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以学定教”教学法的创新实践研究

2021-06-15金映雪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以学定教初中语文教学

【摘 要】“以学定教”是近年来伴随新课改而逐渐被认可的新的教学方法。“以学定教”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授课方式,其主旨在于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让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发现、认识和积累过程。这对教师而言,是教学方法的重大转变,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准备、引导和总结,方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初中语文作为蕴含了丰富情感的人文学科,学生需要深入观察、体会、感悟,才能理解作品的深意。“以学定教”有利于学生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值得推广。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以学定教;策略及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12-0095-02

“以学定教”是近年来素质教育倡导“以生为本”的重要教学方法。教学的真谛在于激励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并引导学生通过发自内心的求知欲,主动求学,以获得知识的积累。教学的主体从根本上讲是学生,“以学定教”的本质在于将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主体,围绕学生展开教学。“以学定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立足学生的特定阶段及他们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认知水平、预习效果,并结合学生状态情绪等主观因素,确定教学起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以教案和教学要求为目标、以传授宣讲为主的教学方式,将“学科知识传授”转变为以发展学生“思维与能力”为主的课堂,在课堂上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一、“以学定教”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语文是一门开放学科。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语文通过丰富的内容和优美的辞藻,传递出了更多人文情感。初中阶段是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也从多角度向学生传递了丰富的情感,使学生能通过感悟,自主吸收更多的知识。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以学定教”重点考察“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课堂形式和目的,将学生的自我探索和教师传授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主要突出学生的“学”的行为和效果,通过学生自发的学实现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1]。教师在过程中予以启发和点拨即“教”,使学生的“学”的效果得到升华与提高,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二、“学”与“教”的关系

“以学定教”分为“先学”和“后教”两部分。“教”与“学”之间,是“先学”“后教”的关系。“先学”不是无目的书本内容浏览,而是在教师事前的提问和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与探究,以教师的问题为目标,由学生围绕教学重点从书中自行寻找答案。“学”是有结果要求的,即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得出学习结果,如记笔记、回答教师提问、写总结等。“学”的形式既可以是学生单独预习,也可以是小组讨论形式的预习。“后教”是教师在学生学的过程中根据现实情况而进行的针对教学内容的提示和补充。教师通过学生的预习状态,初步把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记录发现的具体问题,在综合上述情况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充分互动交流,对预习前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答疑,并对预习过程中出现的問题进行深入探讨,使学生真正认识、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点,最终实现教学目的[2]。教学相长的说法由此而来。

三、“以学定教”实施策略及创新研究分析

“以学定教”的关键是教师围绕课文内容从以下几个阶段来开展教学。

(一)课前准备

以杜甫的七言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课文分析:作者因茅屋被风雨侵袭,以致全家遭受雨淋的经历,由己推人,抒发了内心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该诗分为四部分,前三部分为叙事,描写了自家茅屋上茅草被秋风和孩童掠走、家人遭受夜雨侵袭的困顿经历,最后一部分则推己及人,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整首古诗主题简明深刻,从家庭遭遇的层层铺垫一直到希望“天下寒士俱欢颜”,不仅能感受到作者身处困境的无奈,更能体会到作者于痛苦之中表现出来的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迸发出来的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怀。

课前准备中,教师要根据上述重点,从多维度准备问题。结合学生对七言古诗的体裁、古文文意的认知、对作者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等具体学情,提出预习要求[3]。

(二)教学设计

教师提出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什么类型的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后作者的遭遇”“作者在‘卷我屋上三重茅以后的心态变化”“作者在诗中描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背景”“诗中最后一部分作者情感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七言古诗是如何通过叙事进行抒情的”等。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自主作答,然后开展小组讨论。

(三)课堂观察

首先,观察学生诵读这首七言古诗的准确性,诵读重点和语调的顿挫可以反映学生是否对该诗的书面内容有基本了解。断句的情况往往也会反映学生对全诗整体把握的程度。如果断句出现错误,说明学生对该诗内容的理解有偏差;若读音错误,说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尚有欠缺。

其次,从学生朗读的表情和状态分析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情况。对于情感比较丰富的作品,学生若能深入理解,会表现出对作品人物或事件的不同情感,或悲愤,或喜悦,或怅惋。

再次,可以选取几个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回答上述问题,通过学生作答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有不足之处可以由小组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最后,听取各小组集体讨论结果,充分了解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和薄弱环节。

(四)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教师应当在积极听取学生对课前问题的答复以及不同小组之间答案的基础上,进行课题补充、反驳、质疑,最后进行总结。

教师可通过学生的各种表现做出具体的学情评估。如对描述性问题的答复可以体现出学生对古诗通读的能力;对最后情感升华部分的理解,则体现出学生对古诗的鉴赏和理解水平;通过学生对教师提问表现出来的状态(积极作答、消极逃避或畏缩不前),则可以反映出学生的个性及学习态度等。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的指导,学生能从古诗叙事部分感受到作者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房屋漏雨无眠的焦灼与悲伤之情,在品读课文的同时,体会作者含蓄的笔触。

古诗的最后一部分是全诗的情感升华,涤荡心灵。作者从自身的困顿愁苦联想到天下穷苦百姓,并胸怀“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真挚情感,期盼天下太平、寒士俱欢颜,表达了作者胸怀天下的崇高精神。

类似上述以景(物)抒情,表达创作者博大胸怀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通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大气磅礴的描述,描绘北国壮丽的雪景。从行文来看,上半部都是介绍雪景,但作者通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实现从描述雪景到人物情感的转折,再由此引出和点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等历代英雄人物,最后抒发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通过以景抒情,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者解放国家的豪迈

之情[4]。

(五)其他文体的教学策略分析

除上述文体外,还有以叙事写实来表达世间真情实感的作品,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章叙事舒缓平淡,但在作者描写父亲在火车站爬上爬下买橘子的笨拙动作中,读者能感受到父亲于平淡中对子女浓浓的父爱。这篇文章主题简明深刻,启发学生从日常普通的事件尤其是家长的行动中体会长辈的关爱,这也是很多学生忽略的地方。因此,如何通过对父亲笨拙动作的描写体现父爱,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本课的课前准备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记录下父亲的背影;想象并描述老年人负重登高的困难;思考并讨论如何从平淡中体会家长对子女的爱。学生通过互动,表达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关爱,或者是解读以往不理解的家长的一些行为,体会和理解长辈的良苦用心,实现人文情感的培养和文学素养的提升[5]。

又如以真实场景为实例了解和感受自然的作品,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横看成岭侧成峰”,请学生思考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和自己眼里的冬天有哪些不同?作者开篇通过对比北平、伦敦、济南这三个地方冬天的风、日光进行对比,突出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有阳光、有山有水包围,把冬天的济南看成了一块风水宝地。教师要提示学生从文中寻找对济南冬天的细节描写,如对雪的细腻描写,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这种描写方式的妙处。通过差异化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文学大家笔端流淌的诗情画意。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学习接受度、情感丰富度、对社会观察能力及性格各异的学生,要保证所有学生都理解和掌握好同一个教学内容是有难度的。因此,语文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学情,既重视个体差异,又能“以学定教”,制定有针对性的授课起点,从课前准备、教学设计直至课堂互动,推动学生的共同进步。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学习热情,不断创新授课方式,推动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均,王燕.初中语文“以学定教”课堂阅读教学经典案例研究[J].考试周刊,2017(18).

[2]薛凤霞.基于“以学定教”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浅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6).

[3]王培华.以生为本 以学定教初中語文教学策略之我见[J].中国教师,2015(2).

[4]向玮.“以学定教”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浅析[J].试题与研究,2019(9).

[5]王彩霞.巧设情境 以学定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程与作文教学课程的结合分析[J].新课程(中),2019(6).

【作者简介】

金映雪(1990~),女,山东青岛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以学定教”教学法。

猜你喜欢

以学定教初中语文教学
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定教的策略
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实践
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法的运用策略之我见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