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命题特点及教学建议

2021-06-06谢灵峰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4期
关键词:命题试题文本

高考作为衔接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桥梁和枢纽,是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对高中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统筹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深化考试命题改革,提高命题质量。[1]高考连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高考“怎么考”不仅引导中学“怎么教”,更会影响学生今后大学“怎么学”,甚至未来职场“怎么做”。

一、试题命题特点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强化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聚焦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要素,稳中求进地助推育人方式改革,稳妥探索推进了新形势下的高考命题工作,促进了高中素质教育发展。语文试题没有冷僻内容,所有内容都与学生息息关联。这样的考试内容对所有学生都是公平的。考生不会因为考试内容中生冷偏僻的情境而无法理解考题。试题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六项关键能力为突破点,为探索学科能力考查提供了科学途径与良好范本。

(一)沉潜涵咏,注重阅读的整体理解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倡“整体把握”阅读方式,其意图就是用“整体直觉”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统摄、驾驭阅读文本全篇的水平,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试题引导我们在教学中,树立整体阅读意识,力求“读懂”,培养系统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提炼观点,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注意文章前后、上下联系,兼顾各方又不忽视细节,做到整体与局部相结合,领悟其关键、核心和本质,侧重考查考生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以及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全国Ⅰ卷的文学类阅读材料节选自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越野滑雪》,小说长于对滑雪的精彩描述和主人公细微的心理描写。试题由此出发,引导学生突破传统阅读惯性,与作品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全国Ⅰ卷实用类阅读聚焦“新基建”,引导学生从多个文本中全面获取出台背景、基本内涵、发展前景和国际反响等信息,加大了对考生的信息甄别、整理等能力的考查力度。

(二)任务驱动,注重高阶的辩证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属于高阶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运用已有知识审慎思考、分析推理。语文试题考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考生思维能力。是否能读懂、是否能讲清楚、是否能理解深入,肯綮处便是思维能力。2020年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通过呈现真实问题情境,借助任务驱动、增强探究与开放性、改进作答指向等方式,考查考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质量的提升。如全国II卷的诗歌鉴赏题,要求学生回答王安石《读史》诗所阐述的道理。该题引导学生保持批判精神,引导学生理性分辨。再如全国Ⅲ卷作文“如何为自己画好像”。该题通过设置充分的思辨空间,由浅入深地考查了考生对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考生需要对试题材料进行细读辨析,挖掘其中内含的逻辑关系,运用辩证思维从中提炼出“主体与客体、镜子与自画像、个体与社会”的辩证关系。[2]可以说,整个作文题在材料、情境和任务设置等多个环节,在“如何”的思考与“画好”的求索中,让学生体会到了理论思辨与现实实践的辩证统一。

(三)巧设情境,注重交际的语境写作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3]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指出:“作文题目通过近乎真实写作交际情境的创设,给出了明确的写作任务,这在考场上要求考生有对象感、有针对性地写作,有利于纠正考场作文的‘假大空取向,才能更好地防止套作和宿构,才能倒逼课堂教学去下真功夫,不再把精力放在押题、套作以及太多的应试技巧上,而是放到真切地提高真实的写作能力上面。”[4]

2020年高考试题着眼于任务驱动,创设真实灵活的写作情境,增强主观题设问的开放性,要求考生能够合理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用书面表达方式准确传递自己的所思所想,强化了对考生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语境写作能力的考查。2020年全国卷I、II、Ⅲ的作文试题在交际语境的设置上下足了功夫。Ⅰ卷要求文体为发言稿,Ⅱ卷要求是演讲稿,Ⅲ卷规定体裁为书信。这些文体的设置均源自生活实践情境,与考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利于考查出考生的应用写作能力。

二、教学建议

(一)深研试题,把握高考的考查风向

教育部考试中心姜钢指出,高考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高考试题就是我们日常教学的指挥棒,要“以考促学”“以考促教”,通过考试改革,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使高考成为助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很明显,当前的高考是素养立意。

在复习备考时,我们必须把握高考试题的走向,清楚试题的能力分布及命题的趋势,课堂教学才会有针对性。在复习备考时,我们要將近几年的高考原题考点和题型比较研究,找到高考命题热点和高校所需的语文核心素养所在,因为,现在的高考试题是由高校专家命制,体现的是高等院校对考生所需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选拔期待与诉求。

1.横向研究找命题点

横向研究是指比较研究同年的三套全国卷,I、II卷上年考查的能力点,有可能是第二年III卷的命题点。命题点的表述方式、切入方式、分析思路的相同点。

2.纵向研究找变化趋势

研究近三年的9套高考试题,找到9套试题的常考点,这是后一年的热考点。找到9套试题已考过什么,还有什么考点没有考过,这些轮考点有可能在后一年的考试中出现。

3.反向研究找答题思路

反向研究是指从高考答案入手,到试题材料,再到试题题干,最后总结出这类试题的分析思路(高考答案——试题材料——试题题干——分析思路)。将高考的标准答案(阅卷场的执行答案更好)分点,找到支撑这个答案点的试题材料,再找出试题材料指向的试题题干的关键词。第二步总结分析思路:试题题干——试题材料——答案。分析题干关键词语,找到解读的试题材料,再组织出答案。

(二)用虚为实,培养语文学科思维

这几年,网上、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关于语文考试的戏言:考的都没讲,讲的都不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语文教学的“虚化”严重。这种虚化的现象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是相关的。所以语文复习要像“数学教学”那样做“实”。

1.重视语文思维的指导和训练

在复习中,教师要重点让学生“读懂”文章,针对不同文体,总结出不同阅读的常规路径,并且固化下来,通过反复训练,形成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就是固化的语文阅读和表达的习惯。要固化,必须反复!

2.重视语文方法、技巧的思路化

语文阅读、写作方法和技巧很多,但实用的却很少。学生们常常戏称:语文套路多,多是套不上。这是因为这些套路没有从深层思维的路径去总结,命题老师在命题时也在研究反套路。我们在复习备课时要“换位”教学设计。教学时,不是从老师要讲什么去设计,而是从学生做题的情境去设计教学,从学生做题时的思维路径来提炼解题思路:也就是怎样分析题干,怎样由题干去筛选、分析文本,怎样组织表述答案。我们把这些东西形成思维路径,进而归纳出具体的、明确的、可遵循的技巧,将语文复习化“虚”为“实”。

3.重视语文阅读理解图式的构建

阅读者阅读文本时形成的心理图式和他们已有的结构图式、认知水平,会深深地影响他们对阅读材料的心理期待。在高三阅读复习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语文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积极帮助他们构建阅读理解图式。具体操作环节如下:

首先,提供阅读保障。教师可利用班级、年级、学校等教学资源,努力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发展,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阅读环境,比如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和学习资源的保障等等。其次,优化阅读期待。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或创造条件,向学生推送个性化的阅读素材,丰富学生阅读经验,激发自我阅读的兴趣。然后,创设阅读任务。教师可创设阅读任务情境,引导学生独立钻研文本,在积极思维和阅读活动中,不断刺激他们对文本的阅读感知,调动他们的阅读热情,不断发现阅读中的疑问,缩小自己与作品世界、作者世界间的距离,创建思维空间。最后,还原文体体系。教师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认知水平,在头脑中努力还原文本表层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语体系解释、概括文本表层、中层意义,进而深入理解文本篇章结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等,抵达文本深层意义。[5]

(三)科学训练,重视语文学习规范

规范是非智力因素,虽与智力无关,但却与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息息相关。一个人可以不优秀,但做事必须严谨,规范就是严谨的具体体现。考生要向“规范”要分数。

1.诵读规范,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

诵读时通过语调和情感的附着,可以丰富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深化对文章结构框架的认识。我们只有加强学生诵读能力的训练,才能有效揣摩、品味文章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从而感受、体味文章感情基调,领略文章风格和神韵。我们都知道,语感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但更要知道语感是读出来的。如果语感的能力已经相当高超,在实际应用中就会表现为一接触语言文字,即产生正确的多方位的丰富直感:在阅读时,不仅能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有效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很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2.閱读规范,留下阅读理解的痕迹

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一辈子受用,养成不好的阅读习惯,一辈子吃亏。”心理学研究指出,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学生如果阅读不同的信息,他们也会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活动;由于缺少引起大脑兴奋的任务驱动,致使阅读理解时无法形成注意焦点,那么他们所进行的仅仅是“维持文本语义的连贯,形成课文表征”的阅读加工活动。这表明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规范的思考行为,可以帮助他们提升阅读理解水平。

首先,加强问题导向训练。在阅读复习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阅读理解的层级模糊不清的,他们基本上将理解精力放在显而易见的“内容、情感”上,而对于文本“怎么写”和“为什么要这样写”的理解思考不深,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比如,不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推断出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临时意义,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全面准确、流畅地表达和简要、精练地概括等等。这些影响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行为要素,折射出学生课前理解课文时,要么缺少明确阅读目的,要么缺少思考,要么缺少帮助自己准确理解的方法。

其次,提高圈点批注的水平。在阅读复习教学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前自主理解学习的有效指导,告诉他们对文本“写了什么”的理解仅是初级阶段,还有“怎么写”的中级阶段和“为什么写”的高级阶段;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读思结合的训练和批注圈点勾画的训练,“不动笔墨不读书”,教会他们如何高效完成圈点批注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更深层次探究,在点评实践中养成质疑精神,引导他们发现并改正自己的不良阅读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思考意识,从而不断提高阅读理解的质量和效果。

3.答题规范,训练学生的精准表达力

书写潦草、不整齐,必定会影响到学生们平时的学习心境,考试时也会制约成绩提升。因此,有一手既快又清楚的书写功夫对学生们学好语文至关重要,学生应努力养成既快又清楚的书写习惯。书写规范要求:书写字迹清楚,字体居中,不写连笔,大小一致,标点占格,卷面无涂改,不用字帖。

4.写作规范,训练学生的行文逻辑

现在的作文不是前几年的证明文、阐释文,现在我们需要理性分析文章。有的人说作文没有什么方法与技巧,但有语言表达的思路。近年来,高考语文的作文考查重点在思想、思维两个方面,尤其是作文的逻辑思路,考生围绕写作任务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方面开展思路,文从字顺地展现自己的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现在的高考高分作文具有逻辑性、深刻性。只有规范了思路,文章才会有逻辑,教会了学生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去思考,文章也才会写得深刻。

2020年高考已过去,但留给我们思考研究的空间还有很多。关注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关注学科素养、关注家国社会、关注语境运用……这些基本特征会继续保留并延承下去。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高考语文命题者正深刻思考着高等院校所需要的高中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有哪些,正积极探索着高中语文新课标背景下试题命制方式和内容的创新。我们教师在有了这些认识后,主动、精准做好备考,让学生既能考好,又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20.08.

[3]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张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

[5]谢灵峰.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中理解能力的培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12.

谢灵峰,四川省资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高中语文教研员。

猜你喜欢

命题试题文本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