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类文本阅读备考“九问”

2021-06-06田刚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4期
关键词:主观题答题考查

在语文高考试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是重要的文本类型。在山东高考语文试卷中,已有一个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合并成“现代文阅读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基于其自身特点及命题方式,我们称之为“信息类文本”,它是强调综合素养的任务群阅读。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思维科学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分析的,创造的实用的信息加工过程三者的平衡。而实用类文本侧重于培养实用性能力,这就是阅读教学中落实了关于注重培养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课程理念。基于此,我依次把自己对“信息类文本阅读”的教学思考用问题的形式抛出来,这些问题,或许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着力的地方。

一、让学生明白,变化的不仅仅是考题形式

语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与新高考山东卷信息类文本阅读在题目数量和形式上虽有所不同,但是,无论是“论述类”“实用类”文本,还是以非连续性文本形式出现的“信息类文本阅读”,现在虽强调以综合素养的任务群阅读为导向,其实还是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把握、分析理解、提炼概括、归纳总结。

新高考山东卷的题型变化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分析材料、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择题主要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断、对材料外论据的分析等能力,与原论述类文本考查论证的客观选择题侧重于信息的比对判断相比,现在的选项信息散见于文章不同段落,需要整合、分析、判断,更具有深度,更加凸显了整体阅读分析把握文本的能力。

综合性分析,在主观题中也有明显显现。强调考查形式的变化,突出“文外之意”的能力迁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答题能力,同时树立课外积累的意识。

二、教师在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效率上应有所作为

信息类文本阅读重在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综合理解,如果考生不能把握文章层次,不能概括文章主要内涵,则难以快速准确地解答题目。但是在我们的阅读实践中,很多同学在读了论述类文本之后会有“一头雾水”的感觉,答题时常常“跟着感觉走”,有时候教师也不太在意對文本的讲读。很多人会觉得“答不对”主要就是“找不着”“没找到”,实则不然。其实,单看“没找到”,就应该是很大的问题了。

为什么没找到?

答案很明确,其实就是考生的阅读能力差。

“语文是读写的艺术。”语文考查的重点就是“读”与“写”。这一个“读”,一个“写”,既是考查的内容,也是应考的能力。基于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一个长期且需要内化的过程,因而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与日常训练中,便需要教师加强对文本本身的解读指导,从如何“读”的角度做进行解析,以引领学生逐渐掌握阅读的方法,逐渐提高阅读能力。

这,对教师来说,的确是个挑战。

三、训练材料的选择上应该兼顾不同文体

信息类文本中,论述类文本可以分为政论文、学术报告、时评、书评、社论等,实用类文本分为社会交往类、新闻传媒类、知识性读物类等。

正如学生习惯了传记类文言文,遇到议论类,往往无从下手。那么,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等不同文体,不同问题的要素不同,就应该有不同解读切入方式。当我们在备考中,分析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等不同特点,给学生以指导,肯定会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那么,对于一些学生很少见过的文本类型,教师在备考复习中,在选择习题时,是不是也应该有所兼顾?

四、与时俱进,利用数据确定授课重点

这是近期一个班级的成绩分析,学生在选择题的失误呈不均衡性特征。统计错题率,让教师的讲析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解惑,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点所在。

通过查看数据,确定学生失误所在,通过分析,发现问题原因,在教学中才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才有实效;有重点,才有教学效率。“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重点,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低效了。

五、给学生“洗脑”,强化学生的解题意识

在信息类文本答题中,明显存在学生思考意识不够规范的问题。

原来的论述类文本,我们说“答案就在文本中”,这是信息类文本与文学类文本很大的不同。但是,现在的高考题,已经有所突破。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一个中心——“立足文本,但是答案不一定在文本中”;五种意识——“整体意识,板块意识,萃取意识,评析意识,表述意识”,八种设误类型——“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指代有误”。客观题明确设误类型很重要,但仅仅记住几个失误题型是不够的;主观题绝非“照抄原文”和“乱答蹭分”。

六、教师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掌握考查重点

“任何能力的提升都需要牢固坚实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对大纲中明确提到的知识点的全面而系统的复习是十分重要的。”在高考备考中,既需要条分缕析,一步一个脚印,也要温故而知新,让知识的雪球越滚越大。比如:客观题的设误类型你能说出几种?论述类文本论证结构有哪些?论证方法至少知道哪些?论证特点从哪几个角度答?行文脉络怎么答?

在我们最近的监测考试中,有许多学生的答卷上出现了许多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的错误。比如,有学生根本分不清论证方法,其答卷如下:“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了五四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不同作家的文学作品,使读者了解不同文体,增加真实性。”“运用引用论证手法进行论证,通过引用《背影》等著作进行有说服力、真实性的论证。”混淆了引证法和例证法。

很多实例都说明,我们在本考中,一定要想办法夯实基础,有了基础备考才有效,才会出成绩。

七、每一次典型失误后,找准失误难点

在试题中,明确考查论证特点,而有些学生却写出了这样的答案:“首先说明散文与小说、诗歌的不同之处,然后再分段列举有哪些不同之处和其发展的过程,又讲述了散文在改革开放以及后来的具体变化,说明散文越来越走向扩大和邈远,最后进行总结。”很明显,这个答案“死学死用”,套用了山东卷考查“行文脉络”的答题方式。

其实,在2020年山东、海南新高考模拟题“科幻小说”第四小题“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就给出了明确的答题思路,其中第一条便是从论点提出的位置和作用考虑:“以设问开篇,引发关注。”

某次考试中,有许多同学答卷中有非得分点的“语言特色”,只有极少的同学会想到“论点提示出的方式”这一答题角度。而此题的评分角度为三点:论点提出方式、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答对一条得1分,答对两条得2分,答对三条得4分。所以该题得分偏低,班级得分率只有34.44%。找准主观题失误所在,就能解决一类问题。

八、教会学生分析答案,提升突破亮点

在学生的答卷中,肯定有着种类繁多的表述不当,我们经常发现不足,却疏于思考不足的类型和原因。通过分析考试题参考答案,让学生参悟其中之“道”,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让答题语言更规范、更严谨,是提升得分的有效途径。

在讲析2020山东卷高考题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在第五小题第二条普遍答出“将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学进行比较”,但不再往下分析。而我们看到给出的参考答案,却是“进而将沿革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了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我问学生為什么多出来这一句,“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句子的主体为什么是“历史地理学”而不是“沿革地理学”?一再的追问,并且让学生记住“叙述主体”要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九、做到结合文本,联系实际,化解教学痛点

一般来说,信息类文本第二个主观题,往往是探究题,考查学生独立思考、言之有据的思维品质。此题满分6分,平均分往往在3分左右,很多同学对这一主观题解答不得要领。

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灵活作答的能力,尤其要注重变式训练,抓住学生的易混点,通过改变设问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作答方式和角度的不同。强化基于文本内容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利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这既是课标要求,也是命题趋向,应高度重视并着重训练,更要在教学中加以落实和强化。

以上九点,是教学思考的方向。把握考题变化的脉搏,改变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有序高效地进行信息类文本备考,带来的,不仅仅是信息类文本解题能力的提升,更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田刚,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主观题答题考查
浅谈“立体几何主观题”的复习备考
浅谈高中政治“认识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邀你来答题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