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效应研究

2021-06-27胡文依

关键词:协同效应协同院校

王 奥 胡文依

大数据作为当今信息化社会的显著特征,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提供了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话语传播载体上的创新,为重塑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协同效应提供了精准有效的发展路径。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9年,习近平在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2]。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是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的关键环节,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也是大数据时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当前,大数据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对大学生群体实现了全覆盖,构建精准有效“协同效应”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和任务。

一、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效应的价值意义

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受众以及话语传播载体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而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效应,是回应高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一)现实驱动与育人载体的转型:实现高校教育现代化和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从教育现代化的国家战略要求上,内在要求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协同的有效策略。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领域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带来了挑战,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的主体、客体和中介,以及相互间影响力边界的模糊性,大数据既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技术手段,也是一种丰富多元的信息内容,这更需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准性、科学化。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理论授课、谈心谈话等各种显性的思想引领形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时代,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互联网和自主媒体技术等各种新的技术载体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无论是从宣传层面,特别是对互联网宣传工作的建设和要求,“学习强国”APP等主流媒体平台在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上的创新,还是各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全面推行、“十大育人体系”纳入高校整体规划建设和全面实施、“大思政”格局从认知到认同的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与深度融合,等等,都是在实现各项人才培养工作的协同协作、联通互助、同心同向,确保高校在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上能提升综合治理能力水平,更快更好地实现教育协同效应。

(二)话语变革和技术思维的跨越:回应社会深刻变革、育人环境改变和青年学生成长期待的必然选择

大数据时代,国内外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深刻变革是促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发生现实变革。构建新时代的话语体系变革,用全面融合技术思维的跨越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维度成为必然要求。大数据时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自媒体的广泛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交互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发生了变革。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话语权的主体,具有主导的话语权威性和影响力。而大数据时代,新媒体、自媒体、融媒体则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可以通过网上浏览,分享、讨论各种信息,通过多平台、多渠道、多维度了解各种思想、意识形态、时政热点、国内外大事等信息。然而在大数据时代,网络泛娱乐化的不良影响大,真伪信息更迭快,信息数量庞大且难以辨析。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建构的重要阶段,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且具有求新猎奇心理,对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充满好奇,但是缺乏成熟的思考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如果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和话语权,尚未具备成熟“三观”的大学生就容易被低俗的非主流价值观影响。因此,大数据时代,由于话语权变革和技术思维的跨越,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精准性和及时性提出了很高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拥有大数据思维,掌握大数据技术,深刻认识社会变革、育人环境改变和当前大学生群体成长期待的跨越发展,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方法,为探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手段深度融合的协同效应奠定基础。

(三)供给侧改革和耦合机制的重塑:破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和改革创新的使命期待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资源投入的主导性和内容产出的实效性上将面临严峻挑战。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在各领域的运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发展,各种媒体平台和技术融合呈现出高容量性优势、高便捷性优势、高精准性优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依靠的载体已经超前发展了,但是大数据的方法和技术并未能很好地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没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协同效应的投入与产出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系统性的课程讲授,还是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合,亦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工作,都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空间上的不对称性;存在交叉、盲点和空白区域;也存在协同渠道为粗线条、协同目标不清晰等短板。究其原因是协同效应并未实现科学化和精准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存在“内容”供给偏差;内容与需求的不匹配;活动“产能”供给的过剩;思想“引领”的供给的不足,[3]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侧与供给侧的不一致与不匹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需要符合当下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对媒体传播路径的依赖,要从内容资源上进行供给侧改革和耦合机制的重塑。依托大数据的新特点和传播规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考虑到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协同,要重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载体、内部子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的耦合机制,更好顺应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改革创新的新课题。高职院校的学生属于专科层次,生源复杂多样,录取分数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欠缺,文化基础较差,认知水平不齐,目标需求多元化,且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高职院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必须考虑高职大学生作为“需求侧”的思想特点、目标需求。在大数据时代,同时也需要考虑高职院校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途径。“两微一端”以及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那么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部门,必须迎合时代发展的趋势、紧跟潮流的走向,用高职院校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更易于接受的文字去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二、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效应面临的现实困境

其一,话语权的变革和技术思维变化对思想政治载体提出要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自媒体的广泛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交互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发生了变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还是依然以传统的思想政治老师课堂授课为主以及辅导员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相结合的形式。当然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开始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推送有关思想政治的内容,但是缺乏系统性、协同性、吸引力等。同时,在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大数据的作用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中,党政部门、宣传部门、学工部门、教务部门、后勤部门等会形成大量与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交际等方面的数据,而因为部门之间分割,这些数据并不能共享,更不能被计算,没有一个负责牵头和统筹的部门,也没有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同时也出于隐私保护的伦理困境,大数据技术未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其二,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缺乏协同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缺乏从宏观、全局的视角和高度出发,系统设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的生态系统,也没有相关的协同机制和制度保障。由于缺乏顶层设计,缺乏协调的专门机构,缺乏制度保障,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变成各工作部门的志愿活动,这样就很难形成协同效应。[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性,指整合各种资源和理论,多主体、多因素协作,形成教育合力,以实现1+1>2的协同教育效果。而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中,如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部门、宣传部门、教务部门等组织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各自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缺乏统筹和协同,各司其职,各自为政,联动、合作和配合度不够,没有发挥协同的作用,没有优势互补,也没有形成教育合力。由于缺乏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缺乏制度约束和保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出现空白、盲点、重叠的情况。

其三,无法回应受众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高职院校的学生高考分数相对较低,生源也很复杂,学生的理论学习不足而实践能力相对来说较好,学生的政治意识薄弱,学习的功利性较强,学习的动力不足、方法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会有自卑心理和依赖心理。而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未能体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缺乏“人本化、艺术化、生活化”,用纯粹的理论和简单的“说教”、“照本宣科”等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和多元化需求。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要得到积极的关注和回应。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本,从生活化、故事化、艺术化的角度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其四,思想政治教育“家—校—社”协同动力不足。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是高校的工作,应该联动和协同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等系统。现实往往是学校主要承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家校、校企协同动力不足。高职院校一般不会召开家长会,也不会进行家访等,只有出现“问题学生”或者紧急情况时,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才会加强,而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缺乏交流,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并没有形成合力去解决。高职院校与企业一般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在与企业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重视技能的培训,缺乏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的培养。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形成“家—校—社”三方同向同行、形成合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形成严公德、明大德、守私德的良好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三、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效应需把握的原则

研究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协同效应的策略,要综合考量我国基本国情,充分了解大数据时代青年学生的发展需求,探讨思想政治协同的内在规律,特别要深入把握新技术革命给思想政治环境带来变革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以及大数据时代媒体作为思想政治的客观影响因素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运用系统的协同效应理念,定性与定量结合、个性化与整体性结合、价值导向与全方位资源共享相结合、系统化的协同机制与多主体协商交流相结合的原则,为有效实现思想政治协同效应提供理论和行动基础。

(一)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互联网、现代移动通信等新技术的普及,大数据具有容量大、信息传播高速、信息种类多样、信息具有价值等特点。在“万物皆可数化”的科技创新驱动下,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数据分析成为常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要素也从宏观到微观逐渐进入大数据的精准算法和实证考量阶段。大数据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有理性的认识,一方面大数据的分析方法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性研判和科学性方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数据技术可以在精准定位目标、精准定位时间、精准定位问题之后提供特定的技术支持,定位准确性越高,精准传播能力就越强。”[5]例如,通过在高校普及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上网浏览习惯、微信和微博等分享的内容、关注的热点话题和信息以及课堂出勤、学业表现、学业评价、心理状况等大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新冠疫情爆发的高峰期,线下教学转为线上教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顺势发生转变,通过分析大学生在疫情期间在线上发表的言论以及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摸底、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形成了数量繁多、内容丰富的大数据,高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对这些大数据进行分析,为疫情期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现实依据。但同时,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数据素养和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获取数据、筛选数据、分析数据、利用数据,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需要具备理性客观的数据分析思维,同时也要处理好利用数据与保护隐私之间的关系,体现“以生为本”的人文关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动态变化的,小样本与大数据,大数据与定性化的结果分析也存在“不好用、不敢用,用不好”的矛盾与冲突。大数据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协同效应要把握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二)个性化展示与整体性媒体融合相结合的原则

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6]。现实表明,通过“两微一端”、搜素引擎以及自媒体等在网上获取新闻和信息,已经在年轻人中成为主流和潮流了。我们必须正视大数据时代,掌握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掌握了年轻人的喜爱方式和感兴趣的内容,就能在大数据时代掌握网络媒体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大数据时代的内容展示呈现出的“大众”“量多”“全体”的信息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效应要实现可持续的影响力,就必须在“少数”“细微”“个性”上下功夫,坚持人本化、艺术化、生活化,要实现媒体传播平台与多元主体、多种深度渠道的同频共振,构建以学生个性化展示与整体性媒体融合相结合的共同发力点。

(三)价值导向性与全方位资源共享相结合原则

理论是行动的向导,协同效应的有效实现要求在价值导向上的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人。这必然要求协同效应在价值引领和目标上保持一致,确保协同的共同和正确的行动路线。同时,高校的资源共享机制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汇聚全校合力,也有利于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构建全方位资源共享,首先要创设一个全校“一站式”的实体或虚拟共享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共享各种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来自不同部门的资源,既要有总体数量的要求,也要有客观的质量标准,确保内容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同时完善资源共享的管理制度,形成资源共享的文化氛围,把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四)系统化的协同机制与多主体协商交流相结合的原则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作用和高效能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各相关部门协同育人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目标的充分条件。大数据时代要实现思想政治协同更应建立系统化的协同机制,因此要建立各协同主体之间的同步合作,在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上实现互利共赢。大数据时代是全球化时代,大变革、大发展、大转型的时代,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形成处于变动期和不稳定期,思想政治各系统间虽然有着共同点,但却在任务和内容表现上不同,为了避免集体行动中存在“搭便车”和被动、不协同及推责的问题,各参与主体必须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通过协商交流发现问题来实现有效协同。大数据时代,学生本身就是数据的重要来源,是数据传播的重要媒介,学生作为参与的重要主体和教育主体,应该建立学校、老师、学生的“多元—交流—合作”协商机制,挖掘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形成顺畅互动的交流反馈渠道。

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效应的实现路径

大数据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统筹各方面工作产生协同效应都必须从这一维度进行深入研究和考量,把握新特点新规律,找准协同效应点,形成由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协作、组织内协同、组织外协同、有效的协同管理机制、协同价值取向、基于契约信任等六要素的“核心圆”,由此对应的制度保障、媒体融合、多元主体合作、实践路径、目标导向、信息素养等六要素的“同心圆”,构建协同效应的生态系统,以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特色化和长效机制,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一)制度规范与结构优化:各部门协作的基础

协同学理论认为,协同包含内外两方面,在内部系统中是各个子系统之间内部协同,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出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在外部系统中通过开放环境下物质和能量之间的交换,相互作用下产生出整体的集合协同效应。通过制度建设来规范不同主体行为,对协同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规范,培育网络思想政治载体和建构多种媒体矩阵格局的协同。必须要有制度规范和保障,明确不同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责任与风险。形成各部门协同、组织内部协同、组织外部协同,形成精准契合的“叠加效应”和“共生相依”的合力优势,建立开放协同、精准共建、反馈测评、动态调适的协同策略。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党委领导下各系统,包括党政部门、管理部门、教学部门、教辅部门以及后勤部门等多方合作、相互配合、相互贯通的三全育人机制,构建大思政育人工作格局,整合各个部门,统一规划,借助大数据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作用与功能,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二)媒体融合和系统有序:组织内协同的范式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独角戏,而是需要多方效能组合发力共同参与的交响乐。还需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内部、组织外部的协同效应,形成多方协同效应。需要建立兼具开放性和互动性的复杂系统,联通课堂、课外、校内、校外、校内子系统、校外影响因子各发挥功能,扮演不同角色,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的协同效能。在高职院校,组织内的协同包括以学生为主体存在的各种主要的学生组织,例如学生党支部、团总支、学生会等,还有学生社团、网络媒体组织等,也包括二级学院、易班工作站,学生处、教务处、校团委、组织宣传部等学校部门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目标、内容、载体上的一致性,打破各自形成的纵向媒体宣传,形成各部门媒体的横纵融合。同时也发挥大数据时代,网络技术和媒体融合的特点,发挥学生自组织和自媒体的作用,鼓励组织内部的引导下,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教育形式,形成组织内部的系统。同时,还可以搭建学生—学校—家庭的协同自助组织,通过数据信息的联通,构建家校社共建的媒体融合和协同育人渠道。

(三)多元合作和多样整合:组织外协同的拓展

组织外部的协同指的是政府、学校、企业、家庭等外部组织的协同。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大政方针的制定,通过舆论和价值引导,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制度保障。职业教育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在大数据时代,“学习强国”APP,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等官媒,成为年轻人喜爱的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和时政热点的窗口。政府通过制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政策,建立制度保障,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以及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通过官媒的舆论宣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与企业的协同效应在于,以职业道德培养为核心的校企合作培养形式,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培养企业需要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和牺牲奉献精神。高校与企业协同效应,体现在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去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实践行为,也在企业实践中去检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成效。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形成家校协同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进行多元创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价值导向,在大学生孝顺、感恩、文明、礼貌等德行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与家长形成合力及时解决大学生在思想、心理、学习、行为等方面的困惑或偏差。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协同政府、企业、家庭等众多参与者,让各方参与其中,发挥各方的优势和积极性,才能形成1+1+1>3的效果,使协同效应发挥最大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使命。

(四)多向拓展和嵌入联通:有效的协同管理行为的实践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青年学生的新特点和新变化,运用大数据的新工具激活高校思想政治传统优势。有效的协同管理行为要以学生成长需求为中心,根据不同层次学校学生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教育和管理的方法,通过个性化、生活化和艺术性的实践方式实现协同内容的多向拓展,尤其要健全便捷化的共享服务通道,将各种主体的行为进行嵌入联通。大数据时代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容供给与学生成长需求精准对接,“只有在教师和学生分享价值观和共同目的的学习共同体中,学生才有可能获得诚实、合作、信任。”[7]例如不同主体间的供给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课题研究、学术观点、理论前沿、时事政策解析;学校党政部门国家政策解读和项目实施;学生关注热点、思想动态、实践感悟等的项目对接,可以避免理论与实践的错位,避免课堂内外的断层,避免思想政治资源的重复与闲置,建成全校共享网络,全国范围内跨地区、跨层次的共享格局,实现有效的协同管理。

(五)目标导向和创造需求:协同的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秩序、促进发展,对民众进行的基础的、系统的、经常的(实际上是学生) 社会知识、价值体系、规范体系的教育实践活动。[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遵循“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目标,以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教育的导向,培养德才兼备、专兼并修,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整体全面发展的高品质人才。这就要求目标导向的一致性,不同的组织部门和多元主体均能在目标一致的基础上为学生发展创造合理和有价值的需求。学校要从党的政治建设的整体布局中做好统筹管理和顶层设计,能够系统、分层、分类和一体化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一线和非一线学工队伍的整体性结构建设,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黄金期,从“入口”到“出口”的培养流程中,要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创造学生需求的增长点,特别是精神层面的需求,对大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引导,通过人对人、面对面的交流引导,实现信息互通、内容共享、交流通畅、合作共赢的协同局面。充分利用各种系统和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作用,能在各就其位中统一目标,在各司其职中创造价值,在各用其才中获得情感,在各得其所中增强认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大精神动力和良性竞争合力的生态协同效应。

(六)素养提升和交往互动:契约信任的协同文化

协同效应要实现一种文化氛围和精神力量,从“认知、接受、认同、行动”的互动逻辑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效应的高质量持久实现,需要协同主体和队伍的素养整体提升,通过协同学习实现彼此信任,在制度、组织、行为、价值、信任等多维联动基础上,培养一支有“数据意识”、有新媒体思维和技术,利用数据进行理论教学和日常管理的队伍,要通过互动交往,增强创新发展的理念和共识,开发协同效应的增长点,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通、线上与线下的衔接、虚拟与实体的转化、部分与整体链接的协同增效的文化建设,延伸协同空间,激发情感能量,在交往互动中提升大数据运用的素养,形成稳定持久的校园思想政治育人文化环境和氛围,从而实现整体的协同效应文化场域。

图1 协同效应的生态系统图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在教育主体、教育受众、教育内容以及话语传播载体上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统一的价值取向;构建党委统一领导下各教育主体协作的顶层设计;促进高职院校组织系统内各部门的协调;增强组织系统外“家—校—社”的协同动力;同时,利用大数据算法技术,创造学生需求的增长点,回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打造有媒体素养和协同意识的思政教育队伍,全方位多主体汇聚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最终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协同效应协同院校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中国整体与区域居民收入周期的协同效应分析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解决南海争端的“双轨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