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时代中华古典诗词与高中思政课的融合

2021-06-25张咪

文教资料 2021年7期
关键词:思政课诗词融合

张咪

摘   要: 本文探讨中华古典诗词与高中思政课堂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融合的原则、方法,选择高中政治课本必修三“文化生活”中的两框题内容,探讨二者融合的宗旨及实施建议。

关键词: 诗词   思政课   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进行思政教育的良好素材,如何更好地把古典诗词融入高中思政课堂,助力高中思政课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新时代向高中思政课提出的一个历史性难题,也是思政课需要破解的难题。

一、融合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构建“大思政”格局的要求。

新时代构建“大思政”格局,以实现全面全员全方位的育人目标,是习近平同志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愈加在新时代发挥出特有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构建“大思政”格局与打造思政“大课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思政课程融合是构建“大思政”格局的路径选择,构建“大思政”格局是打造思政大课堂的实施结果。将高中思政课与语文课相融合,深入挖掘高中生所学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让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教化内容在新时代发挥应有作用正是高中思政课程融合、打造思政大课堂的要求,也是新时代构建“大思政”格局的要求。

(二)培育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要始终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新时代,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要围绕这一根本目的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充分挖掘、利用诗词歌赋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在培育学生道德观念、提高道德行为能力的同时通过诗词鉴赏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既进行了德育又兼顾了美育。将中华古典诗词引入高中思政课堂,成为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样性的育人目标的路径选择之一。诗词中丰富的“投身报国,奉献自我”的内容与今天“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前途命运之中”的时代号召不谋而合,更能激励高中生志存高远、报效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增强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源泉。从古流传至今的诗词文学作品蕴含的育人内容更具有说服力,深厚的文学价值、德育价值经过历史和实践的反复检验更能够凸显德育内容的科学性与可信度。在思政课堂上适当融入诗词能够培育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自尊心、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固有的根本”。中华诗词中包含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人后己的集体主义观念;“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主义观念;“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等内容,与当今社会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和谐”等观念一脉相承。将其融入思政课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價值观自信,在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融合的可行性

我国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教化内容,如:整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人格教育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教育等。当今时代弘扬的主旋律与传统教化内容一脉相承又推陈出新,为诗词与高中思政课的融合提供多种多样的素材,使高中思政课堂更具多样性、生动性和历史底蕴,也使以诗词为依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可能。

三、融入原则

(一)批判继承。

批判继承是二者融合的原则之首。在引入诗词时要加以分类和筛选,尽量向高中语文课本中包含的诗词靠拢。分类是指:对将要引用的诗词分门别类,根据每框题高中思政课内容选择相应的诗词。中华古典词中包含各种鲜明的、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婉约派、豪放派,也有各种主旨不同的诗,如送别诗、爱国诗、边塞诗、山水诗、田园诗、怀古诗、抒情诗、咏物诗、伤春诗、闺怨诗等。例如,讲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一课内容时,应当选取爱国诗,通过诗中的爱国情结将书本内容讲透彻。筛选是指:在分类的基础上选取恰当的诗词内容,尽量向高中语文课本中包含的诗词歌赋靠拢,筛选出与高中德育目标相呼应的诗词。比如,闺怨诗、伤春诗等与思政内容关联不大、主旨不符的诗词要慎用。因此,教师应该对诗词内容、主旨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有清晰、明确的了解。不可盲目选用,否则非但起不到德育作用,反而与最初的育人目标背道而驰,影响教学质量。

(二)古为今用。

诗词服务于教学,引入中华古典诗词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古为今用”是二者融合的重要原则,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

教育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开,思政课也一样。在引入诗词时,要考虑我国现代化建设,筛选出与之相关联、主旨明确的诗词。在讲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一课时,可以从无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与浴血奋斗史入手,选取与心系家国主题相关的诗词作为导入展开本课内容。

2.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我国德育工作要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选取诗词进入高中思政课堂时也要围绕这一核心。选用的诗词要促进学生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选取过程中,可从个人层面、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三个角度出发筛选出与之吻合的诗词。例如,与个人层面中“敬业”相关的诗句有王安石的“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与社会层面中“和谐”相关的诗句有“到处皆诗境,随处有物华”,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中思政课始终,因此,中华古典诗词融入思政课要坚持始终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拢。

四、融入方法

(一)直接融入法。

直接融入法是指将中华古典诗词歌赋本身和传达出的主旨思想直接运用于高中思政课堂中。直接融入法相较于其他方法目的更清晰明确,教学结果相对可控,易于测评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效。对于教师来说,这种方法操作起来更加便捷;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方法能够提高文学素养。

(二)间接融入法。

间接融入法是将与中华古典诗词相关的各类影视作品、音乐作品、小视频等为载体,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讲授高中思政课以达到思政课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选取《经典咏流传》《中华诗词大会》等诗词类综艺节目中突出高中思政课堂主旨内容的片段进入高中思政课堂,利用这一媒介讲好思政课。但这一方法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辨别作品好坏的能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

(三)复合融入法。

复合融入法是指综合应用诗词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达到思政课教学目的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再单独地聚焦于诗词本身,而是发散式、深入式地挖掘、利用诗词所蕴含的多方面教学资源。如诗词本身的内容及与诗词相关的典故、历史、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将其综合应用到高中思政课堂中,拓宽学生的视野、思维。因此,要选取内涵丰富、用典较多、有历史背景的诗词,作者本身与生平经历也可以作为教学案例。总的来说,选取的诗词要有“可讲性”,这要求教师有很高的文学素养、较广的知识面、历史视野、发散式思维和较强的鉴别能力。

五、融合宗旨——以必修三“文化生活”为视域

(一)贴近学生实际。

所选的中华诗词内容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实际。选择的诗词要与高中语文课中出现的诗词内容难度相当,不可过于高深晦涩,避免“老生常谈”。高中思政课堂中所要选用的诗词可以作为高中语文课堂中诗词的延伸和补充,可以考虑学生已经学过的和将要学习的诗词内容。

(二)学生喜闻乐见。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易于接受的诗词内容。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本必修三“文化文化”为视域,选取其中两框题内容进行讨论。

1.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本课可以选用中华古典诗词中不同风格代表人物的一小节诗、词,用“一例到底”的方式讲授。如将词中婉约派代表李清照、豪放派代表苏轼二人的词节选一段,或将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等经典代表作各选一小节,以此为载体贯穿本课堂内容始终。也可以从《中华诗词大会》中截取精彩片段作为导入展开后续内容。值得一提的是,“一例到底”的运用应当明确: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包含诗词,还包括其他文艺作品、饮食文化、节日、习俗及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等。内涵相当丰富,应当将重点放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上,在融合时应该以诗词为原点,发散式地挖掘诗词出现的风俗习惯、节日习俗、建筑风格、食物、服饰、陈设等,以此表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导入时可选用《中华诗词大会》的精彩片段激发学生兴趣。之后,选取风格鲜明的诗词并将重点放在可表现中华传统文化多样性的诗词上。如,表现元宵节节日习俗的诗词有:欧阳修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姜白石的“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等。描写女子服饰的片段可以从咏人诗、咏物诗中选取,如:秦观的“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黄莘田的“画罗织扇总如云,细草如泥簇蝶裙”等。描写独特的饮食文化的诗词有:陆游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杜甫的“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白居易的“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等。

2.第七课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在讲本课内容时,可以选取一些展现民族气节,体现诗人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的多集中在边塞征战诗。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猶须待阖棺”等。也可选取体现作者自强不息的诗词,多集中在托物言志诗。如,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还可选取体现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勤劳勇敢的诗词,多集在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与借景抒情诗。如,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颜真卿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等。将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诗词融入本课教学当中,可以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与促进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归属感,达到思政课的教育目的。

六、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古典诗词以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为新时代高中思政课提供资源支撑和丰富素材,更好地满足新时代高中生的学习需要和对精神生活的美好需要,助力新时代高中思政课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刘宗涛.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途径探析[J].智库时代,2020(1):158-159.

[2]李俊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路径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12):77-78.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02).

[4]上疆村民.宋词三百首评注[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6.

[5]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1984.

猜你喜欢

思政课诗词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融合》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