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艺术资源与《儿童文学》课程融合研究

2021-06-06李朝晖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4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儿童文学资源

《儿童文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一门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立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际,通过学生系统的学习,了解、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具有鉴赏儿童文学作品和创编儿童文学的初步能力,充实、完善、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日后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做好知识、能力贮备。

我国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些优秀的民间艺术资源还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广西的“桂山桂水壮文化”,有的民间文学、戏剧和民俗等是十分优秀的民间艺术资源,有的还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广西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数十项。这些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戏剧、传统技艺和民俗等九大项。如民间文学有布洛陀、刘三姐歌谣和壮族嘹歌等;传统音乐有侗族大歌、那坡壮族民歌和壮族三声部民歌等;传统戏剧有桂剧、壮剧、邕剧等;民俗有壮族三月三、壮族蚂拐节和宾阳炮龙节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艺术的结晶,是各民族演进过程中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基因的记忆,其背后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浓缩着伟大的民族精神。[1]在众多民间艺术资源中,我们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本土文化艺术资源作为教学素材融入《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是我们作为儿童文学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在加强对《儿童文学》教材教法深入研究的同时,努力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资源充实运用到儿童文学教学中,既能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又能充实《儿童文学》教材,拓宽课程空间,增强课堂吸引力,丰富、活跃课堂,让《儿童文学》课堂大放异彩。

一、民间艺术与《儿童文学》课程融合的理论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内部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事物与外部其它事物也处于联系之中。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民间艺术与《儿童文学》存在着内在联系,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民间艺术是儿童文学产生的“根”。民间艺术在儿童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夏尔贝洛、格林兄弟、安徒生是儿童文学产生过程中的三个标志性人物,尽管他们的儿童文学作品形式、内容等有所差异,但是在继承民间艺术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夏尔贝洛被称为“民间故事之父”,他的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就是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完成的,并且采用了民间故事的写法,深受儿童喜爱,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就算安徒生,也同样,深受民间故事的影响,甚至他的童话创作的出发点也是起始于民间故事。[2]安徒生的作品,有些是对民间童话的重述,如《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打火匣》,有些则是对民间童话的模仿,如《皇帝的新装》《笨汉汉斯》,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手法,这些儿童文学作品都离不开民间艺术这片土壤。格林兄弟的童话有相当多是从民间童话讲述者那里直接收集的,因此,一般都认为格林兄弟尊重民众的口语讲述,尽量保持了民间童话的原貌。[3]格林兄弟出版的《给儿童和家庭的童话》就是很好的例证。二是儿童文学是民间艺术结的“果”。民间艺术在人们生活中产生,贴近生活实际,语言通俗化,充满想象力,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接受欣赏能力。因此,通过改编民间艺术,可以形成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著名的民间故事《马兰花》就被任德耀改编为童话剧,该剧民族特色和儿童情趣浓郁,深受儿童欢迎,在1956年全国话剧会演演出中获得一等奖。除了《马兰花》之外,根据民间故事改编成儿童剧还有张天翼的《大灰狼》,老舍的《宝船》等,此外,儿童文学当中的戏剧、诗歌、小說等也都有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成为儿童喜闻乐见的精品。

从哲学上来说,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且这个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民间艺术与儿童文学存在着客观的内在联系,就像“根”与“果”的关系,民间艺术是儿童文学的根,根深则叶茂,儿童文学只有扎根于民间艺术,才能借鉴吸收民间艺术的营养,成为儿童喜爱的精神食粮。同样,儿童文学客观上反映着民间艺术,这种反映是创作者对民间艺术认识基础上获得的体验和感受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儿童文学课程作为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的凝结,可以民间艺术资源为载体,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在民间艺术资源中丰富儿童文学课程内容,深化对儿童文学课程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教学质量,这是笔者的出发点,也是文章的归宿。

二、民间艺术资源与《儿童文学》课程融合的价值意蕴

民间艺术资源与《儿童文学》课程的融合,二者共进双赢,互相促进,共享资源,既可充分发挥民间艺术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构成完整的儿童文学课程生态,又有利于民间艺术资源发扬光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1﹒课程价值:拓展、延伸儿童文学课程内容空间

教育价值是由课程价值承载,实现课程价值的最大化是教育价值的应然要求。一般来说,课程价值是指课程价值主体和课程价值客体之间的一种相互满足关系。[4]儿童文学基本课程价值就是培养学生鉴赏、创作、评论儿童文学的能力,最终指向是满足儿童多元化的审美需求,促进儿童健康发展。不同地域产生不同的地域文化,从而造就了文化的多样性。[5]文化多样性是儿童文学创作的源头,民间艺术则是文化多样性的直接体现。实现民间艺术资源与《儿童文学》课程的融合,必然能够拓宽儿童文学课程的价值空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儿童文学真正建立在尊重不同文化,推动多元文化互动、对话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正确的对待文化的差异性,潜移默化中实现儿童文学课程隐性价值。二是借助、引进民间艺术资源进课堂,丰富充实儿童文学课程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方式改革、教学结构调整,强化实践教学,突破逼仄的应试教育建立的栅栏,开发融入民间艺术资源的“校本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衍生活动。通过诸如 “诗歌朗诵”“戏剧表演”“儿童故事创编”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将教师“满堂灌”的“一言堂”改为师生的“群言堂”,注重师生互动,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为丰富儿童文学教学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不仅有效拓宽了儿童文学课程的内容空间,而且完善了儿童文学课程结构。

2﹒文化价值:推动普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现民间艺术资源与《儿童文学》课程融合,可以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民间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贴近生活实际,将民间艺术资源融入《儿童文学》课程,实际上是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感,这种情感正是增强中华传统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同时,实现民间艺术资源与《儿童文学》课程融合,可以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6]在《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民间艺术资源为教学服务,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继承,可增加学生对本地区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认同,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在教学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3﹒教育价值:倡导、培育、践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儿童文学被称為“人之初文学”,也就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文学,其形式丰富多样,内容生动形象,充满趣味。实现民间艺术与《儿童文学》课程融合,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儿童文学家鲁兵认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儿童文学就是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的一代。”[7]优秀的民间艺术资源,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积淀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是珍贵的精神财富,如一些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寓言等蕴含着爱心、勇气、责任、诚信、正义、善良、勤劳、团结、和谐、仁义、担当、孝顺等向善、求真的积极因素,体现着当今时代所需的“正能量”,为学生的一生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从而塑造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精神品格。学生在阅读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经典作品时,情不自禁地在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将个人的爱心、理解、宽容、信赖、同情、帮助等美好情感、行为给予他人和社会,最终达到净化思想、熏陶心灵、滋养品性、孕育情操的教育效应。在教学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深入挖掘民间艺术资源的丰富内涵,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仁爱、诚信、正义等核心思想理念,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8]

三、民间艺术资源与《儿童文学》课程融合的现实困境

在功利主义教学观念的重压下,儿童文学教学处境尴尬,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在现实生活中,儿童文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越来越被边缘化的倾向,儿童文学是小儿科的理念并没有得到有效改观,儿童文学知识谱系非常简单的错误观点还根深蒂固存在于人们心中,外界对儿童文学教学的重视程度偏低。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很多困境,具体表现如下:

1﹒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使民间艺术资源难以进入儿童文学课堂

审视当前儿童文学教学,普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堂上老师唱“独角戏”,讲授法贯穿课堂始末,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主观态度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涛声依旧重复昨天的故事。教师过于强调传授儿童文学知识,缺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视野狭窄,缺乏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师对教学改革不适应,缺乏开拓创新,一些诸如探究式、问题式、参与式等教学法不能很好的在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民间艺术资源融入到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需要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大格局、大视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显然,当前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成为思想观念上的一大桎梏。

2﹒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使民间艺术资源难以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由于社会普遍存在着对儿童文学的无知式的轻视,甚至学校本身也忽视儿童文学,都认为从事儿童文学教学的教师不需太高要求,语文教师都可胜任。更雪上加霜的是这些专职教师,学习动力欠缺,缺乏在这一领域深根扎须,凝神聚力的动力,儿童文学的整体性学养不够,专业知识缺乏,成为专才的少。就我校而言,没有一位是儿童文学专业科班出身的儿童文学教师,只是中文系毕业的教师而已,并没有受过全面系统的儿童文学专业训练,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师资力量薄弱,开发传承民间艺术的校本教材能力较弱,面临较大压力,民间艺术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受到限制。

3﹒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少,使民间艺术资源与儿童文学课程融合缺乏保障

据调查,目前儿童文学的开设情况不容乐观,开设儿童文学专业课程的高校屈指可数,即使开设了儿童文学课程,课时也是大大缩减。以我校为例,每届学生开设儿童文学课程一个学期17周共34课时。这样的课时很难满足教学需要,这样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严重阻碍着儿童文学课程健康发展,调整与改革儿童文学教学迫在眉睫。由于受经费的制约,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少,教师教学观念更新、专业能力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四、民间艺术资源与《儿童文学》课程融合的路径选择

将民间艺术作为课程资源引入《儿童文学》课程教学,这样民间艺术资源与《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融合水乳交融,互相促进,既能更好地传承优秀的民间艺术,又能有效促进儿童文学教学,顺畅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到民间艺术资源与《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融合:

1﹒重构课程意识,增强民间艺术资源融入《儿童文学》课程的自觉性

我们要重新审视儿童文学教学,提高思想认识,直面发现的问题,转变教学理念。传统的儿童文学教学,一般都是侧重阐释儿童文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侧重在理论的讲述、知识的讲解,过于强调学科理论知识的教学。因此,要重构教师的课程意识,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将民间艺术资源引入儿童文学课程的意识,鼓励教师编写具有本地地域性和文化性的校本教材,对现有教材进行卓有成效的修改和补充,大刀阔斧改编教材,将本地合适的民间艺术资源补充进课程资源,教材内容能反映本地民间艺术特色,也能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学习兴趣,使教材体系更为科学合理,内容更为充实和实用。

2﹒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民间艺术资源融入《儿童文学》课程的能力

有针对性地对教师开展培训和辅导,为教师提升儿童文学素养、了解民间艺术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组织教师外出交流学习,倡导教师自觉参与课程建设,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可有重点地选派儿童文学课程的骨干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参加学术会议,多与同行交流学习,共同提高专业水平。如可选派教师参加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奠基人蒋风教授举办的面向全球免费培养非学历儿童文学研究生班,学习一些实用的儿童文学理论,在创作上也得到具体指导。还可让教师带领学生专门拜访当地的老艺人,或请民间艺人到校开设讲座,零距离聆听老艺人解读技艺背后的文化、故事等。

3﹒强化实践教学,推进民间艺术资源与《儿童文学》课程深度融合

在儿童文学教学中,要简化理论讲述,强化实践教学,可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实践教学。一是注重搜集、整理民间艺术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艺术。在进行儿歌、儿童诗教学时,要求学生搜集壮族诗歌、民歌和山歌。學生在搜集和整理诗歌过程中,提示学生可按时间顺序、地域变换或内容类别进行整理,还可根据山歌内容配上恰当的背景音乐,让学生之间现场朗诵、山歌对唱,相互交流和分享,体会诗歌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学习壮族诗歌艺术。二是利用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增强儿童文学课程的实践体验。壮族是一个多节日的民族,“三月三”、“七月十四”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故事来源和特殊的纪念意义。每逢过节时,教师组织学生亲临节日现场,与父老乡亲们一起过节,参与到节日当中,让学生亲自接触那些原汁原味、纯正地道的民俗风情,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魅力。三是改编创编儿童故事、儿童戏剧,赋予民间艺术新的生命力。在进行儿童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的教学时,要求学生搜集、阅读流传在八桂大地的民间故事,如壮族神话传说《妈勒访天边》《刘三姐》等。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和创编故事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民间故事的叙事特点和语言表现特征。在进行儿童戏剧教学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适合学生表演的戏剧,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和引导学生在班级内进行自排自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察儿童戏剧的情趣,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强化实践教学,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4﹒运用多媒体技术,打造民间艺术资源与《儿童文学》课程融合的创生点

因为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俱佳,表现力突出,可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可解决一些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9]比如,儿歌诵读,民歌对唱,故事讲述,戏剧表演,动画片放映,都能以影像、音频等形式呈现,直观地再现教学场景,展示民间艺术,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理解课程内容和民间艺术资源的内涵,感知儿童文学当中蕴含的真善美。中华文化丰富多彩,浩瀚无垠。在教学中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选取民间艺术中的一些元素为题材,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学生在感受民间艺术魅力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从而使《儿童文学》课程更加直观形象,更具艺术魅力。

如果说《儿童文学》教材是一锅现煮的小菜,那么,民间艺术资源则是促成这锅小菜更为美味可餐的作料。正确认识并处理好锅里的“小菜”和作料的辩证关系,将富有地方艺术特色的璀璨多姿的民间艺术资源,有机地融入地方学校的儿童文学课程,走出一条民间艺术资源与儿童文学课程相融合的创新道路,不仅有助于《儿童文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且有利于民间艺术资源的传承发展,收到双赢的效果,这对儿童文学教学的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都富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磊.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思考[J].贵州文史丛刊,2009(03):98.

[2]朱自强.民间文学:儿童文学的源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109.

[3](美)布鲁诺贝特尔海姆著,舒伟,樊高月,丁素萍译.童话世界与童心世界[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03.

[4]刘向永,周惠颖.我国课程价值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32):38.

[5]吴亚娟.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外国文学教学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4(4).

[6]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14.

[7]鲁兵.教育儿童的文学[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01.

[8]吴春梅.鼓励民间艺人参与传统文化教学[EB/OL].(2017-03-07)[2017-03-18].http://news.cqnews.net/html/2017-03/07/content_408.

[9]黄志东.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1(09).

李朝晖,硕士,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教学和儿童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儿童文学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资源回收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