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1-06-19邓美珍林玲叶芳

福建轻纺 2021年6期
关键词:意愿福建省问卷

邓美珍,林玲,叶芳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要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只有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才有可能真正地发展起来。现如今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高,他们的返乡将会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据央视网报道,2020年高校大学生毕业数量多达874万[1],创下毕业人数历史新高,其中福建高校毕业生也高达22.8万,就业形势严俊,而大学生的返乡创业不仅有助于乡村振兴,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因此,对福建省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大学生返乡创业,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以及推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 核心概念及研究对象

1.1 核心概念

1.1.1 农村籍

由于我国农村户籍的学生如果被高校录取,可以将其户口迁移到高校的集体户口。可见,文章的研究对象不能仅限定于农村户籍的大学生。因此,文章对“农村籍大学生”进行了重新界定。农村籍大学生指生源地在农村,儿童及少年时期基本生活在农村地区,高考之后因高校录取才到城市求学与生活的大学生群体。

1.1.2 返乡创业

返乡创业即大学生返回家乡从事创业活动。家乡是指高校大学生的家庭所在地,是其父辈、祖辈所居住的地方。在本研究中,主要指高校大学生家庭所在的县及县以下地区,如“县”“乡”“镇”和“村”等行政区域。而创业是一项新事业,不是去“打工”,是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中利用自身及其他社会资源开展的具有创造性的社会活动,可以通过创立企业与合作社等方式来解决自身就业以及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社会活动。

1.2 研究对象

鉴于有部分非农村籍的大学生,也有可能因其祖父或父母居住于县及县以下地区,而选择返乡创业。因此,为了更加全面地反映福建省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文章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了农村籍大学生,还包括了居住地在我国县及县以下地区以及祖(父)辈为农村人的非农村籍大学生。即本课题的问卷对象设定为居住地在我国县及县以下地区、农村籍户口或祖(父)辈为农村人的大学生(满足条件之一即可)。

2 调查方案设计

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及专家意见法设计调查问卷,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对福建省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真实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具体实施方案为:

2.1 问卷设计

首先,搜集国内外相关文献,针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初步设计调查问卷;其次,运用专家意见法对问卷进一步的完善;然后,对设计好的问卷进行排序、措辞完善以及关联跳转的设定。最后,对问卷进行试运行,无误后再正式对调查对象发放。

2.2 问卷发放

文章将设计好的问卷通过“问卷星”与现场发放等形式发放给调查对象。共收集920份有效问卷。

首先,合理选取调查对象。鉴于大学办学层次分为大学本科与大学专科,大学办学机构分为公立与私立。因此,为了能更准确地分析福建省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及影响因素,文章选取了福建省不同类型和办学层次的高校,包括公立本科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民办本科大学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公立专科大学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及民办专科大学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做为调查范围。

其次,为了使调查样本数量尽可能多,通过“问卷星”以不配额的方式将设计好的问卷发放给上述高校的学生,并统计“问卷星”收集的有效问题数量。

最后,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具代表性,再针对“问卷星”收集的样本数量更少的高校,对该类型高校学生抽样现场补充发放,以使得各类型高校样本的数量保持一致。最终获取高校样本总数为920。

2.3 问卷收集与统计

首先,将“问卷星”调查的结果进行收集并统计到EXCEL表格;其次,将收集回来的现场发放问卷按照“问卷星”结果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最后,合并上述2种问卷结果。

3 福建省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调查分析

3.1 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现状

对问卷进行统计发现,在“您毕业后是否有意愿返乡创业呢?”的问题上,920名福建省大学生中628人选择了“否”,292人选择“是”,即福建省大学生只有31.74%毕业后有意愿返乡创业。可见,大部分福建省高校大学生毕业后不想返乡创业。

3.2 创业动机

如今,社会经济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高校也逐渐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福建省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受多元因素影响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在292名有返乡创业意愿的被调查者关于创业动机的多项选择上,40.07%大学生选了“喜欢家乡生活”;39.38%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返乡创业有优势”;35.96%大学生是为了“建设家乡”;33.22%大学生是为了“方便照顾家人”;28.08%大学生选了“家乡有创业项目或创业机会”;26.37%与25.68%大学生分别选了“现实就业压力所迫”与“城市生活压力太大”,剩下极小部分的人选“理想就是返乡创业他人”和“他人邀请返乡创业”。

可见,除了选择自身有返乡创业优势外,选择“喜欢家乡生活”“建设家乡”以及“方便照顾家人”的人都较多,说明福建省大多数有返乡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家乡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3 创业项目

在292名有返乡创业意愿的被调查者关于创业项目的选择上,47.26%选了“开店”, 23.29%选了“涉农电子商务”,少部分选了“投资办厂”“承包田地、山地、水库等”“家庭养殖” 以及“其他”。

可见,福建省有返乡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多数选择了“开店”与“涉农电子商务”,这主要归功于“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即便是“开店”也可以进行“淘宝”“微商”等多渠道线上销售,使大学生的返乡创业风险得到一定的降低。

3.4 返乡创业障碍

在628名无返乡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关于他们不想返乡创业主要原因的多项选择上,58.76%选了“资金不足”;57.32%选了“社会实践经历少”;37.9%“对农村市场不够了解”;36.62%“返乡创业风险大”;28.5%选了“缺乏社会资源”,只有少部分选了“家人不支持”、“农村创业项目少”“自己觉得没面子”及“其他”等原因。再统计有返乡创业意愿的被调查者关于“请选择如果您返乡创业更倾向于政府提供哪一项帮助?”的选项上发现,37.67%和33.56%的大学生分别选了“资金援助”和“政策扶持”。

综上发现,福建省大学生返乡创业最大的障碍是“资金不足”,还需政府进一步优化促进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

4 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差异分析

4.1 生源地与返乡创业意愿

从表1可以看出,生源地是农村即本课题研究中的农村籍的大学生有753人,其中有意愿返乡创业的占比为37.45%,比城市所占比例29.34%高,说明那些生源地在农村的大学生相比于生源地在城市学生更倾向于返乡创业。

表1 生源地与返乡创业意愿

4.2 创业意愿

从表2可以看出,920名大学生只有31.74%有意愿返乡创业,其中男性有意愿返乡创业的占性别的百分比为35.14%,略高于女性的30.66%。这可能是由于男性相较于女性从整体上看具有更强烈的事业成就需求与更敢于冒险的性格。

表2 性别与返乡创业意愿

4.3 就读年级与返乡创业意愿

从表3可以看出,大一、大二以及大三学生有意愿返乡创业的占比差别不大,均在百分三十几,而大四学生有意愿返乡创业的比例反而更低,仅占大四总学生的20.51%,说明福建省大四学生相较于低年级学生更不愿意返乡创业。这可能是因为大四学生在返乡创业的问题上考虑得更全面,虽可能了解返乡创业的机遇,但也更明白机遇的背后往往是更大的创业风险。

表3 就读年级与返乡创业意愿

4.4 大学层次与返乡创业意愿

从表4可以看出,本科生有意愿返乡创业的有131人,占本科生总人数的28.48%,比专科生所占比例35%少较多,说明福建省大学专科生的返乡创业意愿更高,其原因可能在于专科大学生因其学历层次不如本科,所面临的就业压力相较于本科生更大些,导致其更有意愿返乡创业。

表4 本专科与返乡创业意愿

5 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文章基于国内外学者关于大学生返乡创业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认为影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特征、家庭特征、高校的创业教育以及政府制定的创业政策等四方面,并将其相关因素整合到《福建省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问卷中,拟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深入分析,以进一步判断福建省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5.1 个人特征

陈雨晴(2017)[2]的研究指出,大学生的生源地、性别以及创业技能这三个个人特征对大学生是否有意愿返乡创业产生显著影响;张坤(2018)[3]研究表明社会实践经历越丰富的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意愿越高。

从问卷统计出来的结果(表1与表2)可看出,福建省农村籍大学生比非农村籍大学生以及男性大学生比女性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意愿更高。同时,鉴于生源地及性别因素是人为无法改变的事实因素,无法对促进福建省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产生指导性作用。因此,将生源地及性别与返乡创业意愿的关系作为“差异分析”单独罗列,此处主要分析创业技能及社会实践经历是否能影响福建省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

5.1.1 创业技能

创业往往需要一定的创业技能,如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建设及组织能力、灵活解决问题能力或创新能力等,具备有一定创业技能的人通常更加有信心返乡创业。从表5可以看出,问卷调查的920名福建省大学生有创业技能的人有459人,其中有返乡创业意愿的人占比36.38%,明显高于无创业技能中有返乡创业意愿的占比27.11%。可见,为了促进福建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意愿,加强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

表5 创业技能与返乡创业意愿

5.1.2 社会实践经历

社会实践经历一定程度上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实力,使其具备一定的创业技能,进而增加其返乡创业的信心。那么福建省大学生社会实践经历时间越久,是否其返乡创业意愿就越加强烈呢?笔者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按实践时间划分成5级(即A.完全没有;B.1~3月;C.3~6月;D.6月~1年;E.1年以上),将其与返乡创业意愿运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073,显著性水平为0.013,说明福建省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意愿与社会实践经历呈弱正相关性。再从表6可以看出,问卷调查对象中除了社会实验经历时间为1~3月与完全没有社会实践经历的这类群体的返乡创业意愿占比均约为29%(分别为29.02%与29.5%)外,其余调查群体的返乡创业意愿占比则随着社会实践经历时间的增加一直上升到54.55%。

表6 社会实践经历与返乡创业意愿

综上可见,福建省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时间越久,其返乡创业的意愿也越高。

5.2 家庭特征

刘志侃(2014)[4]及黄大星(2017)[5]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家庭收入越高,其返乡创业意愿也越高;而张坤(2018)的研究表明家庭富裕程度与返乡创业意愿关系不显著。加之,通常情况下,父母如果有创业经历,会对孩子创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进而提高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意愿。因此,为了了解其是否对福建省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意愿产生影响以及如何影响,笔者也将其设计到问卷调查范围中。

5.2.1 家庭收入

从表7可看出,920名调查对象的家庭收入大多分布在10万元以下及10~20万元之间(由于问卷对象多为农村籍大学生,故收入相对较低),家庭收入在10~20万元范围内的问卷对象的返乡创业意愿略高于家庭收入较低的占比,然而,家庭收入在20万以上的问卷对象中有返乡创业意愿的占比反而更低。为了更加整体地反映家庭收入与返乡创业意愿的关系,笔者将上述收入设置为1-5等级后,将其与返乡创业意愿运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020,显著性水平为0.549,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福建省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意愿与家庭收入统计上没有相关性。原因可能在于,家庭收入越高,其可能给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支持越多,进而使部分家庭收入高的大学生有意愿返乡创业,但家庭收入越低的大学生也有可能迫于城市的就业压力,也或者希望自己能利用返乡创业以改变自身的贫困现状等原因使得其选择返乡创业。

表7 家庭收入与返乡创业意愿

5.2.2 父母创业经历

从表8可看出,920名的问卷对象中有387人父母有创业经历,其中35.92%大学生有意愿返乡创业,明显高于父母无创业经历的大学生有意愿返乡创业的占比,说明福建省大学生父母的创业经历会对其返乡创业意愿产生影响。

表8 父母创业经历与返乡创业意愿

5.3 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一种基于素质教育,为提高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及能力的综合性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多数学者普遍认为,高校的创业教育会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造成影响。那么福建省大学生觉得自己学校的创业教育开展如何呢?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是否影响他们的返乡创业意愿呢?

从表9可看出,920名被调查对象中,其中445人(48.37%)认为自己学校的创业教育开展效果一般,296人(32.17%)认为自己学校的创业教育开展情况较好。这两类群体占人总调查人数的80.65%。将创业教育效果从“很差-很好”,依次赋值为“1-5”,再对920人评价自己学校的返乡创业教育情况算均值,得到均值结果为3.45。说明福建省高校大学生认为自己学校的创业教育开展效果一般。再从表9可看出,除了认为自己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很差的20人(占总人数2.17%)中有11人有意愿返乡创业这种小概率的特殊情况外,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效果越好,其有意愿返乡创业的比例也越高。

表9 创业教育与返乡创业意愿

5.4 创业政策

创业政策主要是指国家为了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而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如财政补贴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一般来说,如果国家针对大学创业的优惠政策越多,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返乡创业的风险,但前提是学生了解这些创业政策。可见,大学生对国家的创业政策的了解情况很可能会影响其返乡创业意愿。

从表10可看出,920名福建省大学生只有95人对创业政策较了解以及12人对创业政策很了解。可见,福建省政府、高校乃至社会对国家的创业政策宣传不足,以致大部分大学生对创业政策不甚了解,进而导致返乡创业意愿不高。同时,从表10中还可进一步看出,对创业政策较了解和很了解的大学生有意愿返乡创业的占比分别为43.16%和58.33%,明显高于其他对创业政策了解程度的比例。显然,如果大学生对创业政策越了解,越有可能会返乡创业。

表10 创业政策与返乡创业意愿

6 结语

通过调研发现,福建省大学生由于受个人、家庭、高校创新教育以及创业政策宣传不足的影响导致其返乡创业意愿并不高。而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创业技能、社会实践经历、父母创业经历、高校的创业教育以及大学生对创业政策的了解情况均能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产生正面的影响作用。因此,为了提高福建省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意愿,发挥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大学生自身、高校、政府乃至社会媒体共同努力来全面提升大学生返乡创业意向及返乡创业能力。

猜你喜欢

意愿福建省问卷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