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物理教学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

2021-06-06彭军凯

中学物理·初中 2021年3期
关键词:知识建构中华传统文化初中物理教学

摘 要:初中物理教学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物理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渗透,不利于发挥物理的育人价值.本文试着总结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物理教学的原则,探索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物理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物理知识,彰显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初中物理教学;融合原则;知识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06-0053-03

作者簡介:彭军凯(1979-),男,湖北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物理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教育部2014年3月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帮助学生形成物理观念,培养思维能力,提升科学素养;又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1 初中物理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原则

如何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初中物理教学中,既体现物理学科特点,又突出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呢?笔者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如下原则.

1.1 辅助性原则

将传统文化融入物理教学,必须明确方向,不能喧宾夺主,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引领,把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始终把物理教学置于首要地位,将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对教学进行补充和完善,为物理教学服务,更好地完善物理教学.

1.2 适切性原则

引入的传统文化要与初中物理知识相关,与课堂情景契合,与教学目标一致,与教学融为一体;同时要切合学生的发展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和物理知识.以保证物理教学有效进行,在恰当的情景下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1.3 趣味性原则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兴趣.”将传统文化引入到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传统文化源于实际生活,内容丰富、栩栩如生,而且学生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传统文化有一种天然的熟悉感和亲切感,因此,传统文化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材料.在物理教学中恰当选择趣味性素材,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物理.

1.4 辩证性原则

由于受科学发展水平和作者主观感受的限制,传统文化难免会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在引入传统文化时,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既要学习、发扬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和进步性,又要看到传统文化的不足之处,用发展的眼光去改进与完善,推陈出新;引导学生承担起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任.

2 初中物理教学渗透传统文化途径和方法

将传统文化融入物理教学中,具体如何实施呢?可以从新课引入、新课教学、课堂练习、课外作业四个基本教学环节入手,以物理课标为引领,与教学目标一致,适应物理教学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融为一体.

2.1 在新课引入时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来源于生活,应用传统文化创设真实的情境,不仅可使物理更加生动有趣,还能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使物理教学更生动.

案例:在学习“大气压强”时,表演魔术——神奇的壶,向学生展示一个壶(两心壶,事先已经倒入牛奶),往壶里注茶水,第一次发现什么都倒不出来,第二次发现能倒出茶水,第三次发现还能倒出牛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原理解析:良心壶,壶体为寿星造型,两个注入口巧妙地设在拐杖下端及肩头悬挂的酒葫芦处.壶内包含两个独立的小壶,其一为倒装结构,另一为正常壶,两小壶互不相通,共用一个出口.小壶内分别注入牛奶和水,按住其中一个注入口,倒出的将是另一小壶中的液体.这是因为,一个注入口封闭后,由于大气压的作用,此小壶内的液体无法流出;而另一小壶仍与大气相通,液体仍可正常倒出.这样,按住不同的注入口,即可控制壶中倒出的是牛奶还是水,这一切全在于人的“良心”,因而其被称为“良心壶”,又由于它有两个内胆,故又被称为“两心壶”.

反思:倒装壶设计严密、构思巧妙、制作精美,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智慧和高超技艺.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力,还能启发他们去思考、探索,感受物理的神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利于提升学生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同时“良心”壶还能引导学生待人诚信友善,突出立德树人的原则.

2.2 在新课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部分传统文化源于生产实践,与初中物理联系紧密,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又能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案例与解析:在学习杠杆时,引导学生阅读:桔槔俗称“吊杆”,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种主要灌溉工具,大大减轻了劳动人民的劳动强度.早在战国时代《庄子·天运篇》中就有记载(如图1所示).它由一个竖直的架子和一根细长的棒子组成,棒子一端绑有石块,另一端挂水桶,使用桔槔汲水更省力,是利用杠杆原理省力的实例之一.

根据以上资料(或查阅资料),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探究:

(1)由于古人还没有杠杆的概念,请帮他们分别找出图片中向下拉杠和向上提杆时桔槔的支点、动力、阻力,并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2)试着分析使用桔槔提水省力的原因,并分组交流.

(3)试着用所给器材(一个带孔木板底座、一根固定有光滑螺丝并带螺帽的木棒,一根有5孔且间隔均匀的木棒、小桶、铁块、弹簧测力计、细线、水槽等)制作简易桔槔,并汲水,帮古人分析桔槔的优点和不足.

(4)更换不同的支点,看看能否省力?

(5)试着说明桔槔的功能以及在现代生产技术中的应用,并分组交流.

反思:桔槔是一个典型的杠杆,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与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桔槔的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开展桔槔的探究学习,既能帮助学生建构杠杆概念,深化对杠桿平衡条件的理解与应用,从物理走向社会,同时让学生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同时,桔槔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不足,思考如何改进,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批判精神.

2.3 在课堂练习中渗透传统文化

脱离生活实际的习题,学生疲于应付.传统文化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可以丰富习题的内容,扩展知识广度,丰富试题内涵,体现文理交融思想.

案例与解析:比如在学习了浮沉条件之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元宵为什么刚下锅先沉入锅底,加热一段时间后又浮起来.这是由于生汤圆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浮力小于重力,汤圆立即沉入锅底.继续加热,汤圆从周围吸热,温度升高,汤圆芯内的水蒸气不断增多,体积逐渐增大,密度减小,因而浮力随之增加.

反思:在这样熟悉的情景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应用浮沉条件,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还能感受传统佳节的温馨与幸福.

2.4 在课外作业中渗透传统文化

对于文本性课外作业,很多学生消极应对,处于被动完成状态,学生更喜欢动手体验.传统文化的引入,恰好迎合了学生的特点,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案例:比如接上所述,学生在学习了大气压后,课后制作两心壶;又比如学生在学习了“飞机为什么能上天”之后,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动手制作竹蜻蜓.

原理解析:如图2所示,竹蜻蜓又叫飞螺旋和“中国陀螺”,是我们祖先的神奇发明,是我国古代民间玩具.后来西方人参照其形状发明了直升机的螺旋桨.竹蜻蜓由竹柄和“翅膀”即两片左右对称的叶片组成.叶片前面圆钝,后面尖锐,上表面比较圆拱,下表面比较平直.当气流经过圆拱的上表面时,其流速快而压力小;当气流经过平直的下表面时,其流速慢而压力大.于是上下表面之间形成了一个压力差,便产生了向上的升力.当升力大于它本身的重力时,竹蜻蜓就会腾空而起.

反思:竹蜻蜓的稳定飞行与其重力、叶片与水平旋转面间倾角等都有关系,学生在设计方案、制作并测试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物理概念、规律等的理解与吸收,又培养了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体验到把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乐趣,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 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物理教学,应该遵循相应的原则,切不可牵强附会、喧宾夺主、偏离物理课程标准,应该让两者有机融合,更好地为物理教学服务.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增强教学趣味性,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建构,还能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接受物理教育,在物理教育中经受传统文化洗礼,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研究,而且还有助于学生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峰.在建构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J].中学物理,2020,38(02):48-50.

[2]李良辉.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J].中学物理,2018,36(14):2-4.

[3]侯易飞.自制竹蜻蜓[J].军事文摘,2016(12):60-61.

[4]罗建明.中国古代发明中的物理学原理赏析[J].物理通报,2012(11):119-121.

[5]渠基雷.桔槔提水的奥妙[J].物理通报,1995(02):5-6.

(收稿日期:2020-11-24)

猜你喜欢

知识建构中华传统文化初中物理教学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临床医学教学改革探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设及应用
高三英语阅读课体裁知识建构教学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