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树一帜的戏剧文化

2021-06-24刘艳敏

关键词:戏曲音乐

刘艳敏

摘 要: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是中国人民两千多年的智慧的成果,是中华民族的持续前进、实现伟大复兴的文化动力。它的发展经历了孕育、形成、发展、盛行时期。在漫长发展历史进程中戏曲,不断融合美术、文学、舞蹈等各种艺术的精髓,逐渐成为一项包容广泛且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性艺术。本文阐述了戏曲音乐起源、戏曲音乐的发展现状,并针对戏曲音乐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戏剧文化;戏曲音乐;戏曲起源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2-0094-03

引言

“独树一帜的戏剧文化”这个具有独特性的概念是著名戏曲理论家张庚先生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戏曲、曲艺》之中提出的[1]。将传统戏曲音乐现代化也是由张庚先生首次提出,自此“独树一帜的戏剧文化”的现代化成为我国戏曲音乐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命题[2]。中国戏曲发源自中华民族音乐,不论是中国戏曲音乐的色彩、内容、外延,还是它的风格、形式、内涵无不集中地展示了中华民族音乐的最优水平,而且戏曲音乐无一不是在中国所有类型音乐里的集大成者[3]。中国戏曲和世界上的各类音乐相比有着十分鲜明的特色与风格,与古典音乐繁荣的欧洲相比,更是如此。我国戏曲音乐能够充分地展示戏剧当中打造的人物形象,促进整个戏剧矛盾的产生与发展,戏曲与戏剧紧密相扣,为整个戏剧的表演效劳[4]。

一、戏曲音乐发展历程

戏曲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关于戏曲起源的问题,学术界却持有以下三个观点:首先,是王国维“俳优”歌舞之说中,提到了戏剧的起源,然而不能将其理解为是戏曲的起源[5]。其次,是许地山与郑振峰两人持印度影响说,认为中国戏曲的前身是印度的梵剧,这一猜测,源于温州宋代港口地区所产生的一种南戏,这些说法都没有证据[6]。最后是孙楷第的傀儡说,对于这一说法,仍然没有最确切的证据[7]。

历史上认为,中国戏曲的雏形始于唐代。唐代流行大曲,是由旋律和节奏组成的乐曲,大曲的结构类似于由散板、慢板转向快板的变奏形式,后来逐渐配上故事来进行歌唱。另一种歌舞“转踏”,以一诗、一词、一尾声的形式,为后来的南北合套以及组织曲牌奠定了基础[8]。“参军戏”是通过参军与苍鹘的相互问答以及即兴表演,产生滑稽的效果,与相声有些类似。唐代的参军戏与歌舞戏便是中国戏曲的雏形。

中国戏曲艺术形式正式确立于北宋,北宋时期商業城市中已经出现各种演出场所,即“瓦舍”和“勾栏”,将各种各样的艺术融合贯通[9]。此外,由于具有固定的表演场地,职业艺人也逐渐出现。杂剧和院本也在参军戏和古优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10]。

中国戏曲繁荣兴盛于元代,元成宗大德年间是元杂剧繁盛时期,彼时涌现出大量名家、名作,使中国戏曲进入第一个繁荣期。明末清初,昆腔传奇极为盛行,也出现大批优秀作品,这是继元杂剧后的又一次文学创作高潮,中国戏曲进入第二个繁荣期。

清代是中国戏曲的重要转型期,清代逐渐出现地方戏,地方戏的创作者多为戏曲班设的戏曲艺人或者下层文人,这些艺人的作品大多不会被刊刻印行,主要是靠口传、抄写保存下来的,地方戏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戏曲开始转型[11]。

二、我国戏曲音乐的发展现状

(一)扶持方式较为单一

提到戏曲音乐的概念,观众的脑海中呈现的多为戏剧舞台元素,而对于古代元素与现代元素区分不够明确,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戏曲音乐表演形式的单一性导致。有些文化遗传只能作为珍品用于收藏,而戏曲音乐可以作为文化产业流通市场进行推广。戏曲音乐作为中国文化形象构建的关键一环,当前国家对我国戏曲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和扶持,但其所采用的手段和形式过于单一,大多数都是通过剧目评比的方式来进行,虽然达到了一定的宣传效果,但却让人们过于注重比赛结果而忽略了戏剧本身的精髓,导致各类戏剧良莠不齐[12]。同时,对比戏剧赛场上的热闹非凡,场下的戏剧氛围却十分冷清,这样的方式不能够真正将我国戏曲音乐发扬光大,也没有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和喜欢戏曲音乐。

(二)戏曲音乐的商业化、娱乐化过强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纵观各行各业,商业气息越来越重,人们对戏曲音乐的态度和看法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很多人抱着盈利的态度去看待戏剧,导致戏曲音乐的传承受到了巨大影响。同时,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欣赏和学习戏曲文化,人们更愿意接受快餐式的文化,针对这样的现象,很多导演和演员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受到大众的喜爱,对传统戏剧进行了调整和改编,将观赏性和娱乐性放在了首位,忽略了中国戏曲真正的文化精髓。

(三)戏曲音乐特点不突出

我国的戏曲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种类繁多,每个戏曲种类都拥有自己的特点,但是由于在现代社会人们过于重视戏曲的娱乐性,导致戏曲创新及发展正趋于同质化与泛娱乐化,其自身的优势及特点正逐渐消失,戏曲表演形式、内容逐渐雷同化、形式化,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其原因在于戏曲音乐很大程度上无法得到有效开发及创新,无法丰富戏曲音乐,导致大量优质戏曲音乐被闲置,失去自身的特征,并逐渐被观众遗忘。

(四)小剧场、小规模戏剧重视不够

大型戏剧具有较强的震撼力,因此相较于小型戏剧,人们更倾向于大型戏剧。为了迎合大众的喜好,导演和制片更加偏向于大型的剧种和剧目,导致小型戏剧逐渐在市场中淡出,这不利于我国戏曲音乐的多样化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小型剧种的发扬光大[13]。戏曲音乐要想得到广泛传播,就需要做到雅俗共赏,只有将小剧场、小规模戏剧发展起来,实现戏曲音乐的既有“意思”又有“意义”,才能达到高品位及强穿透力的效果。

三、关于我国戏曲音乐发展的建议

(一)在经典传播的基础上关注市场需求

传统文化需要有人来坚持、推广及发扬广大,也需要读者与观众参与、认同、接受。很多观众由于对戏曲音乐的不熟悉,本能地拒绝认同及欣赏戏曲音乐。很多人对传承经典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传承经典就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中国戏曲音乐的最好发展状态是既能够传承经典,又能将戏曲音乐的文化精髓充分展现的同时满足市场需求,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戲曲文化的发展不仅在于我们拥有多少戏曲资源,更在于我们能否对戏曲文化进行现代性开发及能量转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更有利于戏曲音乐的可持续性发展[14]。但与此同时,商业化、现代化也在冲击着戏曲音乐,影响了其所在原生环境,导致戏曲文化渐渐丧失风格及特色。我们不能够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一味地改变戏曲音乐的经典之处,也不能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进行艺术上的夸大或扭曲,而是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发扬戏曲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进。

(二)戏曲文化创新创作要坚定立场

相关部门应提供相应的平台,加大对小剧种、小剧目的支持,让小剧种、小剧目得到更好的发展,凸显戏剧的特点。不能为了迎合大众的需要,而埋没了戏曲音乐的多样性,让戏曲音乐的表演形式逐渐单一和模式化。针对戏曲文化的发展,我们应该坚持三个基本立场:一是,在各种新文化、审美、艺术样式兴起及冲击下,需要丰富戏曲艺术的自身形态,展示戏曲艺术的包容力,但是切不可抛弃或淡化戏曲特有的表现形式及张力,避免出现进退两难、消化不良的审美困境;二是,尊重剧中的个性化特征,戏曲创新创作不可因为追求文本与艺术的普泛化,而忽略了剧种本身的形态建构,同时对于不同类型剧种需要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要因地因时制宜。三是,戏曲文化创新创作中不可过分强调作曲、舞美、文本等突出地位,而需要将戏曲音乐看作一个整体,以演员为中心,突出戏曲创作主体意义。

(三)挖掘戏曲音乐经典,突出戏曲音乐的艺术感

从事戏曲音乐的工作人员不能够单单看到戏剧的盈利性,盲目地满足大众口味和需求,要站在艺术性的角度去思考,打造经典的剧目,认真学习戏曲音乐相关知识,借鉴经典的戏剧表演形式来进行戏剧构思[15]。提升自身对戏曲音乐的认识,多研究、多琢磨,创作出经典的作品,为观众提供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的作品。近年来,民间团体、戏曲艺术家等戏曲相关人员在戏曲振兴途径上进行了诸多尝试,其中重要振兴戏曲着力点之一是改变戏曲传播形态,吸引观众的关注。因此出现了戏曲与动漫的联动,运用动画语言描述戏曲故事,将戏曲音乐融入动漫视听语言中,以逐格拍摄技术立体呈现戏曲,让工作青少年接触到戏曲音乐精华,领略戏曲之美,为戏曲传播及传承提供平台。

四、结语

戏剧作为中国艺术的瑰宝,融合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创造的大写意古典美学,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化形象构建的重要元素,我们应该关注戏曲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戏剧艺术的发展与戏曲艺术的传承是互利共生的,在戏剧、戏曲创新、发展、传承的过程中,应该借鉴古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传统戏剧、戏曲与时俱进,在保留戏曲音乐特色的同时,受到观众的喜爱。中国作为戏剧大国,想让独树一帜的戏剧文化得到平稳、持续、长久发展,需要让戏剧走大众化道路,以大俗大雅为发展方针。在新时代下,戏剧的发展受到观众因素的制约。戏剧是表演给群众观看的,倘若没有了观众,戏剧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木之本。在表演戏剧的过程中,要以观众为主,以观众欣赏需求为目的,只有充分满足了以上要求,戏剧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总而言之,独树一帜的戏剧想要得到继承与发展,就要在保持戏剧特色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与传承,结合现代数字技术,促进戏剧文化繁荣。

参考文献:

〔1〕施旭升.构建“戏剧与影视学”的话语逻辑与知识体系——“大戏剧观”视域下的“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建设漫议[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0(01):1-11.

〔2〕陈晓娟.戏剧结构与戏曲音乐结构的关系——梆子腔音乐结构研究的思考[J].戏友,2019(06):31-33.

〔3〕单林.师者有恒 习者无涯——读茅原先生的系列戏曲美学文章[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9(03):1-4+7.

〔4〕闫冬妮.浅谈中国戏曲音乐的现状和传承[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21):120+122.

〔5〕张思敏.独树一帜的戏剧文化——读海震《戏曲音乐史》有感[J].艺术科技,2019(03):131-132.

〔6〕王文照,洪运湦.怎样守住“戏味儿”——当代戏曲音乐发展困局刍见[J].北方音乐,2020(13):41-43.

〔7〕单铎.传统戏曲音乐的当代转化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06):99-100+115.

〔8〕陈甜.新时期山西传统戏曲传承发展的新途径——山西戏曲音乐的多声探索[J].戏曲艺术,2020(02):118-121.

〔9〕汪人元.戏曲音乐建设是当代戏曲发展迫切的根基性任务[J].中国戏剧,2020(01):9-11.

〔10〕杨柏森,杨思露.浅谈戏曲音乐的角度看戏曲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J].才智,2020(02):218.

〔11〕孙冬冬,潘彦君.从戏曲音乐元素中学习发展当代民族歌剧的看法[J].中国文艺家,2020(01):111-112.

〔12〕王中喜.论中国戏曲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参花(下),2019(10):132-133.

〔13〕黄敏.基于音乐剧元素下的中国戏曲发展[J].戏剧之家,2019(30):32.

〔14〕赵司原.“敢将十指夸针巧” “为他人做嫁衣裳”——中国戏曲的传承发展之路初探[J].唐山文学,2019(05):151-154.

〔15〕刘炎昌.戏曲音乐与民间音乐的继承发展关系探析[J].戏剧之家,2019(11):20.

(责任编辑 曹彩霞)

猜你喜欢

戏曲音乐
晋剧行当音色特征及音色调节
以史鉴今:对京剧“样板戏”音乐创作之“失”的若干思考
苏州滩簧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