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重对话”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的思考

2021-06-06孙艳俊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4期
关键词:里科夫文本学生

“潜心会文本”“入境始与亲”,文学类作品中蕴涵的生命精神、精准的语言、精致的表达,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教师展开三重对话,进入作品的世界,想作品中人物之所想,感作品中人物之所感,产生情感共鸣,从更高层面达到与作者、作品的交流与默契,真正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三重对话强调通过对话探讨文本价值,要在已经成为权威的定论中读出文本背后的潜台词,在认识到作者所处社会背景的同时,挖掘出作者的个性与独创性。要抛弃常规思维与社会意识形态干预,深入到文本内部进行分析,细细揣摩,慢慢品味,读出文学类文本的妙处。下面以实际教学为例谈谈“三重对话”阅读在文学类文本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一、激趣——问题聚焦引发学生与文本对话

现代文阅读教学首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作品,教师要打开学生的阅读兴趣之门,想方设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强烈愿望。对高中生而言,就教学效果来说,用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是最切实有效的方法。笔者在教学《雷雨》一文时,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问题是这样设计的:“读《雷雨》让我感到窒息,周朴园爱鲁侍萍吗?蘩漪爱周萍吗?周萍与周冲,哪种选择是四凤最好的出路?正如蘩漪高喊‘我简直有点喘不过气来,是啊,读《雷雨》真的让我感到郁热。不知同学们读《雷雨》有何感受?请走进文本,说出你的阅读体验。”笔者给了学生一个月的阅读时间,引导他们读《雷雨》整部作品,欣赏《雷雨》电影,比较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不同的艺术魅力,排演课本剧,写戏剧评论,开展人物形象研讨课,先后讨论“周朴园真的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吗?”“蘩漪是坏人吗?”“谁是最可怜的人?”学生热情高涨,参加课本剧表演的学生真正深入文本,表演得惟妙惟肖,赢得阵阵掌声;人物形象研讨课上学生们争得面红耳赤,课结束了,争论还在继续;甚至有学生在“豆瓣网”上写影评,评价电影角度独特,帖子被置顶,激励他开始学习影视编导专业,成绩突出。教学真正发挥了教材的引领作用,给学生展现了文学的魅力,打开了阅读视野,创造了一个启迪思维的契机,也给了学生细读深读文本的成就感。

二、细读——教师深入解读文本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

只有在与教师的对话中“细读”文本,才知“其一篇一节一句一字,实杳非儒生心之所构,目之所遇,手之所抡,笔之所触矣。是真所谓云质龙章,日姿月采,分外之绝笔矣。”备课时,笔者抛开所有的教辅资料,抛开原来所有的阅读评价,带着新鲜感与陌生感去读文本,重新走入文本、评价文本、审视文本,做到“熟读原文”与“生读原文”的结合,来试图挖掘自己以前没有的新感受与新看法。同时,多次阅读原文,充分理解文章,对作品的遣词造句、精巧构思、结构抑扬开阖、情节起伏转折等,都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抓住一个主问题,涵盖文本的整体特质,统摄全篇,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与文本展开对话,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解式”的细读、研究,真正走进文本中去。

阅读《我与地坛》这样的文章,怎样借助课堂让学生走得更远,思考得更深?作为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一些思维的碎片,而应该引导他们通过文本学习对文本内容与语言美感进行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学习过程,学生学习完本文后能构建起一个从形式到内容、从结构到表达的完整的文本系统。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文章开头说“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语言简炼,语调舒缓,舒缓的语调中透露出一种悲音,在这篇文章中,悲音的效果不断地被强化。请自读课文,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这种悲音,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强化这钟悲音。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再去品味语言,文本的品读变得深入,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是在展示自己独到的阅读发现,这是一个把握文本特点、观照文本整体的主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关联文本写作的内容,而且聚焦作者是怎样写的,既深入透彻地领悟了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又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和表达能力。

三、点化——疑惑处引导学生与教师对话

在层层深入、慢慢领会式的文本细读中,学生不再觉得阅读是一种无趣的行为,反而会越品越有味,越品越有自己独到的发现与疑惑,在学生的思维纠结处,教师的点拨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学生提出“‘突然想起江南采莲的事情来,梁元帝《采莲赋》和《西洲曲》里的句子和文章关联不大”这样的问题,有同样疑问的学生很多。于是,笔者着力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作者在写完月下的景色后,又写六朝江南采莲的旧风俗,写妖童媛女敛裾浅笑的场景,不但以畅想千年往事来表现自己的宁静,而且荡开一笔,以诗、赋点染文本,增加了散文的知识性,丰富了散文的趣味性,拓展了散文的想象空间。这是典型的知识分子的情趣散文、性灵散文,不同于一般的应景抒情散文。

(二)从行文方面来看,这里的“热闹”是上文作者情绪的延深,表明作者在回味畅想这热闹,闹中体现的是心里“无限的宁静”,是作者情感的进一步深化。

(三)含蓄而深沉地表明作者对家长亲人的思念,从侧面交代自己“不平静”的一些原因。

(四)引用的《采莲赋》诗文内容与现实形成对比,感慨“无福消受”,渐渐将自己拉回现实中,“低头弄莲子”的诗句与“妻子拍着闰儿”的情形虚实结合,衔接得天衣无缝,言有尽意无穷。

四、比较——比较中突显作者风格,深入作品与作者对话

文本需要通过比较来深入理解其内涵,不但要在从相同的作品中分析不同之处,而且还要從不同的作品中看出相同的地方,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教学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品读“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这一句,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全都调动了出来,这么多叠词的运用是为了在听觉上表现雨的美感,从而写出乡愁的诗意美。把本句与与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如出一辙,都是一种女性的诗意美,而且“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一句,所运用的意象“梧桐”“细雨”,也是李清照词作中常用的意象,都有一种古典美,这是二者不同之中的相同之处。余光中在《剪掉散文的辫子》一文中,认为审美的散文,应该有“真正丰富的心灵,在自然流露之中,左右逢源,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步步莲花,字字珠玉,绝无冷场”,学生带着这样一种阅读审美理念,再去与其它作者的作品比较,他们研究了朱自清和郁达夫的作品,研究了毕淑敏和席慕容的作品,研究了史铁生和余华的作品,有了许多独特的思考。如他们读出了朱自清的温情,读出了郁达夫的悲凉,读出了沈从文的诗意,在相同中又找到了不同之处,培养了精致的辨析力,得其门而入,境界全开。

五、评价——换位评价读出作者才华,师生对话揣摩文本艺术魅力

前四个方面是以读者身份与文本、作者深入交谈,是被动接受,想要再深入一层,就要假想自己是文本作者,这些内容由我来写,我会怎么写?我的写法与作者比较,有何差距?以此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创作才华。

笔者教学《套中人》时这样引导学生:如果你要创作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用哪种记叙顺序?用第几人称叙述?怎样展现别里科夫的性格?如何体现文本的时代价值?学生跃跃欲试,提出多种创作意见,但都不如文本提示的深刻。如顺叙写完人物一生,发现人物性格特征展现不够集中;若单纯用第一人称叙述,从别里科夫眼里看人生,发现不能突出别里科夫对传统规则的奴性服从的彻底性,别里科夫这样的人是没有自我反思能力的;若只安排布尔金或伊万·伊万内奇中一个人讲述,发现不能全面展现人物及社会意义,没有布尔金这个人物,别里科夫的事情就不会讲得那么详细、清楚,没有伊万·伊万内奇,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就无法升华到社会环境的高度,无法让读者意识到别里科夫这类人的毒化作用。学生在比较中发出惊叹,这是真正读懂文本的惊叹,阅读者身份与创作者身份的互换,给了学生新的思考视角,有学生发现作者在柯瓦连科与瓦连卡这两个人物身上寄寓了希望。契诃夫作品的艺术价值在尝试创作、创作比较、分析鉴赏中展现出来,学生惊叹契诃夫的艺术才华,读懂了经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金圣叹.金圣叹批评本水浒,[S].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108.

孙艳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里科夫文本学生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学生写话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相约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