆?屈从还是抵抗?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萨特看来英雄绝不是天生的,英雄是通过自己的自由选择才成为英雄的。连托尼也不得不承认说:“这就是你和我不一样的地方”。

在《六十年代与现代美国的终结》中有着这样一段文字,“所有行动中最骇人听闻的是,当伯明翰16大街的浸礼会教堂,这个当地运动的精神中心,在夏末遭炸弹袭击时,炸死了四名做礼拜的小女孩”。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萨特也说:“我需要联合起来的人,因为光凭一两个单独的实体不可能动摇社会躯干并使之崩溃”。

三、解放是集体的解放

总有批评说萨特的存在主义充满了绝望、荒诞与虚无,人生只是徒劳无功地探索和占有,最终的一切都将化为虚无。萨特回答说:“人们对我们的责难,归根到底,并不是我们的悲观主义,而是我们严肃的乐观主义”。存在主义一如萨特所强调的那样,是一种行动的哲学,而且紧靠个人行动很难动摇社会躯干并使之动摇。因此萨特解释道:“我发现我面临着一个悲惨、邪恶和绝望的世界,我同那些没有绝望并且认为我们能够为一个幸福的未来而战的朋友结成同盟”。解放只能是集体的解放,当压迫力量过于强盛到自身无法反抗时,群体与群体之间就需要联合与团结,雪利和托尼无疑就是成功的一对组合,当他们在橘鸟酒吧欢快时,他们是自由的,二人得到了解放。

任何把世界分为若干部分而使其中一部分要比别的部分更优异的企图,都是很难成功的。解决矛盾的方法不是一方压制着另一方,而是建立在人之所以为人的前提下,也许正像萨特说的那样“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有压迫则有反抗,压迫性越强则反抗力量越强烈。看到问题就应该想到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往往需要将历史与现今结合起来。不能是只看现今而不看历史,更不是只看历史而无视现在。“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自从马丁·路德·金演讲后,美国统治阶层更加认识到各个群体联合起来是多么可怕,渐渐地“认同”这一社会概念和政治融合,从而产生出一种“身份政治理论”。经过长期的政治灌输,原本受压迫的各个群体之间出现了裂痕,这些群体不再像之前那样团结,这种身份政治理论也是导致人们身份认同缺失的原因之一。另外美国精英权贵通过标签化对待不同群体,终于分化了群体之间的团结,黑人认为只有黑人才有资格领导黑人运动。正是这种标签化的对待导致了受压迫人民解放的不彻底,这不是一种集体的解放。

电影作为一种以视觉突出效果为主的艺术方式,通过视觉传达心理需要一定的功力。在表现雪利独自一人坐在偌大的房间时,影片用了一段长镜头使其逼近“现实的渐近线”,雪利手中拿着那块绿色的幸运石,不需要任何的剪切就能使观者明白托尼之于雪利是多么重要。当托尼给家人介绍雪利时,与此前的情况极其相似,托尼在橘鸟酒吧遇到的情形再一次上演。在场的所有人都将目光所在雪利身上,空气瞬间像凝固一般,三秒左右的寂静无声是一个过程。随着圣诞音乐的再次响起,托尼家人说:“看什么,让个座,给他拿一个盘子。”德洛苪丝见到雪利后第一次拥抱雪利并说道:“谢谢你帮他写了那些信”,与其说德洛苪丝感谢雪利帮助托尼成为了一个懂得浪漫的人,毋宁说德洛苪丝感谢的是雪利这一路上改变了托尼一直以来的偏见,德洛苪丝不希望托尼再次扔掉黑人的水杯。紧接着德洛苪丝和雪利第二次拥抱,这一次的拥抱更像是代表了群体与群体间真正的拥抱,拥抱的两个人都没有言语。解放是集体的解放,没有什么比微笑与拥抱更有意义!电影的意义就在于此,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在其著作《电影美学》中写道:“一旦有一天,当各国人民由于某一共同事业而团结起来的时候,电影(它使可见的人在人人眼中都成为可见的了)必将大大有助于消除不同种族和民族在身体动作方面的差异,并因而成为推动人类向大同世界发展的最有作用的先驱者之一”。集体解放不就是某一共同事业吗?!

四、结语

雪利和托尼存在于荒诞的世界中,这是一种充斥着虚无与缥缈的处境,身份认同的缺失促使二人紧紧团结在一起。存在必须依靠自由选择和行动,世界不存在先验的本性,因此人只是不完整的人。雪利和托尼一路上由不完整到完整,这次向南之旅正是通过充满希望的自由选择并承担责任,两个人的友谊终于跨越了种族和阶级。在此之前,雪利只是一个被托尼认为天生就喜欢炸鸡、烤肉和羽衣甘蓝的老黑,而雪利也一直对托尼试探与戒备。两个人都还生活在“裁纸刀式”的存在境遇中,他们的存在是被种族隔离政策加工过的存在。正如《绿皮书》中的一句台词说的那样,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不敢迈出第一步。无人愿意成为一座孤岛,孤岛联合起来才是陆地,每个群体就像夜空中一颗颗璀璨耀眼的星,是它们一起组成了整个和谐的银河。

参考文献:

[1]鞠薇.“神奇黑人”和“白人救世主”——电影《绿皮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和种族关系呈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04):71-75.

[2]文源.《綠皮书》:身份认同的困惑[J].电影文学,2019(13).

[3]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4]让·保罗·萨特.存在与虚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5]莫里斯·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的美国文化[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6]戴维·斯泰格沃德.六十年代与现代美国的终结[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8]西蒙娜·德·波伏娃.一个与他人相当的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绿皮书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美学视野中的《罪与罚》
《绿皮书》的电影叙事学解读
《绿皮书》与《拉格泰姆时代》:从暴力到隐忍、从孤岛到友谊的文本互涉
《绿皮书》:高尚和勇气是自由与成功的通行证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
空间理论视阈下电影《绿皮书》中的男性成长研究
夜半花
卡夫卡作品中的黑色幽默创作手法
论电影《筋疲力尽》中的艺术创新
伍迪?艾伦电影的存在主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