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情”写作有方法随心起舞“真”作文

2021-06-06刘凤坤任一寰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4期
关键词:班刊创作作文

刘凤坤 任一寰

如今,很多学生面对作文,望而却步,但求高山流水遇知音。身为教师,如何让学生爱上作文课,如何在学生的心湖上重新激起醉人的涟漪,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在此,笔者试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及效果,总结出激励学生作文的三种方法,分述如下:

一、教材导航引诗情

天地诗心,诗文创作是写作的一部分,在绚烂多姿的文学圣殿中,诗词之美是无与伦比的。实践表明,在开启各种写作文体之前,以教材的诗词内容导航,其产生的激“情”作用是极大的、迸发式的。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组,是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专题,我准备以此为契机,和学生一起于“诗海拾贝”,“与诗同行”。徜徉在诗的国度,学生由起初的懵懂陌生,逐渐变得心潮澎湃:倾听《太阳的话》,观赏林叶间《白桦》那“银色的光华”,感受《西江月》蛙声阵阵的醉人,以及《天净沙·秋》意境的寂寥明朗……慢溯诗歌的海洋,学生意气风发、兴致高昂。

在品读《给诗加“腰”》一文时,学生竟对“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一句加“腰”的意外之趣产生了浓厚的兴致。课上,学生认真揣度,纷纷举手发表看法;课下,学生围拢过来,继续兴致勃勃地探讨加“腰”的意趣……彼情彼景至今难以忘怀。

借课本导航引路,随着语文教材改版随机应变,常思常新。统编本七上第一单元专题是“四季美景”,在品鉴“古诗四首”之后,结合书后拓展,带领学生开展《千里明月,千里同心》咏月专题活动,继而用“奇思妙想耽佳句”的诗文之美激发学生、感染学生。

很多学生跃跃欲试,课下开始搜集自己喜欢的诗歌,归纳整理,并尝试写诗。不久,班级的第一本诗集便诞生了。诗集中,学生最初的创作还很稚嫩,在多次的研讨中,很多学生跃跃欲试,其创作水平逐渐有了提高,心智也逐步得到了历练,比如三名学生创作的《钗头凤》前后对比:

第一首:

人闲处,心不悟。几经诱惑零食不触。夜漫长,月光寒。玉床霜冷,彻夜难眠。烦!烦!烦!

作业多,未写完。一曲《凉凉》唱不完。心已决,泪未干。秋雨频来,心神不定。慌!慌!慌!

第二首:

旧中国,山河破,血流成河南京祸。圆明园,失国宝。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弱,弱,弱。

新中国,发展旺,相约北京人歌唱。神舟五,飞天梦。改革开放,人民安康。强,强,强!

第三首:

昨夜风,今日愁。独见西风人空守。沾罗衣,倚栏休。一帘幽梦,几处寒柳。候、候、候。

断桥边,江水流。安得湖中泛小舟。惊起愁,无处收。绿地如透,人已消瘦。忧、忧、忧!

随着时间的推移,班里很多学生爱上了写诗,有几个学生还着手挑战古诗文体,比如代浩同学创作的《咏梅》一诗,便散溢着几分古人风韵:

晓风林山雪一梅,秋泣冬打寒中辉。

不怕晴撒消香腹,泪化残红亦是魁。

如今,看着学生在漫游诗海中蜕变,诗意的创作,诗意的书写人生,我倍感欣喜。是啊!我们本不是诗人,然而我們每个人都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因为生命本就是诗意的存在。

实践出真知,诗情的引领,是开启写作之门的敲门砖。“看似枯燥艰涩的古诗词原来都可以这么有趣,将日常用语提炼成一篇考场作文又有何惧?”学生们感慨万千,议论纷纷。

二、选材把脉述真情

诗意的写作是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大多时候,我们必须面对严酷的应试作文题。如何引导学生在应对此类作文时做到从容不迫,再续佳话?如何将学生幕后创作的热情搬到台前,继续随心起舞?我想,平日为学生“选材把脉”是关键。每遇一道作文题,对学生有话可说,欲罢不能的前期引领,是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活跃思维、驾驭素材的能力。作文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三种让学生有话说的作文形式:

(一)把握脉搏

每一道作文题,不见得起步时即要求学生追求“高、精、尖”,追求立意深远。只要学生在最初的写作中有兴趣、愿意写,即是成功了一半。如何让学生乐此不疲地创作呢?比如,我顺应学生的关注同伴心理,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的相关作文题:建议学生自设情景,用上全班同学的名字,编辑成一篇情景作文;读完中考考查名著《水浒传》《西游记》后,将班里的同学设置成书中的某些人物角色,选择某段情节,加入自己的想象,编写作文。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读书,又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热情,一举两得。接下来,还可以搭建学生与亲人沟通心声的桥梁,在学完《我的童年》后,我布置了一项“采访我的爷爷奶奶”的作业,鼓励学生回家采访老人的童年生活,采访后写一篇采访心得;引导叛逆期的孩子和父母有效沟通,安排了学生和爸爸妈妈互通一封信的作文,互诉心声,增进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借题发挥

除了顺应心理,为学生把脉之外,我们还可以抓住教学中的契机,通过各种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在开展了《少年正是读书时》活动后,班里掀起了阵阵读书热潮,学生们聚在一起,畅谈感受,书写心得,其乐融融。学完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节选文章,学生回家饶有兴致地读完了这本书,以及他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之后,我组织学生在全班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寻宝活动,学生主动将这次活动记录下来,乐此不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作业里出现很多错误,写得文理不通的根源,在于能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失调。“当能力‘软弱无力,不能为知识‘提供服务的时候,知识就变成了一种沉重的、不能胜任的负担。”将现有的知识投入周转的方法,就是使词成为进行创作的手段。对此,在学完“生活中的小人物”单元时,我安排了让学生用上本单元的重要字词,设计情节,“话说我身边的普通人”的作文活动。事实证明,这个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词语运用能力都有良好的效果。

(三)文化之旅

如今,在寒暑假期间,越来越多的学生会随父母一起外出旅行,增长见识。一次,班长从美国归来后,写了整整两万字的旅行笔记,并配有美丽的插图,起名叫《我心中的美国》,在全班引起轰动。我建议班长将自己的旅行心得做成幻灯片,分享给大家,班长讲得激情澎湃,学生们听得兴致勃勃。在分享过程中,学生们就其中的内容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比如,如何看待出国旅行和出国现象?我们应该如何代表新一代中国人文明出行?将来选择什么樣的大学?我们可以为明天的中国做些什么……真是意外之喜。

受此鼓舞,以后越来越多外出旅行的学生主动写下自己别具一格的旅行笔记,有些还上传班级博客,上传网络,与人分享。一次次文化之旅,一场场精神盛宴,让学生大开眼界,拍手称快。

三、班刊创作续才情

学生创作的文章正如李白笔下的“黄河之水”,滚滚而来,水来时有声,去时有痕。学生的作文,又可以通过怎样的平台,来记录他们的成长之痕呢?班刊,就在此时应时而生了。初二的九月,我和学生们一起,创作了班级的第一期教师节专刊——《浓浓之情寄九月》,作为教师节礼物送给各位任课教师,老师们对这份特别的礼物既觉惊喜,又深受感动。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接下来的创刊中,我把班刊主题、设计版式、各版内容全权教给学生。同时,为了锻炼更多学生的创作能力,每期班刊内容投稿面向全班,每期班刊的排版交由不同学生完成。学生们热情一直很高,每次决定下一次出刊人时,学生总是争先恐后的举手,即使,他们知道这一次要轮到别人,可依然将手举得高高。《花开那年》《诗与远方》《春雨沥沥醉人心》……一期期班刊,就在学生这样十足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中诞生了。其实,每一期班刊的征稿和编排过程是辛苦的,然而,等到出刊的日子却是充满无尽喜悦的,鼓舞人心的。后来,创作班刊的风声传出了班门,带动了更多班级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刊创报热情。

班刊这块阵地,承载了学生太多的故事。借助班刊这个平台,学生的作文可以随心起舞,学生的才情可以肆意绽放。是啊,学生的写作热情和才情激发出来并得以延续之后,最初的期许和目标便会水到渠成。

师爱施爱,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如今,我更能体会这句话背后的深意。在写作的畅游之旅中,我愿做学生的那一只长篙,带领学生向作文课的青草更青处漫溯,让学生可以在每一次创作中,享受随心起舞的诗意和美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天地诗心,习近平的诗词情缘[N].新华网,2017,2.

[2]潘蔚.新课改下初中古诗词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

【基金项目:天津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编号:JCJY-ZD-1900101)】

刘凤坤,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油田海滨教育中心教师。任一寰,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油田第四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班刊创作作文
“班刊制作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调查报告
《一墙之隔》创作谈
我们的班刊
——《凌霄花蕊》
新班刊“出炉”啦!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