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要融合,更要创新

2021-06-06刘彩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4期
关键词:内涵形式高中语文

从哲学出发解析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可将其作为形式与内容来看待,高中语文是传统文化的形式,传统文化是高中语文的内容。两者是密不可分且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发展之中必须保持协同与融合。由此,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之时,要保证高中语文教学不能背离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必须与高中语文具有相容性。

传统文化拥有丰富内容,实现形式多元,即体现为图腾祥瑞文化、思想教育文化、音乐戏曲文化、中国书法艺术文化、服装穿戴文化、生活文化、中医文化、中国武术文化、建筑文化、信仰文化。而这些文化能在高中语文中再现,能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与发展,由此可见高中语文以教材稳定性留住了传统文化元素,并以教学互动性、传播性传承文化,以此推动了文化发展。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想通过教学这一途径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必须找准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以推动其融合发展。教师可以解析诗歌中的古文化、古文中的思想文化、一字一笔中的书法文化、不同时代的生活文化、建筑文化、信仰文化,并且以此为切入点打开高中语文课堂,开展高中语文课堂,发展高中语文课堂,以达到两者之间的初步融合。文化之所以得到传承和发展,其基本途径在于传播,由此教师在课堂之上将文化传播给学生,学生若能建立所学文化与生活的联系性,并在生活之中传承和发展文化,便能极大地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真正完成融化与高中语文的协同创新。

一、高中语文留住“传统文化元素”

传统文化元素丰富多彩,不计其数,内涵多元将其引入高中语文之中,以形式多元丰富课堂,并能以内涵充实课堂。同样,高中语文也对传统文化元素起到了保存的作用,如高中语文课本以“图片、文字”的形式留住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如教材的封面、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对传承文化元素的承载,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保存传统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而文化元素现存于高中语文课本之中能否得到发展,还取决于高中语文教师是否让其重见阳光,向阳而生,取决于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是否能妥善运用,使其与学生的学习融合,以让学生拓展知识面,并珍惜我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够在历史浪涛之中,让传统文化经过一代一代人的保存恒久不衰。

以高中人教版语文内容《兰亭集序》为例。其是以诗歌为载体,借助文字,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有效的保留,即书中描绘到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并对当时的文人墨客进行了描述,借助“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等内容对当时的环境、生活、文化进行了描述,还借助了“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管弦之盛,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对当时文人的生活习惯以及思想进行了揭露;并依托“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终期于尽”从侧面揭示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而这些依托高中语文教材所保存下来的文化元素,要想真正地在当代社会之中存留,教师就必须发挥好教学的作用,让教学能够打造平台,构建学生、教师、传统文化、语文元素高度融合一体化机制,以发挥课堂的作用,让学生在字词之间去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了解当时的文人墨客,了解当时的思想文化与生活文化,以此使学生拓宽视野,使其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起着存留,起到推动作用。

二、高中语文传承“传统文化思想”

传统文化思想深刻久远,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经久不衰,或是当时英雄人物精神的代表,或是民族精神整合,或是时代精神的保存,其对当代生活起到引以借鉴作用,可谓是我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高中语文课本中记录了很多传统文化思想,或借助文字形式,或借助图片形式对其进行了形象的表述,以为学生学习、思考服务。如此,要想推动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高中语文教师则需要优化教学形式,以发挥其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传统文化思想与学生思想的融合,以此让学生在经历同化与顺应后,以完成传统文化知识的接受与认可,并对中华民族形成自豪感,进而能够有效地推动传统文化与学生思想的融合,让其对学生行为、思想产生影响,以推动其传承和发展。但教师在教学之时,要想通过教学形式以传承传统文化思想,那就必须依托有效工具,尊重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其中细嚼慢咽,感受思想之独特,从而将其内化为思想的一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之时,要以优化形式引领学生参与、感悟,并推动其成为学生人格思想的一部分。

以高中人教版语文内容《过秦论》为例。此篇内容以秦孝公为切入点,讲述了我国古代的秦王朝,从贾谊之口了解秦王朝快速毁灭之原因,以起到借古讽今。如此要想此时的这种文化得以传承,就需要教师发挥好教学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优化形式,以简化学生认知过程,让学生融入《过秦论》之中以了解文章传递的思想,以达到对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解,并对其起到传承作用。教师在教学时可依托贾谊怀才不负,空有抱负小故事为导入点让其思考,让学生对贾谊自卑、自责、抑郁而终发出疑问。由此,带着充满疑问的学生走入过秦论之中,了解当时的社会条件,对贾谊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对贾谊的分析了解当时对百姓横征暴敛,乱用严苛刑法的秦王,进而一步步引领,让学生在解析秦王过程中对当时的社会文化进行了解,以此使学生在感悟之中对秦文化起到传承作用,进而推动秦文化长存于世。

三、高中语文创新“传统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之传统,在于其与时代思想存在差异,同时时代思想又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创新,由此可见传统文化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在新时代得到创新性吸收。正所谓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河中的古籍,是人民生活的结晶,“高中语文”这一载体应有效发挥作用,用新时代新理念解析传统文化,如此无疑创新了其内涵。即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之上要有效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内化的同时,去其糟泊,取其精华,以推动自身与传统文化的发展。高中语文是传统文化内涵创新化的桥梁,同时也能通过高中语文课堂打造,发现“学生”这一主体,让其再作为桥梁,使得传统文化能够融入“社会、生活”之中,以实现几者之间的碰撞与作用,从而推动文化内涵的创新。

以高中人教版语文内容《孔雀东南飞》为例。孔雀东南飞以传说形式描述了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向世人揭示了当时朴实的爱情愿望“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此种文化要想源源流传下去,必须要使其思想以各种形式融入人心,以达到经久不衰。由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课堂之上,在引领学生学习完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后,便要有效的引领学生去解析此种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真谛,即让学生思考“如何对待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又要如何基于这种相爱不能相守的孔雀东南飞悲剧,对现在生活进行指导”,以此使学生在解析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对爱情形成辩证的看法,让其发现爱情不是生活之全部,并且要运用辩证和综合的眼光去看待。如此,学生形成的思想便会在社会之中得到传递,以此推动了我国这种传统文化内涵的创新化传递,进而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在辩证之中得到创新与发展。

传统文化,国之精华,国之支柱,由此也决定了其不可灭,不可損,须在时代变迁,历史进步中,不断被筛选,不断被保存,不断被创新。而高中语文正是这一重要载体,即以教材为依托,对其进行保存,发挥课堂有效作用,引入学生这一主题,让学生在接触之中、感悟之中、碰撞之中对其接受与认可,并推动其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以更优形式立足于不败之地。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学不容忽视,能以独特优势发挥学生这一主体的作用,以构建起社会、文化、生活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宋阳.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考试周刊,2020(A1):43-44.

[2]周燕明.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与传承[J].文学教育(上),2020(11):74-75.

[3]张卫卫.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267.

[4]王云芳.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与实施策略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0):29-30.

[5]王霞.探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

刘彩霞,山东省邹平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内涵形式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挖掘习题的内涵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