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进中举》组群文阅读活动教学设计

2021-06-06童媚娜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举范进评测

一、阅读文本

(一)“1+N”篇目

我们群文教学研究小组这次的研训主题是“基于单元目标的‘1+N群文阅读课堂策略”。正值笔者任教九年级,苦于摸索古代白话小说的教学方法,单篇不容易教,群文更是有挑战,那就试一试,笔者选择的“1”就是九上第六单元《范进中举》。

课内选文“1”:《范进中举》,作者吴敬梓,选自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选文“N”:

确定了“1”,接下去就要找“N”,找合适的群文跟《范进中举》匹配。《儒林外史》是最优秀的清代讽刺长篇小说。笔者想群文文本大致的方向,要从古代的白话小说,聚焦到讽刺小说,最后聚焦到讽刺艺术(结合典型人物的分析),古今中外讽刺小说,他们的共性很明显。笔者就从讽刺小说入手,抓住单元目标中的关键词,“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这一点出发去找群文,从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入手,最后找到了《官场现形记》中的第五十三回,取名《文制台见洋人》;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中找到了第四十二回,取名为《同考装疯》;最后再选择《儒林外史》中第二回中的著名片段,取名《周进哭贡院》就这样,“1+3”四篇群文阅读找到了。

1.《周进哭贡院》,选自《儒林外史》第二回,清·吴敬梓著,中华书局出版,2018年版。

2.《文制台见洋人》,选自《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清·李宝嘉著,中华书局出版,2013年版。

3.《同考装疯》,选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第四十二回,清·吴趼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二)学习目标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的目标——学习这个单元要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探讨其性的原因,结合具体描写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本堂课的目标是:通过赏析研读人物疯狂举动,来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

“图像化”阅读法:特指在阅读描述性的语言时,调动起自己的感官,在头脑里形成画面,有助于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文本中常常会描述地点、人和物,看起来、听起来或者闻起来怎么样。读者可以按照文字的确切描述在脑海中想象相关画面,以达到丰富经验、增进理解的目的。这个过程读者反应理论家称之为“具象化”。

学习目标:运用“图像化”策略,通过三条路径:“白描式”特写——凸显人物形象特征;“变色龙式”定格——提炼人物形象;“舞台式”表演——呈现社会现象。以此深入品析典型细节,赏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讽刺小说高超的艺术手法。

二、《范进中举》组群文阅读活动

回顾:今天我们以《范进中举》为例,聚焦人物“疯态”,品析高超的讽刺艺术:运用“图像化”阅读法策略,开通三条路径。尝试着小组合作互助,自主学习以下三篇文章《周进哭贡院》《文制台见洋人》《同考装疯》。小组互助分工:第一大组赏析《周进哭贡院》,第二大组赏析《文制台见洋人》,第三大组赏析《同考装疯》,各小组根据大组的分工项目进行学习,其中第四大组里的三个小组(每个小组4位同学),分别去第一、第二、第三小组,担任项目组织人、观察员、记录员、管理员。

评测要点1:看了描写范进“疯态”的这些语句,印象很深刻的是他的三句话:“咦!好了!我中了!”;“咦!好!我中了!”;“中了!中了!”类似的三句话,范进呼喊了三次,天哪,如果我像范进一样呐喊三遍,我就真的是个疯子了。这种激动,高兴已经超越了正常人的能理解的范围。他不是八岁小孩,他是五十四岁的老人了,他显然是“胡言乱语”的疯狂状态了。作者用这样夸张、反复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发疯的老顽童范进的形象。

评测要点2:范进变化:“中举”前,不敢大声说话,唯唯诺诺、胆小怕事“中举”时,高兴得发疯;“中举”后,与张乡绅攀谈,礼尚往来,圆滑世故。

评测要点3:由此可见,范进是一条变色龙,他的懦弱、虚伪、圆滑,让人觉得可笑可怜又可悲。

评测要点4:由表演呈现出来范进因中举而“发疯”的令人哭笑不得的样子,可以看出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戕害:手无缚鸡之力,一辈子只能埋头苦读,无力养活妻儿老母。悲哀的读书人。

任务一:“白描式”特写——凸显人物特征

同学们,现在我们走“图像化”阅读法策略中的第一条路径:“白描式”特写。抓住人物“疯狂”细节,定格细节,分析关键字词,来深刻感受人物“疯狂”形象。

小组合作互助:组长带领大家一起学习。

要求1:用波浪线把“疯态”典型细节(言行举止)划出来。要求2:抓住典型细节,赏析人物形象。注意细节描写:包括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致的描绘。

评测要点1:描写范进“疯态”的这些语句,三句话:“咦!好了!我中了!”;“咦!好!我中了!”;“中了!中了!”类似的三句话,范进呼喊了三次,天哪,如果我像范进一样呐喊三遍,我就真的是个疯子了。这种激动,高兴已经超越了正常人的能理解的范围。他不是八岁小孩,他是五十四岁的老人了,他显然是“胡言乱语”的疯狂状态了。作者用这样夸张、反复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发疯的老顽童范进的形象。

评测要点2:“周进也听不见,只管伏著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这里描绘周进因伤心而伏著号板痛苦的场景。很夸张,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哭的时间之长,哭到满地打滚,已经到了疯癫的状态。作者用这样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个苦读多年书而未做秀才的老童生周进的悲苦形象。

评测要点3:“话言未了,只见拍的一声响,那巡捕臉上早被大帅打了一个耳刮子。接着听制台骂道:“混帐王八蛋!我当初怎么吩咐的!凡是我吃着饭,无论什么客来,不准上来回。你没有耳朵,没有听见!”说着,举起腿来又是一脚。”这里描写文制台对下属张口辱骂、拳打脚踢,这个语言以及动作的描写,把文制台“不把下属当人”看的“疯狂”恶劣行径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凶残霸道的小官僚。

评测要点4:“何太尊更急了,便取起桌上的裁纸刀,飞舞起来,吓的众人倒退。他又是东奔西逐的,忽然又撩起衣服,在自己肚子上划了一刀。”这里主要运用动作描写,“飞舞”“东奔西逐”“划了一刀”等动作,把何太尊发疯的样子写得很真实,他为了躲避惩罚,只能装疯,伤害自己。恍惚间真让人觉得他是疯癫了。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科举考场里徇私舞弊被发现后“发疯”的真实状态。

任务二:“变色龙式”定格——提炼人物形象

小组合作互助:请项目组织人带领大家一起学习。

要求1:找到人物“发疯”前后状态的变化。要求2:对人物形象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概括分析。

点评要点1 步骤一:范进的变化:“中举”前,埋头读书,养不活家人,是懦弱无能。“中举”时,高兴地发疯了,疯疯癫癫的样子,是神经质、敏感的;“中举”后,接待乡邻,与张乡绅兄弟相称,是圆滑世故的。步骤二:由此可见,范进是一条变色龙,他的懦弱、虚伪、圆滑,让人觉得可笑可怜又可悲。

评测要点2 步骤一:周进的变化:一到贡院,哭个不住,满地打滚,是懦弱无能的;后来听到朋友们愿意出钱为他捐个监生,他“爬到地上磕了几个头”,是没骨气,没尊严的;最后与大家说笑着回到行里,是虚伪,无耻的。步骤二:由此可见,周进是一条变色龙,他为了功名,可以呼天抢地地哭闹,不自爱。可以为别人做牛做马,不在乎自尊。

评测要点3 步骤一:文制台的变化;只因巡捕在他吃饭期间报告,就对他大肆辱骂,拳打脚踢。后来一听是洋人,“顿时气焰矮了一大半截,怔在那里”立下规矩,凡是洋人来拜访,不论何时都要第一时间会见。对待自己中国人,吃饭时间不见客。步骤二:由此可见文制台是一个对外崇洋媚外,阿谀奉承,卑躬屈膝的人,对内残暴无理,嚣张跋扈的人。

评测要点4 步骤一:何太尊的变化,当被发现自己通了关节,他先是对老翰林作揖打拱求饶,后来就装疯卖傻,东奔西逐,用刀划伤自己。步骤二:由此可以看出他何太尊是个狡诈虚伪的人。

任务三:“舞台式”表演——呈现社会现象

小组合作互助:项目组织人带领大家一起学习。

要求1:情景表演,把文章改写成课本剧来表演;可以声情并茂朗读。要求2:提炼文本主题。

评测要点1:步骤一:情景表演。学生主要把文章中的第4—8段进行改编成课本剧,上台表演。步骤二:由表演呈现出来范进因中举而“发疯”的令人哭笑不得的样子,可以看出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戕害:手无缚鸡之力,一辈子只能埋头苦读,无力养活妻儿老母。悲哀的读书人!

评测要点2:步骤一:情景表演。学生把“周进哭贡院”的场景改编成课本剧,上台呈现。步骤二:由表演可以看到封建科举制度对一个读书人的影响之大。周进为了取得功名,可以为别人当牛做马,磕头谢恩。作者强烈批判了因读书而扭曲了人性的这些读书人。

评测要点3:步骤一:情景表演。主要以对话形式表演“文制台见洋人”。步骤二:文制台对国人镇压,对洋人卑躬屈膝的丑陋虚伪形象,是作者极力批判的。更是展现了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统治阶级对待洋人一味妥协退让的现实。

评测要点4:步骤一:情景表演,学生把何太尊发疯的场景改编成课本剧。步骤二:呈现出何太尊为了躲避作弊带来的惩罚而装疯卖傻,出卖自己,这类道貌岸然的假学者是作者强烈批判的,也反映了科举考场上,徇私舞弊的丑恶现象是常见的。

任务四:活动小结

让学生们围绕“本节阅读活动课你的收获和困惑”这个问题来谈谈,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儒林外史》。

三、教学反思

这节群文活动课的最后成型,期间经历了断断续续三个月的打磨,笔者回想起来真是不易,可见一堂有新意、有心意的课,确实要绞尽脑汁。

最初,笔者在确定了群文选文之后,要确定议题。但是具体的切口呢?要更细致,直达中心。笔者在研读这四篇文章之后,发现他们他们拥有共同点就是:疯狂的状态!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周进在贡院哭疯了;文制台对下属拳打脚踢的疯狂行为让人惊呆了;何太尊在科考场里为了躲避作弊的引来的灾难,装疯卖傻。笔者明白:要把“把握人物形象”这个目标,聚焦在“赏析研读人物疯狂举动”这个点上,初步拟定了这次群文阅读的议题《疯狂背后的苦涩——〈范进中举〉群文阅读》。

接着是确定教学策略。先分析学情,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看过不少小说。其中讽刺小说涉猎过的有《围成》《格列夫游记》等,对于讽刺小说的艺术特点:在典型细节中巧妙运用夸张、对比、反复这些讽刺艺术手法都,学生是知道的。问题就是,学生不能够结合具体描写,生动地进行赏析、进行深度阅读,往往是人云亦云,浮于表面地欣赏。笔者经过反复思考,试验,在众多阅读策略中找到了“图像化”策略,因为它是侧重于通过看、读这些文字,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使文字变活,里面的人物形象、场景都立体起来。那么如何使“图像化”策略有具体路径可以走呢?笔者尝试着开通三条路径。最终确立学习目标:1.運用速读法,了解文章大意,找到关键语句,概括文章内容。2.运用“图像化”策略,通过三条路径:“白描式”特写——凸显人物形象特征;“变色龙式”定格——提炼人物形象;“舞台式”表演——呈现社会现象。以此深入品析典型细节,赏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讽刺小说高超的艺术手法。最终定了这次群文阅读的议题《“图像化”策略在讽刺小说中的运用》。

这堂课分别在901、902、904班上过课,基本上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们的参与度很积极,通过群文阅读,他们见识到了一节课大容量文字的阅读,大概有5000个字这种挑战,他们觉得很兴奋。尤其是活动三:“舞台式”表演——呈现社会现象,深思人物“疯狂”背后所揭露的社会现实。这个环节,学生们最喜欢了。因为可以改变课本剧,可以上台表演。把人物“疯狂”的状态演绎出来,真的很尽兴!通过这么一表演,人物的外在形象,内在本质,以及作者想通过讽刺作品表达的主题显现出来。整个群文阅读,把这三篇小说读活了,笔者教给学生们的三条路径是递进式的,路径一、二是基础,是感性地感受细节、品味人物形象,由外在的呈现方式到理性地概括人物性格特征;路径三是提升,通过情景表演,全方位呈现人物活动,最后提炼文本主题。因为有具体的策略和可操作的路径一条一条疏通好,等待着学生们去尝试,不论尝试结果如何,至少老师作为学习的首席,这个角色不能缺席,给学生指一条明路,接下来,让学生自由发挥,适当点拨。活动四是:小结收获与困惑。

这一次的群文阅读课例,给我了很多触动和启发。群文阅读和单篇教读课一样重要,是学生丰富阅读量不可或缺的课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怎么样的群文阅读课是有效的?我认为,上一堂课,要教给学生一个方法,并且学生能够有效运用到课外。

童媚娜,浙江省宁海县桥头胡初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中举范进评测
次时代主机微软XSX全方位评测(下)
次时代主机微软XSX全方位评测(上)
攻坡新利器,TOKEN VENTOUS评测
马中举陶瓷艺术作品
马中举陶瓷艺术作品
Canyon Ultimate CF SLX 8.0 DI2评测
范进一日游
范进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