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视角下“大阅读”的实践探究

2021-06-15张静

教育界·中旬 2021年1期

张静

【摘要】“大阅读”是相对于传统的阅读而被提出来的,指阅读的人群更多,阅读的范围更广,阅读的氛围更浓,阅读的方式更新……站在教育者的角度看,“大阅读”更有利于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提高阅读的效益,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因而,教师应成为“大阅读”的引领者和推动者。

【关键词】全员阅读;全科阅读;全新阅读;全程阅读

近几年来,阅读已被纳入人们“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地区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倡导下,积极开展“大阅读”活动。“大阅读”是相对于传统的阅读而被提出来的。那么,“大阅读”的“大”究竟大在哪里?不同的领导、专家、学者虽有各自的见解,但也有共性的观点:营造了阅读的氛围,扩大了阅读的范围,提高了阅读的效益……站在教育者的角度看,“大阅读”的推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益的!所以,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应该成为“大阅读”的践行者、引领者和推动者。

一、全员阅读:让阅读的氛围更浓

中国传统教育中的“读书人”主要指学生,因此,很多人认为,“读书是学生的事。”早在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高屋建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强調了全民阅读是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举措,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人说,“大阅读”就是我读,你读,大家读。这种解读,指向了阅读的对象。作为教育者,我们认为阅读的对象至少包括全体学生、全体教师和大多数能够阅读的家长。

“大阅读”首先要求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学生不仅要读教科书上的内容,更要读课外的书籍。吕叔湘先生提出的“三分课内七分课外”[1],就是强调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第一、二、三学段的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就是要让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让读书成为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次,教师要每天坚持阅读,才能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教师,一是读专业的书。教师只有大量地阅读专业书籍,才能懂得教育的规律,才能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才能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二是读经典的书。教师大量地、有效地阅读国学经典,可以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在平时的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三是读学生的书。教师要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提升儿童文学修养,才会懂得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

对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家长,学校要倡导他们坚持读书,多读书,在家庭中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要特别注重“亲子共读”,与孩子及时地进行交流,既能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又能提升孩子阅读的效益。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学生生活的空间里,如果处处有淡淡的书香,时时有读书人的身影,他们就会受到熏陶和感染,把读书当作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一件快乐的事。

二、全科阅读:让阅读的范围更广

“大阅读”的“大”,还应该指阅读面广。以前学生的阅读主要是汉语的阅读,或者说是语文学科的阅读。那么,“大阅读”应该包括英语的阅读,进一步拓展开去,还应该有数学的阅读、科学的阅读、美术的阅读等。也就是说,阅读的范围应该涉及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

2019年秋学期始,我国全面使用了部编版语文教材。新教材非常重视课内外阅读的结合。部编版教材编者独具匠心,构建了“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即由教材内的精读课文,到略读课文,再到课文阅读,实现了学生阅读的“从扶到放”。同时,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还倡导“1+X”教学模式,他指出:“实施‘1+X的办法,即每讲一课(主要指精读课),就附加若干篇同类或者相关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读。”[2]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学生英语的学习,如果仅仅阅读现有的英语教科书,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应该阅读相应的英语课外书籍,有着诸多的好处:一是增加了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学生的课外阅读既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词汇,又接触到了新的词汇。这些词汇在课外阅读中不断“重现”,比课堂上的强化记忆更轻松、更愉快。二是大量的英语课外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对语法渐渐地熟悉后,久而久之,便能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三是学生会爱上英语学习。图文并茂的阅读材料,鲜活生动的故事情节,再加上教师的指导与激励,能让学生乐于阅读、主动阅读。

除此之外,对数学故事的阅读,能让学生走进有趣的数学世界,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对科普知识的阅读,能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从而达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目的;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让学生步入艺术的殿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对人文地理的阅读,能让学生走到世界各地,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当然,对与学科无关的一些“闲书”,也可以适量地读一读。如果一律说“不”,就容易打压学生的阅读兴趣。

王安石曾慨叹道:“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那是因为书读得还不够多,不够全。全科阅读,面向阅读者的每一个方面,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全新阅读:让阅读的途径更多

我国传统的阅读是纸质的阅读。纸质阅读沿袭至今,仍然是我们阅读的主要方式。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阅读已经不仅仅意味着“开卷”,阅读的形式变得更多样、更自由,如在线阅读、远程教育培训、收看电视节目以及参观名胜古迹等。

2020年的第一季度,由于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所有的学生开始居家学习,学校由传统的线下教学方式改为线上授课。其中,学生的阅读方式也增加了线上阅读的内容。比如,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将学生优秀的文章发在班级微信群里,供学生阅读;英语老师将有趣、简短的英文小故事发在群里让学生们尝试着读一读;美术老师让学生将自己的绘画作品在群里晒一晒……各科老师将跟学科学习相关的优秀网站推荐给学生去浏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当然,关于“网络阅读”,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因为网上阅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具有海量的信息,且信息量与日俱增,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库”;另一方面,网络上劣质的文章,甚至是不良的诱惑,容易把学生引入误区。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越来越多的人在利用网络进行阅读,这是时代不可阻挡的潮流。如何有效地运用网络进行阅读?“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强调,“要教给学生如何在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世界中学会辨析、过滤。让学生了解媒体,在里面寻找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这是最重要的。”[2]

“大自然是一本新奇的书”,老师应经常领着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感受、实践和探索;“人文古迹是一本历史的书”,学校应建议家长利用假日,带着孩子去名人故居,去革命遗址,去千年古刹……甚至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把全世界当作我们的读本”。

海量的阅读信息,多样化的阅读载体,全新的阅读方式,传统的“阅读”正在悄悄地被改变,“大阅读”促进了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也让学生的阅读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四、全程阅读:让阅读的效果更好

“全程阅读”,它是针对目前学生的碎片化阅读、随意性阅读、消遣性阅读等现象而被提出来的,就是关注学生阅读的整个过程。它对学生的阅读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全程阅读”,首先是整本书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倡要“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一本书就是一个微型的世界,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核和探究价值。其次是需静心阅读,持之以恒地阅读。静心,才能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超然物外。然而,静心读书一时半刻容易做到,长年累月却很难坚持。明代的学者吴梦祥曾说过:“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所以,静心读书贵在持之以恒,只有坚持才能养成阅读的习惯,形成阅读的自觉性。

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主要包括:一是“新书推介”。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根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向学生推荐相应的阅读书目清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二是“读书方法的指导”与“读中的交流与欣赏”,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会写作”。三是“读后的成果汇报与困惑探讨”,让学生感受到读书是有收获的,是快乐的,更是需要在交流和探讨中不断提升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说:“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呀,读书应该成为每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大阅读”时代的到来,为学生的阅读撑起了一片蓝天,为学生的成长开启了新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吕叔湘自选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M].北京:北大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