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侯银匠》的文字之美及情感审美体验

2021-06-06刘玉英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4期
关键词:银匠陆家文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明确指出了审美情感对于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学会审美,是一个人适应社会发展、完善人格、完成自我素养体验的必备技能。朱自清先生提到过,我国语文教育工作应注重两点,一点是养成教育,通过养成教育,使自身养成读书习惯、思考习惯以及表现能力,第二点便是情感教育,使自身可以通过文字之美感受到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培养自身的审美情感,引导自身参与情感审美体验,将语文阅读与情感审美紧密相连,引导自身感悟文学作品中的文字之美、语言之美、情感之美以及哲理之美。

一、《侯银匠》中的文字之美

(一)感悟文字本身之美

文字是文学作品的基础,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文学作品中的文字承载在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文字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以及无穷的意蕴,对于文学作品的学习应从感悟文字本身之美开始。在阅读《侯银匠》时,读者感觉置身于山间小巷之中,沙叶新评价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1]”。纵观《侯银匠》一文,全篇文字清新淡雅,文字琢磨细致。有的文字看似信手拈来,却不失乡土气息,例如:“带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以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等句,字里行间透露着方言土语,但是让读者读起来不仅不觉得别扭,反而觉得比较自然亲切,另外,汪曾祺先生考虑到读者来自大江南北,因此没有用过于地方化的语言,其中诸如“寒碜”“做脸”“中意”等方言土语,大多数读者都可以听得明白,又可以从乡土气息中感受到自然亲切;还有的文字精雕细琢,却十分贴近生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例如:“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以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等句,将农村乡下的风貌通过文字描绘得淋漓尽致,农村的读者感觉故事仿佛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城市的读者也可以感受到农村的乡土人情以及淳朴的民风。

(二)体味文字之外的韵味

一部好的作品,其妙处主要在于文字语言之外的韵味,作者常常喜欢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灌注在语言中,但是又不喜欢直接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要求读者通过文字之美感受文字之外蕴含的韵味[2]。《侯银匠》中许许多多地方通过文字美彰显出了人性美,例如:“侯银匠常常觉得对不起女儿,让她过早地懂事,过早地当家。她好比一树桃子,还没有开花,就结了果子”“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以及“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等句,文字中体现出了老父亲对于女儿离家后的无奈与担忧以及农村乡下的淳朴人性,通过慈父的牵挂体现出了女儿的孝顺,也通过慈父的伟大无私以及孝女的体贴懂事体现出了人性美;还有许多地方反映出了人生百态的美,例如:“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流下来了”、“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以及“侯银匠有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等句,将老银匠的人生况味通过文字体现出来,再比如随后的两句唐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文不对题,但是其中体现的情却对题,老银匠一个人寂寞喝着酒,女儿常常回来时间也不长就走,老人所处的环境不正是唐诗所体现的意境吗?

二、《侯银匠》的情感审美体验

(一)人性光辉之美

《侯银匠》中无论是侯银匠对于女儿、侯菊对于老父亲、陆家对于侯菊或者是邻里之间,反应的都是和谐的人际关系,侯银匠对于女儿是怀念以及慈爱,后悔让女儿的童年是在劳动中度过的,后悔让女儿早早地扛起了所有;侯菊对于老父亲是孝顺与无奈,侯菊从小承担家里大小琐事,婚事听从父亲的安排,结婚后侯菊一个人需要扛起陆家的所有事务,但是还会抽出时间去看望老父亲,但是苦于陆家事务又无法多留,体现出了侯菊的孝顺以及无奈之情;陆家与侯菊之间使相互关怀、相互照顾的关系,侯菊照顾了陆家的所有人,事事都使陆家人十分满意,陆家人也放心地将仓库钥匙以及账簿交于侯菊打理,相互之间没有明争暗斗;邻里之间的关系虽没有明说,但是通过字里行间的描写,也可以感受到农村乡下淳朴的民风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真情实感通过文字之美传达出来,文章之中蕴含着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加复杂的意蕴,读者将自己代入到情感审美体验之中,寻找文字之美,体验蕴含在文字背后的人性光辉之美,体验蕴含在平淡朴实的文章内容之后的意蕴无穷的人性之美[3]。因此,讀者需要将自己代入到文章情感审美体验之中,感悟文字之美,追溯文字背后的人性光辉之美,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文化底蕴之美

汪曾祺先生在《侯银匠》中的语言运用韵味无穷,其中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其中许多地方透露出了浓厚的中华文化,比如侯菊出嫁前的提媒、侯银匠置办的嫁妆、结婚的花轿以及邻里之间的雇花轿、结婚放的鞭炮等等,其中都有中华文化的影子,将自己代入之中,进行情感审美体验,品悟文中浓厚的文化韵味是重点,文化底蕴是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精神信仰以及精神情怀,是一个国家和谐祥和、文化背景的体现,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以及行为方式的体现,汪曾祺先生在《侯银匠》中,将其中人物角色置于文化背景下进行了细致刻画,通过文化底蕴扩大了人物形象的张力,通过对于农村中一个老银匠的描写,再结合文中对于风俗人情以及文化底蕴的描绘,三者相结合,凸显出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及博学儒雅的中国文化底蕴,引发了读者对于文章意境以及哲理的认同和欣赏,读者再通过情感审美体验将自身代入到其中,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对于读者的精神进行丰富,培养读者的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完善读者的综合素质[4]。

三、审美教育的融入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首先通过解读文字之美,带领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美,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进而解读审美情趣对于生活的扩展,使学生认识到审美素质的培养对于走向成功人生的意义以及作用,从而能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情感以及审美素质,从文字中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在流淌着美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其丰富的人文情怀,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审美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美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我们但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放下生活中的焦虑,进入文学作品之中感悟美的因素,接受审美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进而对人的浮躁的心灵进行荡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5]。

综上所述,阅读的过程即是感受审美体验的过程,阅读的同时亦是读者同作者对话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进行阅读时,全身心投入到文章文本之中,感悟文章的文字之美,进行情感审美体验,在其中体会作家情怀,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以及生活探究审美能力的全面提升,以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以及健康思想品质,丰富学生的日常文化生活,实现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全面融合,养成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促进其人生目标的良好发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云丽.寻文字之美,悟作家情怀——以《侯银匠》为例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基础教育论坛,2019(11):33-34.

[2]朱丽锋.回归文本 细读字句——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侯银匠》教学设计及反思[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8(12):87-88.

[3]仲启燕.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突破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09):87.

[4]戴文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语文天地,2019(23):51-52.

[5]王瑢梓.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微探[J].文学教育(上),2020(11):94-95.

刘玉英,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银匠陆家文字
陆家乐:我最喜爱的玩具
肖氏银匠百年传承 经典再现火爆招商
银匠和铁匠
银匠和铁匠
我喜欢蚂蚁
我家有个“开心果”
爷爷的小菜园
邹银匠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