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性民族文化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研究

2021-06-24牛再霞

关键词:造型艺术问卷民族

牛再霞

摘 要: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是民族地區高校的重要使命。课程的建设与教材的开发重在教与学,核心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本次调查报告主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课程特色等方面。通过对师生问卷的剖析,探究课件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出较为合理的解决办法,以此来优化本课程的课程建设,为最终的教材开发奠定基础。

关键词:调查问卷;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教学方法;地方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2-0115-04

赤峰学院美术学院《草原文化与造型艺术》课程是近几年开发的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一门校本课程,也是重点建设课程。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赤峰学院,其办学理念为“融入赤峰、服务地方、突出特色、转型发展”,坚持开门开放办学,突出地方性和民族性的办学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在学院总体办学思想的指导下,美术学院同样秉承这一办学理念,因此对于具有地方性与民族性的民族美术教育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势在必行。

在《草原文化与造型艺术》课程开发过程中,本课题组成员对近年本课程的教学效果等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为本课程的进一步建设与开发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调查目的

赤峰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大多数的多民族聚居的民族地区。发扬民族文化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民族地区知识分子的重要使命。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赤峰市考察时指出:“56个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多元一统的中华民族。我们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来说,传承与发扬地区民族文化是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使命。《草原文化与造型艺术》课程在创立之初就注入了这一使命,本课程在美术学院2012年版本科培养方案中已被确立为学院特色课程。然而,这一具有地方性与民族性的民族美术教育课程,一直以来没有合适的教材,学生上课只能通过教师的课件来记录和学习。由于不同的教师对这门课的理解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也不同,这样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了特色课优势的发挥。因此,2019年美术学院致力于地方民族文化发展的教师成立了课程开发小组,并申报成功了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专心研究开发这一地方性民族性课程。在具体的研究中,本课题组成员运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讨论法、教师学生座谈法等,对本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的前期工作进行梳理,结合以前的教学大纲、课件、教学效果、学生的接受程度等进行了调研,制作了调查问卷,对学院开设本课程的班级及教授本课程的教师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范围及方法

课程的建设以学生为中心,既要注重“教得好”,更要重视“学得会”。因此,本调查研究首先对讲授本课程的教师与正在学习本课程的学生以及刚刚学习完成本课程的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教师问卷发放了3份,收回3份,收回率100%。学生问卷发放了80份,收回60份,收回率75%,其中已完成本课程学生的问卷21份,目前正在学习本课程学生的问卷39份。

本问卷发放时间选择在课程完成过半的期中,这样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及时调整授课内容,解决讲授与接受脱节的问题。授课教师及时调整授课进度、难易程度及课件、教学计划等,有利于本课题组成员及时调整工作方案,为下一步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选择近两年讲授《草原文化与造型艺术》课程的教师。选取的调查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第一,课程特色,如怎样更好地突出民族性,教学中如何突出地方特色;第二,讲授内容,如现有大纲存在的问题,需要增加或修改的授课内容;第三,讲授体会,如授课体会及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四,教学效果,如学生接受程度,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试卷的整体合格率。

本次参与调查的三位教师,其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因此,本次调查问卷抽取的调查对象能够代表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教师对本课程的认识与理解,能够有效体现本课程的调查效果。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在课程特色方面,两位教师认为本课程有特色,一位教师认为缺乏特色。三位教师给出了具体建议,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少数民族画家的作品及影响,分析特色,凸显民族性,应进一步挖掘地方民族造型艺术。也就是说要挖掘不同时期具有民族性与地方性的艺术作品。

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们建议,可适当加入当代少数民族美术的发展脉络以及相关艺术家的作品,并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各自的风格;考虑造型艺术的连带关系;可把内蒙古少数民族美术的发展作为特色,适当增加课时;应增加造型艺术内容,要与讲授历史有所区别。

在授课体会方面,三位教师认为,课程的课时量略少,一些重要的内容不能展开;内容不够系统,重点不突出;学校应配备相关书籍,进行辅助教学;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美术方面的资料不易获取,资源较少,影响课程的拓展。

在教学效果方面,针对学生接受程度,一位教师认为学生接受度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两位教师认为效果较好。学生积极性和学生试卷整体合格率较高,教学效果较好。

(二)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包括美术学院所有专业的学生,其中收回的问卷中,美术学专业5人、平面设计专业16人、室内设计专业13人、动漫专业10人,工艺美术专业16人,其中39人为正在学习本课程的学生,21人为已完成本课程学习的学生。本次调查问卷能够代表美术学院各专业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效果等问题的反馈意见。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在学习兴趣方面,学习认为对本课程兴趣很大的32人,占53%,有興趣的26人,占43%,没兴趣的2人,占3%。在补充意见中学生认为本课程能够了解更多不同民族的文化,能够增加知识储备,对专业设计有所帮助,认为《草原文化与造型艺术》是一门独特的课程。也有学生认为应该多些互动,增加学习兴趣。从问卷中可以得出,大部分学生对地方民族文化比较感兴趣,但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课程的难易程度上,学生认为课程很难的7人,占12%,适中的47人,占78%,简单的6,人占10%。在补充意见中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基本都能听懂,偶尔不懂的地方,就向教师请教,教师能耐心解答;教师的课件详细易懂。也有学生表示课堂上不能完整记录,需要在课下整理笔记。从调查问卷中可以得出,本课程难易程度适中,但课件设计等还需进一步改进。

在课程能否体现民族性和地方特色方面,学生认为能够体现的45人,占15%,有一定体现的14人,占23%,不能体现的1人,占1.7%。在补充意见中学生认为能了解许多中原与边塞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差异等,学生比较认可这一具有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课程。

在学习过程中有无遇到困难方面,学生认为有困难的3人,占5%,适中的36人,占60%,有困惑的21人,占35%。在补充意见中学生认为有些课后作业不太会答;还有学生认为不能完全理解蒙古族文化,但会尊重和理解民族特色。因此,在本课程建设中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地区文化差异,授课要简单明了,以利于学生学习。

在是否还需增加其他教学内容方面,学生认为需要的2人,占3%,适当加入的13人,占21.7%,不需要加入的45人,占75%。在补充意见中学生认为教师需要增加一些历史元素,比如蒙古族抗日活动、成吉思汗的事迹。因此,在本课程建设中应进一步推敲教学内容,把思政元素与地方民族文化结合起来。

四、调查研究问题剖析

(一)教师问卷中的问题分析

在对本次调查问卷进行整理与分析中,课题组成员发现了一些急需改进的问题,同时对本课程的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有了新的思路。教师问卷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本课程学时少、重点不够突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凸显地方民族造型艺术,以点带面,通过造型艺术来体现地方民族文化。

纵观历史长河,在赤峰地区与民族造型艺术相关的内容亦是不可胜数,在课程内容的筛选中同样需要有所取舍。首先,要选取代表地方名片的特色文化,例如对中华文明起源有一定影响的红山文化,北方最古老的少数民族创造的东胡文化,以赤峰作为都城雄踞北方的契丹辽文化,近现代赤峰地区蒙古族文化,以及蒙古族非遗文化等应作为本门课程重点讲解的内容。因此,对于本门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首先要从内容出发,抓重点、有取舍,在学院培养方案设定的框架与相应学时内有效地完成本门课的教学工作。

(二)学生问卷中的问题分析

在对学生问卷的分析中发现,主要集中在教学过程的操作上,如课程设计、课件制作、讲授方法、作业设计等具体问题上。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点是教师,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吸收国内外最新的先进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中心不再是“教”,而是“学”。高校应将重心从传统的教学和研究转移到促进学生学习上。现代的教学理念已经从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满堂灌模式,转变为学生需要学什么、社会需要学生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在供求关系的变化中,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新思考适合新时代发展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要求教师树立现代教育创新改革发展的教育理念。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应打破“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学理念,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方法,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学生也应打破被动听课、记笔记的方式,培养发散性思维,带着问题去上课。如今,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网络等获取知识,教师上课不再是学生唯一获取知识的通道,现代的课堂也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能仅限于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能够把知识或理论转换成解决问题的经验,适应环境的能力,转化成素质、品格,因此需要教师重新认识“教”与“学”关系。

五、调查研究结论

(一)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的必然性

《草原文化与造型艺术》课程为校本课程,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上需加大力度,本门课程虽已在美术学院讲授了近10年,却一直没有系统地去研究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没有合适的教材,学生上课只能通过教师的课件来记录和学习。由于不同的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不同,所以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也不同,这样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了特色课优势的发挥。

本次调研是自课程开设以来的第一次系统调研。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了一些平时被授课教师忽视的问题,也凸显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本课程的建设与教材开发势在必行。对本次调查问卷的深入剖析有助于更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有助于课题组能够对下一步工作做出更全面、更有深度的研究计划,为最后呈现高水平的地方性民族校本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改革创新的紧迫性

《草原文化与造型艺术》课程属于文化素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民族史与美术史的知识积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对于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等改革与创新关乎着课程是否顺应时代,关乎着课程未来的命运与发展。因此,在课程的设计、教学方式方法上更应注重创新。如何吸引学生,如何与时代结合,是这一课程面临的两大突破点。当下的学生大多对流行文化感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如何融入符合时代要求的流行文化元素,是下一步课程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课程建设,归纳总结研究成果,逐步融入教材的开发中,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三)融入思政元素

赤峰学院思政课程工作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工作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为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校本课程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目标、融入教学设计方案。本课程虽然在内容上属于传统的民族文化范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在新形势下,需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国家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注入新的理念,注入新时代的思政元素。在本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开发过程中,首先要对草原文化与造型艺术课程中的地方性民族造型艺术文化内容进行整理、挖掘、研究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地方民族文化为载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其次,课题组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党中央最新的政策文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开发研究草原文化与造型艺术课程同当下政治理念相碰撞的部分,并融入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张晓军,席酉民,赵璐.研究导向型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2〕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夏晋.少数民族美术教育发展中的失语现象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7.

〔4〕乌力吉.内蒙古民族美术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J].中国民族美术,2017(04).

〔5〕向云根.民族地区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模式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6〕曹能秀.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许礼光.关于地方课程教材开发与建设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9(06).

(责任编辑 曹彩霞)

猜你喜欢

造型艺术问卷民族
我们的民族
“莲花壶”的造型艺术和文化蕴含
论紫砂壶“寻觅”的造型艺术和意境之美
论紫砂壶“寿桃半提”的造型艺术
谌宏微的造型艺术
多元民族
问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