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选文”“引子”作用的最大化处理

2021-06-06徐杰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4期
关键词:名著整本书红楼梦

在我们初中和高中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都按照一定比例收录了一些节选文,他们是节选一些作品的一部分放入教材作为课文,这些节选文有的是因为篇幅的限制,还有的是因为教材或学情的需要。不论是哪种原因,教师面对的这些节选文本,是应该直面的问题。我们在进行节选文的教学时,在教学目标中就隐含着从“节选文”走向“整本书”的内在要求,当代著名阅读家曾祥芹的观点是:从阅读教学的角度出发,“文本”有“课文本、原文本、互文本、超文本”之分别,强调要“课文本”走出来,进入到“原文本”,甚至延伸到“互文本”“超文本”。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则把节选文定位为整本书的“引子”。从这两位专家的观点可以看出,在阅读教学中,节选文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节选文的时候,在完成节选文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放眼整本书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节选文“引子”的作用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展现了语文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本领,这篇文章重在结合作者本人的教学实践,分析了节选文作为“引子”教学的几种导读的方法,供大家阅读交流。

一、经典评论激趣法

所谓的经典评论激趣法就是利用文人名家对经典作品的评价来激发学生阅读文章兴趣的方法。经典名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艺术瑰宝,名著诞生的过程也是名著阅读的过程,同时也是各位读者对名著不断评论和鉴定的过程。各位名家对名著的分析评论是作品精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他们高度浓缩了经典的精华,也高度升华了名著的艺术价值,经典名著和对经典名著的评论本身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借助经典评论就会成为引起学生阅读好奇心的重要途径之一。

董金刚老师在执教《香菱学诗》的时候,在开头就引用了很多的流行谚语和现代文名家点评对学生进行课堂导入:“‘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鲁迅先生也曾说过,《红楼梦》这部史书出现之后,那些传统的文学写法就被打破了,面对《红楼梦》这部史书,我们就从一个有命没运的女孩说起吧。”从这两个评论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鲁迅是对《红楼梦》给与了高速评价的,教师也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进行教学。学生比较容易产生这样的问号:为什么“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对我国产生这么大影响的原因是什么?鲁迅为什么会说“《红楼梦》出现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我们想一下,鲁迅所说的传统的写法和思想究竟是什么?《红楼梦》的写法和思想又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学生们就会带着自己的兴趣去阅读《红楼梦》这整本书了。

我们在对《智取生辰纲》这篇节选文进行教学的时候,就是采用的古今阅读名家评论的材料,例如借金圣谈评“六才子书”的典故,用他们的点评:“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在教学中我利用点评从人物的性格、一言一行、外貌特点等方面去引导学生揣摩小说中人物的特点。胡适是这样评价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我想《水浒传》是一部奇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的地位比《左传》《史记》还要重要很多。”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好奇之心,帮助学生走出《智取生辰纲》“课文本”,引导学生走进小说《水浒传》“原文本”,通过学生们进行比较阅读,求同存异,弄清《水浒传》这部奇书到底“奇”哪里。通过学习古今阅读经典评论,激发了学生对“原本文”的问题意识,产生了对“原本文”的探究愿望,找到了解决“原本文”的問题的乐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经典评论对提高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所产生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引入课堂评论,要在作品的“经典评论”下功夫,读者的评论要击中作品的要害,评价要善于评价那些别人没有评价过的内容,评论者本身要有一定的权威和成就,这样的评论才具有比较准确新鲜、高质的特点,成为吸引学生阅读的活广告、指示路径的“向导”。

二、典型情节引读法

典型情节引读法就是充分利用节选文和整本书在情节上的关联,去引导学生阅读和原文有关的方法。优秀的名著中大多含有很多小故事。节选文和整本书之间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故事情节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节选文的一些故事情节在整本书中往往暗含着很多的伏笔,我们的学生在阅读节选文的时候如果孤立的去看节选文的小故事,往往就体味不到整本书中的相关内容,只有从整本书出发,一些节选文的情节才会明朗,我们对一些问题的迷惑才会迎刃而解。对此,我们在进行节选文教学的时候,要善于根据小说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对整个故事进行合理的设计,穿插着给学生讲解一些因果呼应的知识,引导学生自觉的去阅读整本书,这也是教师教学的有效路径之一。

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就节选了《边城》的一部分内容,但是在节选的内容中,学生对主人公翠翠的内心世界和心事很难理解,要理解这些内容,就必须去阅读前面两章的内容。在学生学完这篇课文之后,作为语文教师要及时给学生点明要害处,但不能完全说出,来一次引起学生追求原因的阅读期待。再如我们学完《智取生辰纲》之后,就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同学们想知道智取生辰纲以后的结果吗?请阅读《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后面的几个章节。”喜欢阅读小说是高中学生的特点,语文教师要根据高中生的这一特点,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加以启发引导,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学生在这种状态下就会欲罢不能,就自然会产生把整个故事情节探究下去的愿望,学生也就情不自禁的进入阅读整本书的境界了。

三、内容异同勾连法

内容异同勾连法就是利用整本书和节选文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行导读的方法。节选文都是从整本书仲尼截取出来的片段或者是部分章节,所以,节选文中的一些人物的一言一行和整本书中其他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相同或者不同的联系。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里的不同点或者相同点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类似的内容,实现从学习节选文到阅读整本书的目的。

例如,高中语文教材《香菱学诗》中有这样一段话:“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样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对于宝钗所说的话学生们比较容易理解,但是他怎么苦心确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如何突破这个问题就成了关键。在这个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找到《红楼梦》的第三十三回,仔细阅读之后才知道宝钗的苦心。我们的学生为了及时了解宝钗的苦心,在课下一定会自觉的阅读《红楼梦》,这就实现了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整本书的目的。

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根据“整本书”和“节选文”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教學设计引导学生自觉地去阅读原文本例如在宝玉挨打这一章节中,林黛玉的言行和宝钗的言行不同就能够在整本书中找出来。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这种方法,开展有点到面、由此及彼,求同存异的“互文对读”活动,学生的阅读数量增加了,阅读的知识面拓展了,阅读思维的含金量也提升了,学生在阅读方法的掌握中得到了美的熏陶。

四、扩大语境寻根法

我们结合高中语文教材文本中的语段、段落、章节、课文、书本这种由小到大的言语结构,对应的也产生了很多的阅读方法:“语段抽义法、段落取精法、章节理意法、文篇归旨法、书本摄魂法。”作者在节选文中的语境设置的越大,读者获取的内涵就会越多,我们对学生进行节选文指导的时候,可以根据节选文的内容,在课堂上设置疑问,但是答案确实在“原本文”中,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带着问题去寻找根源,就会达到阅读整本书的目的。

我们在学习《陈涉世家》这篇课文的时候,其中有句:“苟富贵,勿相忘”,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去问自己的学生:“陈涉富贵之后,是怎么对待自己当年的老朋友的?大家阅读《史记》中关于陈涉的描写,就会在原文中找到答案,并能够明白陈涉富贵之后为什么那样对待自己当年的穷朋友?”我们的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去阅读《史记》,在《史记》中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整本书的语境下我们的学生就能体悟到陈涉世家在富贵之后为什么以那样的态度去对待穷人了。

再例如学习《范进中举》时,乡绅几次去拜访范进,既给银子也给房子,我们完全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张静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为什么要赠银赠房给范进?《儒林外史》会告诉大家真正的答案。”这样在节选文中有效的设置问题,就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到整本书中去找寻答案,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阅读整本书了。

在教学中以“节选文”为教学的“引子”,运用多种方法,精心设计教学,逐渐引导学生从阅读一篇文章走向阅读整本书,这不但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还引导学生走向了博览群书的康庄大道上。

徐杰,山东省蒙阴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名著整本书红楼梦
《论语》整本书阅读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国外名刊名著
别样解读《红楼梦》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