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标意识引领下的阅读课堂教学浅探

2021-06-08李春美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1期
关键词:阅读课堂统编教材

李春美

[摘 要]精准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单元整体解读入手,明确教学目标;要通过问题引领、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注重课内外阅讀的有效结合等途径,将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在课堂中进行具体落实,以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只有这样,学生才学有方向、学有动力,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目标意识;统编教材;阅读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1-0030-02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风向标,强化目标意识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如目标虚化、重点目标不突出等。这些都与教师的目标意识不强烈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想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就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并以明确的目标为教学导向,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提升。

一、单元整体解读,明确教学目标

与其他版本教材相比,统编语文教材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在每个学段、每个年级、每册教材都安排了语文要素。这些语文要素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形式体现在各册教材中。它们遵循了儿童认知事物的特点,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根据统编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教学时教师要从单元整体出发,明确教学目标,以促进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的落实。

(一)紧扣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

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分为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的要求。在每个单元教学之前,教师要先引领学生对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整体把握。这样,学生学习的目标就会更明确,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提升。

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单元共安排了四篇课文。在教学《纸的发明》一课时,教师要先让学生在边读边想中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在学习《赵州桥》一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从过渡句入手,概括第二、第三自然段的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围绕着“赵州桥坚固和美观”的特点来描写的。这样引领学生阅读学习,有助于“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的落实。

(二)依托课后练习,精准确定目标

在课后练习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是否会做这些练习,而没有从深层次去思考这些课后练习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好。因此,在课后练习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课后练习的教学价值。

如,《纸的发明》一课的课后练习第一题是“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照样子填写下面的图表”。仔细研读就会发现,这是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进行编排的。知道了课后练习的目标指向后,教师再引领学生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以及作者是如何围绕一段话来写的,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更好。

二、问题引领,分解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以课后练习为抓手,对学习目标进行分解,不仅可以促进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的落实,而且能有效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

(一)挖掘课后练习,落实教学目标

统编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一般包括朗读、默读,了解课文内容、表达特点以及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后练习精准设定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提升。

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其中的《古诗三首》一课的课后练习第二题提出了“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三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的要求。《燕子》一课的课后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读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背诵第1~3自然段”。因此,在这篇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教学目标定位为:边朗读边想象画面,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再如,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因此,在《童年的水墨画》《肥皂泡》等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后练习的要求对目标进行适当分解,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真正让“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这个语文要素在课堂中得到有效的落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分解语文要素,促进目标达成

学生每一项学习能力的提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的落实也是如此。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对学生要习得的语文能力进行适当分解。这样教学,循序渐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一定会得到逐步提升。

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这个语文要素是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和第七单元的“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的基础上的延伸与发展,充分体现了语文要素的层次性。因此,在“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上,教师就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教学:一是通过阅读从文中找出哪些是优美的语言,二是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这些事物描写得生动优美的;三是运用学到的方法试着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写。这样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促进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选择合适内容,突出教学目标

王荣生教授曾经说过: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是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相一致,要切合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促进教学目标在课堂的落实。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紧扣目标重点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见到一些教师既想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又想让学生积累语言……这样的教学看似面面俱到,其实面面都不到。一节课下来,实际上学生并没有多少收获。因此,教师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在课堂中得到有效实现。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的《花钟》一课,为了让学生能 “借助关键句,概括出段落的主要意思”,教师要求学生先自己默讀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并完成泡泡提出的问题——“这两个自然段中,各有哪句话提示了段落的主要意思?”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接着,教师教给学生找出关键词句的方法,使学生明白关键语句在段落中的位置不是固定的,只有用心去观察思考,才能借助关键语句概括出段落的主要意思。最后,教师让学生以《大自然的声音》一课为例,把学到的借助关键语句概括段落主要意思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这样学用结合,抓住了课文教学的重点,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助于目标的达成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越集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也就越透彻。因此,教师要把需要学生理解掌握的知识内容集中在一起,这样目标明确,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如,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情写清楚的”。要想使语文要素在课堂中得到有效落实,教师就要借助问题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学会通过阅读准确提取信息,概括出事物的特点。如,教学《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并从“你看天空的珍藏……”“你看大地的珍藏……”这两个句子入手,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接着,引领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作者是围绕着哪些方面来描写天空和大地的,从哪看出天空和大地的奇妙。这样,学生就明白了作者是从清晨、下雨时、下雨后、一天结束、黑夜降临等方面来描述天空的奇妙的,是按照四季顺序来表现大地的奇妙的。这样教学,教学目标明确,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四、课内外结合,深化教学目标

统编语文教材从低年级开始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栏目,旨在和幼儿园衔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从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阅读的目标出发,把课内外阅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促进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落实。

(一)拓展阅读,内外结合

统编教材在编排上特别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一个寓言故事单元。为拓展阅读,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寓言故事,教材的“阅读链接”为学生安排了《南辕北辙》《北风和太阳》等寓言故事。这些课外的阅读材料,为学生打开了认识世界,了解寓言的另一扇窗户。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从这些寓言故事入手,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更多的道理,学会做人。

(二)课外阅读课内化,迁移内化

课外阅读指的是阅读教材文本之外的读书活动,其阅读空间不能局限于课外,而要与课内形成一个整体。课外阅读课内化,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在阅读教学中,以阅读欣赏、阅读推荐、阅读交流、阅读展示等形式把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1+X”的方式,即每学到一篇课文就根据文本的特点为学生推荐几篇相似或者相近类型的文章,鼓励学生拓展阅读。

如,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课文主要有《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方帽子店》《漏》《枣核》这四篇,其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在这一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故事类文本的特点出发,让学生以一篇带多篇的形式阅读更多的故事,运用学到的复述策略——借助表格、借助示意图和文字提示、借助思维导图等,复述故事。这样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复述的策略在课外阅读中得到有效的落实,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从单元整体出发,引领学生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注重课内外阅读的有效链接,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动力十足,教学效率才能提升。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阅读课堂统编教材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紧贴新课标,反向设计阅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