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问题行为的特点及其干预对策

2021-06-15潘腾刘晓曦

当代家庭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干预对策发展特点

潘腾 刘晓曦

摘  要:儿童问题行为由于对儿童发展具有诸多消极影响而备受关注。本研究以481名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为对象,考察了不同性别和年级之间儿童问题行为的特点,并根据结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预防和干预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干预对策。

关键词:儿童问题行为;发展特点;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05-0003-0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 and It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PAN Teng  LIU Xiaoxi  (School of Psychology,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China)

【Abstract】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ir many negative effects on children's development. In this study,481 middle and high grade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s were used as the object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s of different genders and grades. Based on the results,parents and educators provide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to prevent and intervene in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s.

【Keywords】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Intervention strategies

1.引言

兒童问题行为指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导致的社会适应不良行为,主要包括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内化问题行为指个体所经历的不利于其健康发展的消极情绪,包括焦虑/抑郁、退缩等;外化问题行为指违反社会规范并给自身及他人造成不良影响的非适应性行为,包括攻击、违纪等。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对儿童发展的诸多方面具有消极影响。

已有研究表明,内外化问题行为不仅会对儿童产生即时影响,例如,不良同伴关系、较差的学业成绩等,还会严重影响其长期发展。研究者发现,出现内化问题行为的儿童在童年晚期更容易被欺负,同时,内化问题行为还常与其他儿童精神健康问题并发,进而从心理层面阻碍儿童的健康发展。此外,儿童外化问题行为与身体侵害、关系侵害之间显著正相关,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外化问题行为若不加干预则有进一步发展并造成更严重后果的可能。

因此,本研究将以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为被试,考察不同性别和年级之间儿童问题行为的特点,为家校协同预防儿童问题行为提供实证参考,同时有利于提高社会对儿童问题行为的重视。

2.方法

(1)被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4、5和6年级学生491名,获得有效问卷481份(有效率为97.96%)。被试平均年龄11.40 ± 0.96,其中男生259人(53.85%),女生222人(46.15%)。

(2)研究工具

采用《儿童行为核查表》父母报告版的内外化问题行为量表评定儿童的问题行为。父母分别评价每一个题目与孩子的符合程度,采用三点记分法,从0表示“完全不符合”到2表示“非常符合”。内化问题行为包含焦虑/抑郁和退缩两个分量表,外化问题行为包括攻击和违纪两个分量表。本研究中,焦虑/抑郁、退缩、攻击、违纪四个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7、0.81、0.89、0.74。

(3)研究流程

网络版问卷依托问卷星软件由研究者通过班主任发送给被试,引导被试根据指导语作答,被试线上作答后通过平台回收。问卷收集完成后,采用SPSS 20.0对数据统一进行处理。

3.结果

儿童问题行为各维度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1。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攻击和违纪维度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攻击和违纪行为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t479=2.94,p < 0.01;t479=2.57,p < 0.05);焦虑/抑郁、退缩维度不存在性别差异。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儿童的焦虑/抑郁、退缩、攻击和违纪得分不存在差异(F2478= 1.21,p =0.30;F2478= 1.54,p =0.22;F2478= 0.37,p =0.69;F2478= 1.27,p =0.28)。

4.讨论

(1)儿童问题行为的特点

本研究探讨了小学中高年级儿童问题行为的特点,与以往研究一致,男生的攻击和违纪等外化问题行为显著多于女生,而在焦虑/抑郁和退缩维度不存在性别差异,这可能与男生更多采用易于观测的直接攻击方式,而女生更倾向于采用间接攻击方式(如疏远、诽谤、排挤等)有关。此外,女生的反社会等外化问题高发期出现于青少年时期,这使其在小学阶段的问题行为水平低于男生。

与以往研究不一致的是,本研究中儿童问题行为无年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对象处在童年中晚期,年龄阶段区分度不大。同时,国内教育倾向于培养儿童的集体观念,使儿童问题行为水平普遍较低,这也导致了不同年龄儿童的差异不明显。由于缺乏足够的认知,因此从学校的管理层到一线教师都认为没有必要制定详细的儿童问题干预计划,因此教学形式过于盲目,老师往往凭借自身教学经验进行知识传授,而且教育干预形式过于古板,学生们往往不能完全理解,缺少一定的互动性,而对于一些学生的实际生活而言,老师也只是明确指出了哪种事情能做哪种事情不能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作用,没有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深层次引导和教育。儿童教育评价老师往往采用书面答卷的形式,而学生也只能勉强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因此老师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制定个性化的评价方案以及教学策略,采用一视同仁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对所有学生起作用,长期以往还会造成学生也轻视学习的问题。

(2)干预对策

问题行为作为个体发展的负面因素,对个体同伴关系、学业成绩等具有消极影响。根据生态系统理论,社会若要降低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率,最切实的方式为从外部系统介入影响个体的生活环境。外部系统指个体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包括家庭教养环境、学校机构环境、家庭所处的邻里社区及个体所能接触到的信息途径(如网络与传媒)四种环境,而相应干预对策也将以此为出发点,帮助儿童健康成长。

第一,家庭教养环境。 根据依恋理论,不安全的依恋会使儿童形成人际关系的不安全模型,增加其问题行为的发生率。同时,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关系等也会影响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由此可见,良好平稳的家庭环境是儿童健康发展的保护因素,建议家长选择正确温和的教养方式,在保持良好家庭关系的同时与儿童建立安全稳定的亲子依恋。根据研究结果可知,男生外化问题行为水平更高,因此,父母应及时与男孩沟通交流,积极关注其外化问题并理性解决。同时,家长应注意儿童内化状态的表现,及时与学校、社区配合,对有严重内化问题行为倾向的儿童做心理疏导。

第二,同伴与教师。 学校作为儿童的主要学习环境,同伴与教师是学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发现,在童年中晚期,同伴侵害增加了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风险,严重损害儿童身心健康;同样地,教师的错误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产生焦虑情绪与对抗心理。因此,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与师生关系能够使学校环境对儿童发展起重要作用。教师应当遵守师德规范,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同时,学校应为儿童同伴关系的良态化发展创造条件,尤其关注被孤立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不良同伴交往事件的发生。

第三,社区与媒体信息。家庭所处的邻里环境同社会整体相同,塑造着儿童成长的微观与宏观环境。根据观察学习理论,他人的行为结果会对观察者的行为产生影响,因此社区应当关注本地儿童的社会关系,遏制社会不良风气。在社会层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会应当重视对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内容审核,使儿童接受符合发展阶段的信息,构建良好社会风气,改善儿童成长环境,从而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最后,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全社会各层面的共同努力,学校应当积极同家长交流,对儿童问题行为有足够的预期和干预手段;同理,家长也需要认识到儿童教育的社会性,与社区、学校一同对儿童成长负责,使儿童成长生态系统的各个系统正常运作,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第四,儿童问题与价值观培育。现代儿童虽然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同时他们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同时对一些问题和事物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外界因素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思维,在这个关键时期,老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指导,尤其在面对困难的问题上要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对于一些学生产生的负面表现要进行重点关注,例如,爱发脾气、自制力差等。许多小学生在课堂上爱于表现自己,这与学生的年龄有很大关系,但是老师在提问问题时需要照顾到大部分学生,因此不可能仅仅对某人几个学生进行频繁提问,而有的学生在没能抢答或回答错误后也可能比较失落,老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帮助学生消除一些误解,同时也要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一切,从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五,关注学生个体。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以及成长背景,因此不可能采用统一模式化的教育方案,而是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只有采用“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策略,才能让教育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功能。例如,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当他面对困难时,往往不愿意与他人倾诉,也不愿意向老师求助,常常采用消极或回避的态度来应对了事,而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勇敢面对问题,并将自身的经验与心得与学生分享,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不能逃避问题,而是要勇敢的面对它,才能战胜它。而有一些小学生的性格比较外向,面对问题时喜欢接受挑战,此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在克服困难过程中了解团队协作以及寻求帮助的重要性,以此实现学生提高能力的教学目的。

第六,劳动教育要素分析。劳动是每个人在社会生存必须实践的行为,有意识的在教育阶段进行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念,对儿童日后的发展具有深远性的积极性作用,同时也能在儿童内心种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德育种子。儿童的劳动教育应该是多元化、丰富化的,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既培养劳动兴趣,又培养劳动技能。比如,在手工缝制课程中,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简单的缝补袜子、钉纽扣等技能,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并能将自身实际生活中需要劳动的技能,学会这种简单的劳动过程中,儿童也需要提高自身注意力,通过针线的配合才能缝补出漂亮的“作品”,同时儿童在完成缝补劳动作业后,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也会心满意足,养成劳动习惯也让学生对劳动充满热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儿童自己动手的良好习惯,这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文新,武建芬,程学超.儿童欺侮问题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进展,1999.17(03):37-42

[2]王玲曉,张丽娅,常淑敏.儿童母亲拒绝与同伴拒绝的关系—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J].心理科学,2019.42(06):1347-1353

[3]杨志伟,刘少文,李雪荣.儿童行为问题、学业成绩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模型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04):263-266

猜你喜欢

干预对策发展特点
高中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干预对策
医院悬挂式输液架细菌污染情况调查与干预对策
精神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现状分析及干预对策
我国特需医疗服务发展历史梳理
台湾幼儿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及干预对策研究
小学五年级儿童元认知监测的发展特点
谈中国女中音声部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