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重在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2021-06-06张艳君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4期
关键词:画儿思考力文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然而在诸多素养中,最容易被语文老师忽视的就是“发展学生思维”,殊不知语文课对于发展学生思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思维培养的教学是非常可怕,长此以往,语文课堂上培养的将是一批批只会死记硬背,不懂思考的孩子。因为思考是由大脑、意识、思维、思考对象构成,在思维的“定向”作用下,对思考对象的属性(时间属性、空间属性等)进行的思维活动,其中,思维活动的强弱由心理能量决定。思考是思维的一种活动,思考力则是在思维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作用力。如果教师将课堂教学定位于打造思考能力的课堂,那么学生的思考能力必然得到长足的发展,高阶思维才会逐渐形成。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对语文课堂教学与思考能力的培养进行阐述:

一、语文课堂教学要找准学生思考发力点,发展其思维水平

思考是思维的一种活动,思考力则是在思维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作用力。在物理学上,力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事实上,思考力同样也离不开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首先,思考能力取决于思考者掌握的关于思考对象相关信息量的多少(大小),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和信息量,就不可能产生相关的思考活动(这里所说的知识量指的是与思考对象相关的知识量——即有针对性的收集关于思考对象的信息)。

其次,思考的方向取决于思考的价值目标以及围绕着目标形成的思路。也就是说,思考要有目的性,漫无目的的思考难以产生强有力的思考力。

第三,思考必须找准作用点——必须把思考活动集中在特定的思考对象上,并把握其中的关键,这样的思考活动就会势如破竹,如果找不准思考的着力点,就会精力分散、思维紊乱,出现胡思乱想、东一榔头西一棒的现象,思考就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浮光掠影,无法深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基于以上所述,教师在授课前,必须考虑到思考者掌握的关于思考对象相关信息量的多少(大小),这就是我们教学中说讲的学情,不考虑学情的课堂是缺乏针对性的,就像中医看病,不能给所有人下同一副药一样,每个班有每个班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程度、思维能力水平,这样才能打造出适合本班学生的课堂。其次就是思考的方向和思考的价值目标以及围绕着目标形成的思路。这也就是我们教师在上课前要根据教材、教参、《课程标准》以及学情确定科学而准确的教学目标,最主要的是目标要集中,避免漫无目的思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强有力的思考力。至于第三点我们不同的班级需要把握不同的思考作用点,找准学生要思考的点,势必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候,备课之前考虑到学情,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文言文欣赏能力较弱,于是决定这样处理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簡述: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2.通过对比赏析本文写景的特点,提升古文鉴赏能力。3.深入文章,探究文章蕴含的作者复杂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赏析本文景物描写,提升古文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深入文章,探究文章蕴含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谈话法、自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授

1.朗读课文,读出节奏之美。自己划分节奏,有感情地朗诵文章。

2.品读课文,读出景物之美。标画出作者描写月色的句子,对比下面两句诗,说一说苏轼的描写出色在哪里?

A.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B.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研读课文,读出情感之美。

A.标画富含作者情感的词语,探究作者情感。

(探究不出来出示补充资料)

4.再读课文,读出古文之美。

因为授课前关注了学情,考虑到学生对于课文掌握的信息量多少,所以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对比赏析本文写景的特点,提升古文鉴赏能力。

3.深入文章,探究文章蕴含的作者复杂的情感。

而这节课的思考发力点主要集中在对比赏析写景的特点之上,通过对比赏析让学生欣赏到苏轼所写的月色之美,有目的的去思考,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真正地实现了发展高阶思维的目的。教师自己对教材的思考、分析以及处理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二、语文课堂要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提升其思维水平

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是一天半天发展起来的,需要每个阶段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得到不断地提升。思维的发展更是如此,绝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进行思维刺激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长足的发展。语文课堂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中要激发学生思考力,提升其思维水平。下面就以一节“整本书阅读与写作练习”为例具体解释:

“透过《朝花夕拾》看人物语言”教案简述:

教学目标:

1.回顾《朝花夕拾》中众多人物及其令你难忘的人物语言。2.通过调整人物语言,探究语言描写的方法及注意事项。3.运用方法进行练习,深入理解语言描写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通过调整人物语言,探究语言描写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运用方法改写出适合人物的语言,深入理解语言描写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朝花夕拾》人物知多少?

2.看语言猜人物:

“不知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二)新知探究:众口同腔

下面我们玩个游戏。我们把人物的语言给统一一下看看行不行,我们先拿阿长那句试试。

寿镜吾: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藤野先生: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范爱农: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衍太太: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大家看看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

为什么阿长就可以?从这短短的一句话里你能分析出什么呢?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学生分析归纳出新知: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身份、地位,符合人物格化,能表现人物思想、心理,要力求简洁、形象。

(三)运用:还是这些人,如果,他们要说这句话会怎么说?请你根据不同人物身份、地位、性格、思想及心理状态,将这句话进行改编,对这些人进行语言描写。

……

整节课,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以“众口同腔”这一问题为主线,在教师的点拨、引导、追问等路径下,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咀嚼“寿镜吾、藤野先生、范爱农、衍太太”這些人物是否可以说出“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样的语言,展开辩论,学生在回顾《朝花夕拾》后,通过诵读、思考、讨论,感悟到“众口同腔”是行不通的,因为人物的语言描写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思想及心理状态这样学生在经过深切地体验、感悟,建构出对人物进行语言描写方法的新知,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对比思维、批判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而且之后新知的运用,也快速提升了学生写作能力。

一堂课45分钟看似很短,但是如果每一节课都本着发展学生思考能力的角度去备课、上课,长期下去,学生的思考能力必然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这样的课堂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更高,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先弄清教材,找准教学目标,确定好学生思考的发力点,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地驾驭能够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语文课堂,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张艳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画儿思考力文章
Logic Dots
Logic Dots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动来动去的画儿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白云
做有思考力的历史教育
画儿中的故事
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思考力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