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字辈诗中的家国情感

2021-06-15杨慧丽

寻根 2021年3期
关键词:家谱立德家风

杨慧丽

家谱,又叫族谱、宗谱、世谱、家乘、家牒等。

明清时期,家谱内容逐渐定型,主要包括凡例、谱序、宗规、家训等内容。其中凡例中一般载有“字辈”,常以四言或五言诗歌的形式规定。子孙命名以某“字”为辈分,逐字取名,兄弟则共用一个字。

古人取名很有讲究,往往含有长辈的深厚寄托。因排行字必须冠在名中,故考察“字辈诗”,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共同体意识,而这种意识和理想又在他们修身立德、传承家风、对国家认同的行为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浸淫在儒家文化中的古人之精神理想,其中修身正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因对修身立德的重视,以致“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字眼总是频繁出现在家谱中的字辈诗里。四川《廣安邓氏宗谱》字辈诗“以仁存心,克绍先型”,强调了“仁”;安徽《休宁厚田吴氏宗谱》字辈诗“资忠履信,用锡尔祉”,强调只有做到“忠”和“信”才能永有福祉;江西婺源《太原双杉王氏宗谱》字辈诗“贤达明敏,孝友忠贞”,强调了智、孝、义、忠;《剡北德政乡赤石里朱氏宗谱凡例》字辈诗“孝友睦姻,任恤智仁,圣义宗和,祖宗贻谋,既远云,延庆自长”和“太元希白,简素真淳,谦恭诚笃,正直平均,宽厚敬恕,廉节雅训”,基本上每一个字都是一种道德规训。

传承家风

“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所谓“国之本在家”,古人在书写家谱字辈诗时自然会将这种传承家风的情感责任融入其中,饱含了他们对子孙后代的殷切期望。江西婺源《太原双杉王氏宗谱》字辈诗“锡兹祉福,日升月恒,诗书继世,永振家声”,希望子孙后代以诗书继世,弘扬家族名声;湖南湘潭《毛氏宗谱》字辈诗“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敦圣学,风雅列明章”则为子孙后代树立了“孝”“友”“忠”“学”的价值准则。

对国家的认同感

“治国平天下”是古人的终极人文理想,而这种理想来自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一个人只有高度认同了自己的国家,才会有归属感,继而才会有“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责任与担当。这种情感在家谱的字辈诗里随处可见。如《张氏统宗世谱凡例》的字辈诗“元良恺悌,明盛启鹰扬;端拱都俞美,中邦寿象康”蕴含着期盼国家长久康健的深沉情感;《缙云李氏宗谱凡例》中的“大理肇宗盟,元良储国英;象贤标世德,积善振家声;道学千秋业,诗书万载荣;其祥如许发,惟以荷晟平”,颇有“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使命感。

家谱中的字辈诗不仅显示了古人修身立德、传承家风、对国家认同的情感责任,而且持续教育着代代子孙不可偏离家族道德准则,时刻牢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与使命。作为中国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字辈诗延续良久,承载的历史文化之厚重可见一斑。但是如今人们取名一般不再讲究辈分排行,年青一代对字辈这一中国特色文化已经非常陌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文革”中大多家族的家谱被焚烧,家族成员不知字辈诗内容,因此无法再遵循这种古老的取名方式。

二是农业社会集体劳作消失,城市化进程导致家族观念的淡化。农业社会中大多是聚族而居,互帮互助,联系紧密,由此家族成员都有着强烈的家族观念,安土重迁,血缘上的孰近孰远分得特别清楚。因此,家谱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由专人负责续修,增添上新成员,以延续本家族血脉,接续拟定字辈诗,以让新出生的子孙起名有据可依,又不至于犯祖宗名讳,以表尊重与敬畏。但是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多,多数人离开了农村,导致了家族观念的持续淡化以及家族成员间的亲情淡薄,以至于新生代的名字里很少有人按字辈取名。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

猜你喜欢

家谱立德家风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潘光旦嗜治家谱
家风伴我成长
当好廉内助,树立好家风等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岁月沉淀中的老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