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高水长、润物有声

2021-06-20张文生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14期
关键词:共性长方形观点

张文生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随着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数学教学中渗透育人教育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遵守国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我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

一、 注重挖掘数学简洁美,凸显数学的美学功效

有人这样描述: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一切。

爱因期坦说过:“美,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他认为只有借助数学才能达到简单性的美学准则。朴素、简单是其外在形式,只有既朴实清秀又底蕴深厚才称得上大美至简。简洁、有效、经济给人以美感,繁琐、臃肿、无谓的消耗则给人以相反的感觉。数学不愿意把1亿写成10000000,数学的简洁美并不是指数学内容本身简单,而是指数学的表达形式、数学的证明方法和数学的理论体系的结构简洁。如数“1”,小至一个原子、粒子大至一个太阳、一个字....宇宙万物,均可以用“1”来表示。又如公式“C=2πR"中的周长与半径有着简洁和谐的关系,一个传奇的数“π”把它们紧紧相连。数学存在的意义,在于理性地揭示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规律,帮助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可以这样说,数学是取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数学最早起源来自古代人们的结绳记事,一个一个的绳扣,把数学的根和生活从一开始就牢牢地系在了一起。后来出现的记数法,是牲畜养殖或商品买卖的需要。几何学的产生是为了丈量土地。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几乎全是对于某个具体问题的探究和推广。

“世事纷繁,加减乘除算尽;宇宙广大,点线面体包完”这首诗用字不多,却概括出了数学的微言大义。数学历史中每一次进步都使固有定理更简洁,正如希而伯特所说:“数学中每一步真正的进展都与更有力的工具和更简单的方法的发现密切联系着”。数学之美还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去审视,而每一侧面的美都不是孤立的,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她需要人们用心、用智慧深层次地去挖掘,更好地体会她的美学价值。在生活中我们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发现美收获美。

二、数学育人教育要渗透辩证统一的哲学观点

德育渗透是全方位、多科学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许多德育的渗透点,要善于因势利导,提升育人水准,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1)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的产生,归根到底是人类实践活动。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向学生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让学生用准备的学具进行折一折、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想一想这些实践活动,从而推导出面积公式。在学习其它几何知识教学中,我都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大家经过反复实践多次争议得出结论,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

(2)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事物的发展是矛盾双方的不断对立统一而引起的。小学数学知识中充满了对立统一的观点。加与减、乘与除、相等与不等、多与少、直与曲、共性与个性等。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揭示矛盾总结规律,从而把对立统一的观点有机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比如,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首先从它们的共性入手,学生认识到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平行且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后出示一些平面图形让学生辨认出所有的长方形,尤其是正方形,同时强调为什么它们都是长方形?突出其共性的同时探讨正方形的特殊性:不仅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且4条边都相等。从而认识到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突出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 。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弄清了它们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且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任何个性都离不开共性而存在,而任何共性都是通过个性表现出来的,双方处于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中 。

(3)渗透相互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数学概念是相互联系的,数学知识不断扩展、由简单发展到复杂,由不完全到相对全面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要运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设计教学,让学生接纳事物相互联系的观点。

比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我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回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除法商不变性质,试着推理分数会有什么性质,学生都能类比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从已知推出未知,未知变已知,从学习中感悟知识之间的联系。数的整除这单元概念有十几个,虽然这些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是核心概念是整除,由整除生出质数、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通过师生一起整理复习,学生清楚了这些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由此感到: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朝着灵活、深层与联系的方向发展。

三、与教材有机结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充分挖掘教材的爱国题材,不失时机潜移默化把德育贯穿于课堂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负数“时,先引导学生看书中资料介绍,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公元前6世纪中国就使用负数,而欧洲公元16世纪才开始应用负数,要比国外早两千多年,学生深感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以及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学生信心满满,立志长大为国再创辉煌。

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我展示出28届奥运会奖牌榜前五获奖数据,引导学生绘制成条形统计图,通过对统计图的观察、分析,学生深感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会到做一个中国人的伟大与自豪,从而激发他们爱国热情。教材中的例题、习题与插图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 只要认真研究教材把这些因素在课堂中不失时机地展示出来就能达到立德树人的初衷。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有利于阶段性的学习,而且终身受益。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专心听讲,认真书写,认真计算及检查,仔细审题,经常复习,积极思考等。但只提要求还不够,还要进行具体指导及训练。

(1)提倡“两审”:一审运算顺序。先算哪步,再算哪一步,最后算哪一步;二审题目中运算符号及数据有什么特点。看怎么简便就怎么算。坚持“二审”原则,就可改变盲目计算为主动灵活的计算。

(2)重视估算:计算之前先估算,估出大概在哪个范围内,然后再计算,如果计算结果不在估算范围内,就要仔细检查,找出原因,及时纠正。

(3)把握验算:验算是检验计算结果正确与否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必须养成的学习习惯。要教给学生检验计算的方法,加减法互为验算,乘除法互为验算。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培养。

总之,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这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善于捕捉,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发挥"山高水长、润物有声"的韧劲,才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收获。

猜你喜欢

共性长方形观点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小长方形找朋友
巧替换,妙解答
寻找图形中的比
旋转体容球的一个有趣共性再探究
动手实践,寻找规律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